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请讨论麻醉深度监护仪 [打印本页]

作者: 007.dyq    时间: 2011-8-29 20:17
标题: 请讨论麻醉深度监护仪
有用着麻醉深度监护仪的吗?大家谈谈意见,看法……
作者: j10    时间: 2011-8-29 22:15
我看就是一个普通监护仪+PETCO2+BIS
作者: 007.dyq    时间: 2011-9-1 22:12
我见过BIS那个监护仪,感觉操作有点麻烦,现在我在研究德国的一个麻醉深度监护仪,不知有用着的嘛?
作者: gaoyongchuan    时间: 2011-9-19 10:14
可以试一下找深圳威浩康的IOC,手术成本很便宜,普通国产电极片就可以了,3,4块就解决了
作者: yangfeifei    时间: 2014-3-30 16:45
两种方法:
一种是专业的麻醉深度监护仪,比如:
柯惠的BIS监护仪,德国Narcotrend, 西班牙的IOC等,主要区别是电极片,以及是否能用于静脉全麻等。
关于麻醉深度监护,每种机器都有专家发论文挺,但是BIS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用的也最多,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一种是普通监护仪加BIS模块,所有进口厂家的监护仪都可以配BIS模块,BIS模块都是由柯惠OEM的。
作者: 麻醉狂魔    时间: 2015-11-3 22:13
推荐熵指数监测,do监护仪配模块,很方便

作者: cgb2002    时间: 2015-12-19 11:07
pingdanguo 发表于 2014-7-9 12:51
用心电极替代电脑极,使用成本固然成百倍的下降,但是我们使用几种麻醉深度监护仪的原理都是采集原始的脑电 ...

说的太对了,这就是国人老想另辟蹊径干的事,

作者: 一个小菜鸟    时间: 2016-1-29 14:33
那些使用心电电极的设备,在国外使用的也是专业的脑电电极,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开始推广使用心电电极?中国人不如外国人值钱吗?中国人坑中国人啊!

作者: 生姜安安    时间: 2016-7-22 21:28
007.dyq 发表于 2011-9-1 22:12
我见过BIS那个监护仪,感觉操作有点麻烦,现在我在研究德国的一个麻醉深度监护仪,不知有用着的嘛?

是德国Narcotrend?挺好的

作者: 生姜安安    时间: 2016-7-22 21:30
一个小菜鸟 发表于 2016-1-29 14:33
那些使用心电电极的设备,在国外使用的也是专业的脑电电极,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开始推广使用心电电极?中国人 ...

用过才知道。不要臆断。


作者: 生姜安安    时间: 2016-7-22 21:31
007.dyq 发表于 2011-9-1 22:12
我见过BIS那个监护仪,感觉操作有点麻烦,现在我在研究德国的一个麻醉深度监护仪,不知有用着的嘛?

用过,德国Narcotrend,西京医院用的都是这个

作者: newln    时间: 2016-7-29 20:34
IOC是个什么新家伙?

作者: 上山下乡    时间: 2016-8-3 14:50
pingdanguo 发表于 2014-7-9 12:51
用心电极替代电脑极,使用成本固然成百倍的下降,但是我们使用几种麻醉深度监护仪的原理都是采集原始的脑电 ...

赞同这个观点,心电是mV级电压,脑电是uV级电压,差一个数量级。心电电极片是不能能准确采集到脑电信号的。

作者: huanzhu126    时间: 2016-11-10 11:49
德国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使用普通液态心电电极片采集信息效果就非常好。用过才知道,实践出真知!
作者: 啦啦哥    时间: 2017-7-25 17:31
麻醉深度监测仪不等同于多参数监护仪,麻醉深度监测仪是监测患者麻醉中的意识形态的,是避免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方式
作者: shixiongxiong    时间: 2018-9-27 17:15
007.dyq 发表于 2011-9-1 22:12
我见过BIS那个监护仪,感觉操作有点麻烦,现在我在研究德国的一个麻醉深度监护仪,不知有用着的嘛?

德国麻醉深度监测Narcotrend,非常准确好用

作者: shixiongxiong    时间: 2018-9-27 17:17
szmei 发表于 2018-8-30 17:50
BIS监护仪,哪个品牌好?想买。

建议购买德国品牌Narcotrend,我们医院使用的非常好,简单易用,没有昂贵耗材。

作者: 呼麻厂家    时间: 2020-2-12 00:36
BIS好像就是个模块,目前没有国产的,很少有国内监护仪厂家能做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