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邓硕曾----我的博客(保护血液,共享安全) [打印本页]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 21:59
标题: 邓硕曾----我的博客(保护血液,共享安全)

1.抗美援朝当了解放军
2.56年毕业即进入麻醉界
3.麻醉学最早的研究生之一
4.文革前后两次读硕士
5.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创建人
6.第一个讲课能唱歌的人
7.全国最早倡导血液保护的人
8.华西医院客座教授五年半
9.儿子,女儿,孙儿和孙女齐全的人
10.76岁仍能闯荡广东佛山,工作在麻醉第一线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 22:15
标题: 个人简介:
邓硕曾,男,1932年11月出生,重庆江津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长春第一军医大学。198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在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7~1988年赴美国洛杉矶罗玛林达大学怀特纪念医院进修。
邓硕曾历任吉林医科大学三院麻醉科住院医师(助教),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讲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和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1995年兼任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1999~2003年任武汉亚州心脏病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2003~2006年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客座教授,2006年任成都德瑞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教授。2008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现兼任中国输血杂志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是临床麻醉学杂志荣誉编委。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8-12-1 22:22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 22:25
    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地盘!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血液,共享安全吧!”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8-12-1 22:35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 22:36
标题: 静脉麻醉史
1655年 Johann Sigmund(德国医生1623-1688)将鸦片静脉注射,产生意识消失。
1872年Pierre-Cypien Ore(波尔多1828-1891)将水合氯醛用于破伤风患者。
1845年Charles Gabriel Pravaz(法国1791-1853),Francis Rynd(法国1801-1884)应用套管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Alexander Wood(爱丁堡1817-1884)首次应用皮下注射。
1906年 金属针头及玻璃注射器在德国、法国使用。
1945年Torsten Gordh首先描述留置针头用于多次注射。
1864年Adolf v. Baeyer(德国慕尼黑1835-1917)合成了巴比妥酸,但未发现镇痛作用。
1903年Emil Fisher(德国1852-1918)和Joseph Friederich von Mering(德国1849-1908)合成巴比妥酸盐,发现其具有催眠作用。
1912年发现巴比妥,苯巴比妥。
1924年Bardet(法国)将巴比妥用于静脉注射。
1913年H.Noel和Henry Suottar(1875-1964)将三聚乙醛(Paraldehyde副醛)用于静脉注射。
1916年 吗啡及东莨菪碱用于治疗失眠。
1929年 Martin Kirschner(1879-1942)静脉应用三溴乙醇(bromethol)。
1932年Helmut Weese(德国药理学教授1897-1954)用环己烯巴比妥(Hexobarbitone)进行麻醉,使静脉麻醉得以普及,因此,Helmut Weese被称为静脉麻醉之父。
1932年Ernest Henry Volwiler及Donalee Tabern合成硫喷妥钠。
1934年6月18日,1934年3月24日Lundy(美国)及Waters(美国)将硫喷妥钠用于临床。
1957年Stoelting首先应用美索比妥。
1847年Nikolai Ivanovitch Pirogoff(苏联1810-1881)在Morton用乙醚吸入麻醉后一年,将乙醚用于动物静脉麻醉;1909年Ludwig Burckhardt(1872-1922)用2.5-5%的乙醚用于外科手术。
在静脉麻醉药中有许多药物在发展中被淘汰,如1955年的羟孕二酮(Hydroxydione),1956年的Propanidid,1971年的Alphadolone等;有一些药物一直使用至今,如:硫喷妥钠,美索比妥等;一些新药不断产生,如:异丙酚,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静脉麻醉药就是这样一个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历史。

作者: rextao    时间: 2008-12-2 00:21
标题: 是邓老师吗?
邓老师我们华西的麻醉医生都很想念你,你在的时候给大家讲授好多的经验···怎么到佛山医院了?呵呵
作者: orexin    时间: 2008-12-2 01:45
欢迎邓教授!
不能亲身见识您的风采,但在网络上一样能感受到您的博学、专业、幽默、睿智。感谢您为麻醉事业所做的一切,欢迎您常来指导!
作者: jxsrmyy    时间: 2008-12-2 08:21
邓教授心态真年轻。
作者: xyz-cn99    时间: 2008-12-2 09:0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邓老师的博客以血液保护宣传,临床实验,经典讲义,从医之路,麻醉新闻等为重点,总结的麻醉经验歌谣风趣幽默,专业论文质量颇高,非常具有可读性。邓老师以75岁的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宣传麻醉,其乐观开朗的个性,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邓老师的博客地址http://dengshuozeng.blog.sohu.com/

作者: 雪山海子    时间: 2008-12-2 19:00
邓老师,我们都很想念您,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2 22:53
邓老师也很想念您们!
作者: rextao    时间: 2008-12-2 23:25
记得邓老师在华西的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很活跃 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希望邓老师能在新青年麻醉论坛给大家做麻醉的指导!
作者: lijiang10    时间: 2008-12-3 18:53
热烈欢迎邓老师加入!!!给论坛增加了强劲的力量,给我们增加了莫大的信心,相信新青年麻醉师论坛,会越来越好,相信新青年麻醉师,会越来越强!!!

[ 本帖最后由 lijiang10 于 2008-12-3 18:57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3 22:01
标题: 麻醉的通路
(根据奥运主题曲改词)
   鼻和口,咽和喉
   麻醉的通路,
   插好管,保通畅,
   生命的关口。
   来吧!朋友!
   练好基本功,
   鼻和口,咽和喉
   麻醉的通路。

作者: 无痛    时间: 2008-12-3 22:32
邓老,久仰大名,无缘一见风采。从您的言语中就能领略您拥有多么年轻的一颗心。祝您永远年轻。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3 22:44
标题: 凝血,抗凝与拮抗
凝血,抗凝与拮抗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4 15:34
标题: 因病人制宜,因病人而异
     麻醉医生应当有麻醉决策权,自主权!
     这得从两个病人说起。。。。。。
     一天,一名输尿管狭窄的病人要做输尿管狭窄解除吻合术。患者去年做过全麻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这一次外科医生提单是硬外麻醉,我们照做了,可是效果非常不好,被迫改了全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病人一进手术室就要求全麻,她有过全麻的体验,全麻的感受,尽管我辅助了丙泊酚,还是无济于事。
    还有一次一名下肢多处骨折的病人,他第一次也是全麻下抢救的,第二次又提单做硬外麻醉,病人也要求完全不知道,我们先打了硬外,结果效果也不好,后又改为全麻。
    这两个病人告诉我,麻醉史非常重要,术前要调查研究,要了解病人的愿望,要了解手术大小,然后做出麻醉选择,麻醉医生应有麻醉决策权。
   
作者: 蓝色情缘    时间: 2008-12-4 21:11
原来邓老这样的专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啊。记得3年前遇到一个宫外孕患者,30多岁,有过一次手术史,那次硬膜外麻醉失败(不知在哪里做的)。我去做术前访视时孕囊没有破裂,生命征平稳,而且患者经济拮据,产科也要求硬膜外。进了手术室,她就老说不上麻醉,我打的硬膜外,给了力月西,可是效果也是不好,后来改了全麻。那次以后只要是二次手术,我们都征求患者,根据他的意见选择麻醉方式。
作者: 无痛    时间: 2008-12-5 15:22
我们做法是,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患者的要求第一。一般把可选择的麻醉方法都告诉患者,并说明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做,一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顺便普及麻醉知识。哈哈!!:lol
作者: lijiang10    时间: 2008-12-5 18:11
谢谢邓老师的经验分享,很尊贵!希望邓老师常来,这里有很多需要你指教的青年麻醉师。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6 12:08
标题: 麻醉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12月5日,北京医院麻醉科左明章主任来佛山传授喉罩的应用,先讲课后演练,提升了我们对呼吸道管理"另辟蹊径"的眼界.
   对困难插管,牙齿松动,张口度小,现场急救带来了新的方法.对硬外改全麻(侧卧位)也比较简单.从另一方面,它提高了病人舒适性,减少插管并发症(6%),对高干保健更是好消息!
   但我更关心安全性,喉罩显然不如气管插管放心,我最揪心的是喉罩的移位,通气不足,有痰怎么吸?腔镜手术时CO2气腹和头低位,呼吸道阻力大于30CMH2O,PETCO2升高大于40mmHg,怎么办?
   舒适性与安全性两者,后者更重要!我们要在提高安全性基础上考虑舒适性,这不等于说喉罩没有安全性.使用喉罩要有可靠的麻醉机,好的监护仪,要有更多管理经验---喉罩管理,这是一门新技术,它也会带来新问题,需要我们是研究和探讨.也许会比我们使用气管插管更加操心!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8-12-6 20:09 编辑 ]
作者: rextao    时间: 2008-12-6 12:41
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喉罩虽然便利舒服 但是在特定的手术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喉罩与插管各有各的好处,要看用在哪种类型的手术麻醉!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6 20:11
要严格掌握使用喉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作者: 大漠孤烟    时间: 2008-12-6 20:16
我在华西学习的那段时间经常与邓老同台,邓老负责心脏手术麻醉,我与老师(杜磊)负责灌注!!经常得到你老的讲解,收益匪浅!!邓老的心态很年轻,经常与年轻人在一起有说有笑,邓老还是体育爱好者,与我们年轻人打乒乓球一点也不服老!!邓老工作和生活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简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最后祝你老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 本帖最后由 大漠孤烟 于 2008-12-6 20:18 编辑 ]
作者: 慧慧    时间: 2008-12-6 23:05
标题: 华西的朋友们,大家快来看啊~~~~~~~~!!!!
搜狐博客 > 保护血液 共享安全 > 日志 2008-12-06 | 感谢华西战友!  
尊敬的华西医院朋友们,同志们:

    离开前来向您们道别,深表歉意!感谢您们五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相处很好,相互学习,使我学到不少新的知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将把华西经验传遍大江南北,带给广东的朋友。

    祝您们工作顺利!
                                                                               邓硕曾
(这是邓老师发表在博客上的一封感谢信)
作者: qingmu119120    时间: 2008-12-7 13:27
标题: 呵呵,终于又见您了!
邓主任您好!好久没见您了,一切都还好吧。我原来是德瑞医院的医生,后来又去读书了。现在学的是麻醉,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不知能否把您的联系方式发给我,以便日后请教,谢谢!
我的邮箱是:[email][email protected]
作者: varing    时间: 2008-12-7 18:33
未曾谋面,但经常见名名见文,学习之余,受益匪浅啊,邓老!!保重身体哦,我们还指望您给我们指路,为我们多说话啊!!呵呵
作者: 慧慧    时间: 2008-12-7 18:53
原帖由 qingmu119120 于 2008-12-7 13:27 发表
邓主任您好!好久没见您了,一切都还好吧。我原来是德瑞医院的医生,后来又去读书了。现在学的是麻醉,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不知能否把您的联系方式发给我,以便日后请教,谢谢!
我的邮箱是:qingmu119120@1 ...

您好!邓老师他现在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以后您可通过这个论坛跟他联系,他经常都会上来看看的。

[ 本帖最后由 慧慧 于 2008-12-7 18:55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7 18:59
谢谢您们大家的支持!请您们一定努力学习,前途会一片光明的!
作者: pprince    时间: 2008-12-8 14:20
郑老的到来我真的很兴奋,虽然没有见过郑老,可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闻之成就了,欢迎郑老
作者: lijiang10    时间: 2008-12-8 18:07
邓老师,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做一个好的麻醉师,大家来一起努力吧!!!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9 18:36
标题: 为什么大家对肌松药的拮抗不以为然?
          我国麻醉界目前对术后常规使用肌松药未形成共识?我想原因有:
1),新斯的明用于肌松拮抗有许多副作用,如唾液和黏液分泌增加,心动过缓,颅内压及眼内压升高等;
2),使用新斯的明需伍用阿托品,较麻烦;
3),目前手边尚无选择性肌松药拮sugammadex;
4),对肌松剂的使用缺少监测设备,术后有侥幸心理或凭经验估计肌松的作用快消失了,病人醒了!
          但肌松剂的残留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PACU,华西医院是拔管后回PACU,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不拔管回PACU,不拔的安全,拔的再插管率可能会高,要特别小心!
          因通气不足很危险,残留肌松可导致低氧血症!
          Sugammadex是革命性的肌松药拮抗药!我们在等待!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8-12-9 18:49 编辑 ]
作者: lijiang10    时间: 2008-12-9 19:38
请教邓教授,我是干麻醉才2年左右,有很多都不懂,描述也不详,敬请邓老师纠正,谢谢!今天,我的同事在对面手术室放麻醉出的事。情况是:患者女,65岁,体重68kg,有高血压,糖尿病史10年,现在血压控制在130/80左右,随机血糖在7.3mmol。拟在全麻下行LC手术,麻醉诱导芬太尼0.1mg+力月西2mg+丙泊酚100mg+司可林100mg麻醉诱导,插管顺利,固定。把床摇成头高脚低,左侧位时,血压突然降为68/32,spo2 85,心率监护仪未测出。摸脉搏很微弱,听心音听不清,血压继续下降为58/31。就马上静推了0.5mg的肾上腺素(考虑有高血压)后,2min后心率150次,血压220/170,再过10min左右,心率降到120次,血压在150/80,继续手术。术毕,病人意识好,未诉不适。我在上班1年半左右。
后来他们总结原因可能是:
1;丙泊酚量大了(100mg)?老年病人你们诱导时一般给多少?
2;还有肾上腺素在抢救时,有高血压的病人是不是应减量?还是推1mg呢?

[ 本帖最后由 lijiang10 于 2008-12-9 19:47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0 15:35
标题: 我的回答供参考
原帖由 lijiang10 于 2008-12-9 19:38 发表
请教邓教授,我是干麻醉才2年左右,有很多都不懂,描述也不详,敬请邓老师纠正,谢谢!今天,我的同事在对面手术室放麻醉出的事。情况是:患者女,65岁,体重68kg,有高血压,糖尿病史10年,现在血压控制在130/80左右 ...

1,该患者丙泊酚用量为1.47mg/kg,对老年人来说最好1mg/kg,尤其又合并应用力月西2mg,两者有相加作用.老年人对丙泊酚可能敏感,因为丙泊酚既有血管扩张作用,又有B阻滞和钙通道阻滞作用,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应谨慎使用.

2,该患者发生低血压是在头高脚低位时,我怀疑她血容量不足,头高脚低使回心血量减少.加上高血压病人血管收缩,血容量术前相对不足,经不起体位改变(体位性低血压),又是在丙泊酚麻醉状态下.

3,抢救低血压首先要恢复头低脚高位,静脉立即扩容,先给麻黄素5~6mg,如果未停抗高血压药,麻黄素可能效果欠佳,此时立即该用间羟胺0.5~1mg(第二道防线).我们很少使用肾上腺素升压,如果需要还静推0.1mg~0.2mg,或用去氧肾上腺素50ug~100ug,要注意高血压病人对儿茶酚胺敏感,可您同事给肾上腺素0.5mg,血压一下跳到220/170,心率达150次/分.

4,高血压老年人,既要防高,也要防低.麻醉前应备用麻黄素,稀释至5mg/ml或6mg/ml,麻黄素是间接作用,效果不好时换间羟胺.

作者: lijiang10    时间: 2008-12-10 18:08
非常谢谢邓老师的回复!!受益很深,以后一定加强学习。

[ 本帖最后由 lijiang10 于 2008-12-10 18:12 编辑 ]
作者: xgw1968    时间: 2008-12-13 23:49
教授来讲点实用的啊。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8 23:30
见证改革开放30年:我国血液保护与安全用血的世纪跨越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邓硕曾  李恒  杨承祥
一、我们有了献血法
1998年10月,我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结束了13亿人没有献血法的历史。当时亚洲国家有四个没有献血法,中国便是其中之一,这对于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相称的。因此,国家十分重视献血法的出台,并优先立法。
立法之前,我国职业卖血现象严重,“血头”“血霸”横行,再加上面临艾滋病全球传播的威胁,输血的相关诉讼时有发生。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肝炎大国,乙肝病毒(HBV)携带者高达10%,丙肝病毒(HCV)经血液传播高达30%。据联合国估计,2005年底我国经采供血感染者达53.5万,河南省非法采血浆,有38个贫困农民的感染率高达97.22%,甚至出现了艾滋病村。因此,我国血源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国家有关部门痛下决心,尽快制定了《献血法》。
献血法颁布后,从1998到2005年7年间,我国无偿献血率从22%上升至95.6%,其中自愿献血率从5.5%上升至84.8%,血液安全显著提高,实现了我国输血史上的世纪跨越。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成都市民有6万人排队献血,而全国要求献血者竟达60余万,纷纷献出爱心支援灾区,使我国自愿无偿献血率上升至98.5%,升高近3个百分点。
二、我们有了输血指南
面对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威胁,2000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血液安全从我做起”,并提出三大战略:1)从低危献血者中采血;2)严格筛查血液;3)临床合理用血。为此我们制定了献血法的配套文件,同年6月2日我国卫生部公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输血指南和法规。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借鉴了国外不同的输血指证,并结合了我国国情。其要点是:1)Hb(血红蛋白)>100g/L不必输血;2)Hb<70g/L应考虑输浓缩红细胞;3)Hb<70~100g/L根据病情决定。这个输血指征与1989年7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制定的Hb<70g/L才输血是一致的。如果全国各医院都能严格执行这个指征,估计可减少25~50%的不必要输血。
输血指征提倡限制性输血或偱证输血,反对开放性输血或随意输血,包括“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 血液应视为特殊的“药品”,而不是“补品”。限制性输血可以获得开放性输血同样效果,减少了输血的不良反应和血液传播性疾病。患者术中输血越多,术后免疫功能下降,术后感染的概率就越大,肾功能衰竭和肺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输血指征提倡科学用血和成分输血,即缺什么补什么。其目的有两个:提高携氧能力和凝血功能。目前我国输全血者已少见,输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已达到98%以上。
输血指征强调节约用血和救命输血,杜绝血液浪费,把血用到最需要救治的病人身上。心血管手术是用血大户,但也可以节约用血。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1995年开展血液保护以来,三年共节约用血80余万毫升,有30%的心脏手术病人不用输血。又如成都心血管医院自2006年开展节约用血以来,以Hb<80g/L为指征,使50~55%的病人可通过自体输血完成手术,完全不用库血,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我们有了好的节血措施
(一)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的目的,是用病人自己的血治病人的病,用病人自己的血救病人的命。自体输血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稀释(“开源”)和血液回收(“节流”)。前者又包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高容血液稀释。如在麻醉后进行预扩容,即在手术前先输注一定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使病人血容量因稀释而增加,这样术中失血不是“纯血”,从而减少了Hb的丢失。目前我国已有各种大量的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万汶)和明胶(佳乐施),它们作为胶体液可保持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和组织氧合,在安全的输血指征(Hb>70g/L)范围内,用它们代替可以不输库血。血液回收是通过体外循环机或洗血球机,将病人术中的失血,经肝素化后进行收集和回收,可以直接回输给病人,也可洗涤后变成浓缩红细胞回输给病人,极大地减少了病人Hb的丢失。目前血液回收技术已在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外科及肝脏移植术中广泛应用。
(二)控制性降压  足够的麻醉深度和控制性降压可减少失血30%,前者靠降低病人对手术的应激反应,后者靠扩张小动脉降低病人后负荷。硬膜外神经阻滞不但可以降压,还可以用于术后镇痛,防止疼痛性高血压,减少出血和渗血。此外,在全麻的基础上使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或使用尼卡地平等辅助降压也能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控制性降压应将术野置于最高位置,并要保持足够的血容量,还要准备升压药,以防降压过头。
(三)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开辟了外科手术的新纪元,为节约用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减轻了病人痛苦,促进早期恢复,还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直肠癌根治术和子宫全切术都不用输血了!微创手术随处可见,如心脏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机器人心脏手术,心脏杂交手术,胸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及关节镜膀胱镜和宫腔镜手术等。现在的腔镜手术如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和直肠癌手术都很少开腹,只是在腹部打几个孔就可以完成了。腔镜手术是围术期血液保护的重大进展。
四、我们存在的差距
(一)我国血液供应的质量和安全性,在献血法和输血规范的指引下,虽有显著提高和跨世纪的进步,但我国要实现完全自愿无偿献血还有一段路程。目前全世界只有54个国家达到100%自愿献血。
(二)成分输血在我国虽已达到98%以上,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用血还开展得不好。如有的外科医生仍青睐全血,没有全血就用红细胞加血浆重组,血浆的大量应用使个别城市的血浆一度告急。据深圳市2006年2597分成分输血调查,红细胞合理输注比例各大科室为66.4%,其中外科占50.2%,内科占91.5%。各大科室血浆的合理使用比例为24.7%,其中外科仅占19.8%,内科占51.9%。说明血浆的使用有些“过头”。
(三)输血指征掌握不好,有些医院的临床医师还是凭经验输血,不重视节约用血。特别是当病人的Hb>100g/L,仍坚持输血,这是极不科学的理念,需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邓硕曾,刘进。我国血液保护的世纪跨越与差距。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297~1298.
2.邓硕曾,刘进,尤村等。心血管手术血液保护的三年回顾。中国医院管理  1998;18(10):594~595.
3.邓硕曾,史淑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血液保护三年取得的显著成效。中国循环杂志1998;13(5):315.
4.杨宝成,孔令魁,邵超鹏等。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193~196.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18 23:34
麻醉相关死亡率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8-12-18 23:39 编辑 ]
作者: cjf555    时间: 2008-12-20 08:45
标题: 回复 31# 邓硕曾 的帖子
邓老您好,对于肌松药的拮抗,学生有些问题想请教
目前是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常规拮抗,还有一种是常规不拮抗
原因不外乎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拮抗的时机,拮抗的剂量,拮抗的意识
如果没有仪器监测肌松,如何选择拮抗的时机?如果没有PACU,如何做才能放心?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23 21:59
原帖由 cjf555 于 2008-12-20 08:45 发表
邓老您好,对于肌松药的拮抗,学生有些问题想请教
目前是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常规拮抗,还有一种是常规不拮抗
原因不外乎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拮抗的时机,拮抗的剂量,拮抗的意识
如果没有仪器监测肌松,如何选择 ...

  目前国内麻醉医师都不太愿意在拔管前拮抗肌松,其原因是担心新斯的明减慢心率,增加分泌物的副作用,虽然加用阿托品,还是觉得太麻烦,而且目前使用的维庫溴胺和顺式阿曲库胺作用时间较短,术终估计其作用已差不多过去,病人出现自主呼吸了,且频率大于12次每分钟,呼吸有力,吸气负压大于20cmH20,于是就拔管送回病房或PACU了。
         华西医院都是在拔管后送回PACU,而佛山第一人民医院是带管送回PACU再观察拔管,我认为后者比较安全,但华西强调术中用神经刺激器监测TOF。
          目前国外几乎常规在术终拮抗肌松剂,而且认为TOF比值大于0.9才可拔管(过去是0.7)。我们缺少常规的TOF监测尤应小心!我们高兴地听到国外发明了选择性肌松拮抗剂---Sugammadex,其作用迅速而安全,该药可能带来肌松药使用的革命性变化,它没有新斯的明的副作用,也无需加用阿托品。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8-12-23 22:20
如果你没有肌松检测仪,又没有PACU,用的肌松剂的量比较大,手术中反复追加肌松剂,那你术终还是拮抗为妥,新斯的明可按0.05mg每公斤体重+阿托品0.5mg进行拮抗,等病人清醒,潮气量大于8ml每公斤体重,呼吸频率大于12次每分钟,吸气负压大于20cmH2O,最好能抬头(大于5s),有咳嗽反射反射后再拔管比较安全。
     总之,我们以安全为重,重视肌松剂残留作用,还要注意阿片类、吸入麻醉药对呼吸驱动的抑制作用,监测好SP02(不得低于90%),否则宁肯多等也不要轻易拔管,防止因通气不足而再次插管,造成紧张局面。
作者: cjf555    时间: 2008-12-31 16:46
谢谢邓老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指导
作者: zacoco    时间: 2009-1-5 22:20
邓老师,我们想念你!!!希望能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 本帖最后由 zacoco 于 2009-1-5 22:22 编辑 ]
作者: 鸠山之子    时间: 2009-1-5 22:25
邓老师总结的好!学习了。希望指点!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7 13:55
腹腔镜手术给麻醉带来的风险与对策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麻醉科
                                    邓硕曾  刘洪珍  李恒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痛苦少,是微创手术的重大进展之一。但腹腔镜手术会给麻醉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增加了某些不安全因素如体位的改变(Trendelenburg位,屈氏体位),CO2气腹引起的高碳酸血症,气体栓塞及少尿等,这些问题对麻醉都是较大的挑战,必须在管理上作出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此外,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如何插管也存在分歧需要探讨(1)。
                      体位改变的影响
  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或结肠癌根治术时,常要求行60°以上的屈氏体位,靠重力推开腹腔的其他器官,显露手术部位。这种高度的头低脚高位虽有利于术野的清晰,利于术野血液引流,但由于膈肌上升,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下降,肺顺应性降低,呼吸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另一方面,屈氏位使回心血量增多,增加了心脏前后负荷,心脏射血阻力增加,可导致高血压和心动过缓,对老年病人 和心脏病患者尤其不利。相反,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需采用反屈氏位40~60°,这样头高脚低虽对呼吸功能有利,但使回心血量减少,病人因突然摇高上半身或血容量相对不足者,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尤易发生。为此,麻醉医生应缓慢实施头低脚高位,让病人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要适当调整病人麻醉深度,呼吸参数及输液速度,将体位改变的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CO2气腹的影响
      除体位改变的影响外,CO2气腹会使腹内压上升,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构成“双重夹击”的不利因素。尤其重要的是CO2经腹腔或小静脉吸收入血,会导致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麻醉医生应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对抗其不利影响:(1)实施过度通气,增加CO2排除,将呼吸频率由10~12次/分上调至14~16次/分;(2)更换新鲜钠石灰,使呼出CO2得到充分吸收,减少CO2的重复吸入;(3)CO2气腹的充气压不能过高,一般不要超过12mmHg;(4)必须常规监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使PETCO2小于45mmHg;(5)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机械通气的正常运转,在屈氏位下防止气道压上升大于35cmH2O;(6)使用足够的肌肉松弛剂,防止腹肌紧张加大腹内压和气道压上升,增加呼吸顺应性;(7)防止心动过缓,使心率保持在50次/分以上,预防高碳酸血症下手术诱发的“迷走--迷走”反射。
    值得注意的是,PETCO2往往比PaCO2低2~8mmHg(平均6mmHg),当PETCO2达到34mmHg,PaCO2可能已接近40mmHg了,严重的高碳酸血症(PaCO2大于60mmHg)虽不致会发生循环意外,但手术中牵拉内脏易发生“迷走--迷走”反射的不利后果。当PETCO2大于60mmHg,可能因CO2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出现明显高血压,但对CO2的排除要缓慢,防止CO2排除过快引起低血压。
                  气体栓塞(CO2或空气)的防治
    气体栓塞(CO2或空气)是腹腔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巨大的气泡可导致肺栓塞、右心衰竭和肺水肿,甚至会出现循环骤停和意外死亡。据报道在16例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经食道超声发现气体栓子者有11例,其中5例发生在腹腔充气时,6例发生在分离胆囊时,但所有发生气体栓塞者都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呼吸和循环功能仍保持稳定(2)。
     CO2在血中溶解度为O2的20倍,如大量CO2经破裂的静脉进入血管,患者就可能发生肺栓塞,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绀或循环骤停。如通气保持不变,可见PETCO2呈阶梯式降低,CO2呼出波形由矩形逐渐衰减而消失,此时应高度怀疑肺动脉栓塞。发现CO2栓塞最敏感的方法是心前区或经食道的多普勒检查,如从中心静脉导管中发现气泡更可确诊。为此麻醉医师应协同外科医师预防:(1)麻醉前应注意病人有无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2)麻醉中尽量避免使用笑气;(3)手术中要做好电凝止血工作,防止CO2从静脉破口遁入形成较大CO2栓;(4)胆囊胆管手术时,切忌用双氧水冲洗局部产生大量气泡入血;(5)及时发现皮下及纵隔气肿,警惕气道压的异常升高,早期发现肺栓塞。
一旦发现肺栓塞(气体栓塞)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1)停止一切手术操作,开放CO2气腹,防止气体继续进入;(2)立即采取头低左侧卧位,使气体浮于右室尖部,减少肺栓塞;(3)循环支持:给予多巴胺或肾上腺素,发现心跳骤停时立即行心脏按压;(4)呼吸支持:加大机械通气,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并采用PEEP;(5)从中心静脉导管抽气;(6)高压氧治疗。
                           少尿与液体治疗
腹腔镜手术液体蒸发、丢失减少,而且会出现尿少。少尿的原因有:(1)腹内压升高使肾血流阻力增加,肾血流灌注减少;(2)高CO2会兴奋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肾皮质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3)高碳酸血症使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等。
因此,腹腔镜手术中应适当限制液体入量(4~5ml/kg/h),但应补充丢失的血容量,先胶体液,后晶体液,以胶体液为主,以减少液体的过负荷,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体内水潴留手术和组织水肿。
              腹腔镜手术麻醉的选择
腹腔镜手术虽可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但椎管内麻醉需要的平面较高,在屈氏位下CO2气腹会使病人发生较严重呼吸困难,不仅病人不适麻醉管理也困难,故一般不主张在椎管内麻醉下进行腹腔镜手术,而优先选用全身插管麻醉。
全身麻醉插什么管?是气管内插管还是喉罩,各家经验不同。我们一般不推荐使用喉罩,因为喉罩不能完全避免误吸,而且在CO2气腹和屈氏体位下,喉罩耐受的气道压一般﹤30cmH2O,容易漏气或移位,也影响CO2的排除,故为安全起见一般长时间或特殊手术卧位的手术,不推荐使用喉罩,而使用气管内插管(3)(4)。
               参考文献
1.刘进,左云霞.麻醉与危重医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3~132
2.Ishiyama T,Hanagata K,Kashimoto S,et al.Pulmonary carbon dioxide emblism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cystectomy.Can J Anesth 2001,48:319~20
3.马长青,邓乃封.喉罩临床应用的进展.医学综述2006,12:1175~77
4.李士通.喉罩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继续医学教育2006,15:69~78

[ 本帖最后由 慧慧 于 2009-1-7 13:58 编辑 ]
作者: xyz-cn99    时间: 2009-1-7 14:39
  又见邓老精彩文章,能否请邓老介绍一些自己的心脏麻醉经验和文章?邓老在心脏麻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以下是我科一位同事在丁香园的问题,对体外循环术后动脉压逆转的问题也使我很困惑,请教下邓老:
笔者在进修学习期间,有幸参与了一组病人的临床观察,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现公布如下:
方法:随机选择病儿,常规行上下肢动脉穿刺,暴露升主动脉后外科行动脉根部套管针置管,连续检测三处压力。
结果 :1.CPB前,三处血压差异不大,基本符合生理学描述。
2.CPB后:a.2岁以下小儿三处血压大部分存在明显差异,呈阶梯变化,即升主动脉压》挠动脉压》股动脉压,相差幅度在5~12mmHg;
b.1岁以下表现更明显,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越普遍
c.2岁以上表现接近成人表现不明显,无差异或差异较小
d.有差异者也多在术后4Hr左右恢复术前状态

意义:

例: 小儿 5/12岁 6Kg VSD
CPB后:
升主动脉压: 85/40mmHg
挠动脉压: 72/46mmHg
股动脉压: 60/47mmHg

问:你会如何选择血管活性药及其剂量?

笔者希望版友踊跃讨论此现象的深层原因(生理...病生...等)?
作者: xqwt    时间: 2009-1-9 15:40
邓教授您好!
       我想问一下,在临床上血栓弹力图是否可以代替凝血四项。
作者: 慧慧    时间: 2009-1-9 22:49
标题: 腹腔镜麻醉心得
作者:邓硕曾
麻醉能深又能浅,静吸复合很安全。

不用笑气用纯O2,全麻肌松是关键。

腹腔镜充气有上限,十四毫米勿过线。

头低脚高坡度险,麻醉一定要插管。

是否可以插喉罩,要看病情和经验。

呼吸频率稍加快,苏打石灰要新鲜。

膈肌上升阻力大,呼吸循环受牵连。

不仅注意SPO2,还要紧盯CO2曲线。

胆囊手术头高位,胃里胀气不好办。

心率低于四十次,迷走反射有风险。

静脉止血要彻底,防止CO2气栓塞。

术前尿少很常见,原因有待去钻研。

补足生理维持量,先胶后晶防失血。

呼吸阻力如过高,皮下气肿早发现。

气体栓塞有先兆,CO2曲线会衰减。

肺栓塞要早诊断,防止心脏出意外。

术后清醒早拔管,镇痛镇静保平安。

[ 本帖最后由 慧慧 于 2009-1-9 22:52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0 09:16
标题: 心脏麻醉十项经验点击
一、心脏麻醉原则:
1,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仅是麻醉诱导,回到ICU还要稳定。
2,有足够深度麻醉,降低劈胸骨时应激反应,防止高血压。
3,减少心肌缺血和心梗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4,做好心肌保护、肺保护、脑保护、肾保护和血液保护。
5,术后镇痛,早期拔管。
二、心脏麻醉成功的三大块
  术前准备占1/3,麻醉诱导占1/3,麻醉维持占1/3
三、心脏麻醉过五关
  麻醉诱导关,体外循环关,心脏复苏关,停机关,鱼精蛋白关
四、心脏麻醉ABC的相互关系
A  (万岁)             B (千岁)                   C(百岁)
麻醉剂      肌松剂       血管扩张剂
前负荷      心肌收缩力     后负荷
动脉压      左房压(肺楔压)  右房压(CVP)
动脉血气     SPO2        PETCO2
血液稀释     血液回收            抗凝与止血药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0 09:35
五、低心排的抢救:心脏手术后心功能不全不叫心衰,叫低心排综合征
1、增加前负荷(A、万岁)
2、提高心肌收缩力(B、岁)
3、降低后负荷(C、百岁)
4、左心辅助(D、十岁)
5、心脏移植(E、一岁)
六、心脏复苏对策:开放升主AA后
1、心脏不跳不颤(ECG直线)  用肾上腺素
2、心脏细颤          用肾上腺素加利多卡因
3、心脏粗颤          用利多卡因
4、ST段抬高           用阿拉明0.5mg升压用硝酸甘油扩冠
                                     将气泡冲走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用异丙肾上腺素泵注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9-1-10 09:36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0 09:42
七、七不停机
1、血压不好不停
2、心电图不好不停
3、温度不够不停
4、血气不好不停
5、Hb小于60g/L不停
6、血K+大于6mmol/L不停
7、呼吸不好(肺水肿、支气管痉挛)不停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0 09:56
八、肝素抗凝
1、ACT基础值70~130S
2、肝素400IU/Kg或3mg/Kg,ACT大于450s
3、切皮前由中心静脉导管静注肝素,勿漏
4、5min后测ACT
5、警惕左房粘液瘤和血小板大于240×109(10的9次方)/L病人肝素耐药!
九、鱼精蛋白拮抗1、给鱼精蛋白前要加深麻醉,或先给予苯海拉明/甲腈咪胍预防过敏
2、先按1:1给鱼精蛋白,使ACT回到基础值±30s
3、每回输肝素血追加鱼精蛋白5mg
4、先给30mg试探量,看血压有无下降,呼吸阻力是否上升
5、鱼精蛋白最多勿超过2~3倍肝素量

[ 本帖最后由 慧慧 于 2009-1-12 12:34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0 10:21
待续........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2 08:52
原帖由 xyz-cn99 于 2009-1-7 14:39 发表
  又见邓老精彩文章,能否请邓老介绍一些自己的心脏麻醉经验和文章?邓老在心脏麻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以下是我科一位同事在丁香园的问题,对体外循环术后动脉压逆转的问题也使我很困惑, ...

                                          关于心脏CPB 手术上下肢血压的差别
     上下肢血压与主动脉压是有差别的,随着外周阻力的增加,收缩压会逐渐升高,舒张压逐渐下降,但平均压无差别。当我们穿刺桡动脉失败,改穿股动脉或足背动脉时,一般无需加减,因为无统计学意义。
    我曾观察过“心脏手术时上下肢血压同步监测的比较”(见中国循环杂志),选择无主动脉缩窄或病变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三组: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各20例,用两个换能头同步监测,发现无显著差异,无需加减,尤其是平均压。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9-1-12 09:30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2 09:25
但CPB后有所不同,因为血管舒缩功能改变或血流“无再通”(no reflow)痉挛现象,开放升主动脉后,主动脉压大于股动脉压大于桡动脉压(见Miller麻醉学),约30min才逐渐趋于一致。这时桡动脉压很低,我就用了肾上腺素或其他血管加压药,但一摸主动脉压已经很高了,十分危险!故有人建议除桡动脉穿刺测压(左手),右手仍应放置袖带测肱动脉压。
    股动脉压比较接近主动脉压,但一般不主张先穿股动脉,足背动脉距心脏是桡动脉的两倍,一般不主张先穿足背动脉。除非小儿,对主动脉缩窄患者,我们采取桡动脉和股动脉同时穿,以判断缩窄解除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慧慧 于 2009-1-12 12:41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2 09:29
总之,血压的监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对比时不能凭一次测量,而应连续三次,取平均值(±D),科研时要注意!
    如何选择血管活性药下次再谈!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3 12:04
原帖由 xqwt 于 2009-1-9 15:40 发表
邓教授您好!
       我想问一下,在临床上血栓弹力图是否可以代替凝血四项。

答:不可以代替。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3 12:26
原帖由 xqwt 于 2009-1-9 15:40 发表
邓教授您好!
       我想问一下,在临床上血栓弹力图是否可以代替凝血四项。

     TEG可以监测凝血全过程,一般在手术室中使用,15~30min内显示凝血功能状态,多用于肝移植、心肺移植等手术。价格昂贵,不适合一般情况下使用。
     R值:6~8min,代表凝血形成开始时间
     k值:血块形成时间,R+K=8~10min
     MA:50~70mm,代表血块的强度,反映纤维蛋白及血小板功能
     LY30:大于85%指MA到达30minTEG振幅减小的百分数,反映纤溶程度
     但平时我们还靠传统的凝血功能,它们是临床上常用凝血指标。
     BT(出血时间):1~3min,反映血小板
     CT(凝血时间):3~7min,血液凝固力
     BPC(血小板计数):50~10的九次方/L
     PT(凝血酶原时间):12±1s活动度80~120%,国际比值1.0±0.2,反映ⅠⅡⅤ Ⅶ Ⅹ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
   APT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小于31s反映内源性凝血通路
   TT(凝血酶时间):16~18s反映共同通路上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ACT(激活全血凝血时间):正常70~130s,肝素化后达到大于450s
   Fib(纤维蛋白原):2~4g/L,小于2g/L见于DIC,纤溶期及低Fib血症
   此外还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栓溶二聚体(D-Dimers)



[ 本帖最后由 邓硕曾 于 2009-1-13 12:29 编辑 ]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1-16 22:20
如何选择血管活性药物?
1、什么叫血管活性药物?凡影响心肌和血管舒缩功能者均属此类,它相当广泛。
1)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也是血管加压药。
2)血管加压药(如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3)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硝酸甘油、乌拉地尔)
4)B受体阻滞剂(如艾斯洛尔、美托洛尔)
5)钙通道阻滞剂(如尼卡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6)磷酸二酯酶III抑制剂(如氨力农、米力农)
7)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2、正性肌力药与血管扩张药的选择依据?
是受体学说:多巴胺受体(D1、D2),a受体(a1、a2),B受体(B1、B2),aB合起来写就是“邓”,我自称“邓氏受体”。
3、根据aB受体选择不同药物
1)        兴奋型 纯a1:去氧肾上腺素、甲氧胺(收缩序血管)
           纯B(B1+B2)异丙肾上腺素(心率加快、心力增强、血管扩张)
           a1、B1混合型:麻黄素、间羟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B1+B2:多巴酚丁胺(像异丙肾上腺素)
           兴奋D1、B1、a1:多巴胺(剂量相关性)
2)抑制型 小剂量抑制B1,大剂量抑制B1+B2:艾斯洛尔、美托洛尔
4、正性肌力药与血管加压药选择原则
1)        先弱后强
2)        先非儿茶酚胺类,后儿茶酚胺(在萘环的3、4位上有两个相邻OH基)
3)        先小剂量后逐渐增加。
4)        中心静脉给药
5)        用微量泵输注
5、“三道防线”的选择方案:硬膜外麻醉血压下降的处理,除加快输液外。
麻黄碱-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均为非儿茶酚胺类)
①        麻黄素:作用温和,每次5-6mg,主要是间接作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无效时换二线药。
②        间羟胺:较强,每次0.5-1.0mg,主要时直接作用,无效时换二线药。
③        去氧肾上腺素:纯a1作用强,每次50-100ug
6、单次注射与泵注
1)单次注射 间羟胺 0.5-1.0mg/次         异丙肾上腺素 3-5ug/次(提心率)
            去甲肾上腺素 4ug/次         美托洛尔 1-2mg/次   (降心率)
            肾上腺素 0.05-0.1mg/次       尼卡地平 0.1-0.2mg/次(降压)
            艾司洛尔 10-20mg/次         阿托品 0.05-1.0mg/次(提心率)
2)        泵注法 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公斤体重*3(稀释50ml注射器)
           硝酸甘油或硝普钠   公斤体重*0.3(50ml注射器)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公斤体重*0.03(50ml)
           氨力农 一支泵注(20ml)
作者: alisee    时间: 2009-2-3 16:56
标题: 心情
有邓老师加入真是高兴。要是他有空能多来指导就更好了!
作者: dunjian123    时间: 2009-3-5 22:34
没仔细看前面的跟帖!抱歉,因为太忙。邓老的课我听过邓老的歌我也听过,咱们四川老乡啊!先祝邓老在广东一切如意吧!
邓老,我保证,在我的麻醉病例中,我会尽一切努力,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作者: rextao    时间: 2009-3-8 00:27
好久没有回来了 过来看看等老师的帖子 真是受益匪浅!谢谢邓老师的宝贵的见解和经验!
作者: ztcl888    时间: 2009-3-14 18:56
前辈,向您致敬,何时用粤语唱段麻醉歌给我们听?期待哦。
作者: cgh412    时间: 2009-3-17 20:49
邓老师,太想您了,2003年在华西一年的日子,您教会我很多东西,您的学实、您的敬业、您的乐观... ...都让我难以忘怀!

[ 本帖最后由 cgh412 于 2009-4-11 16:10 编辑 ]
作者: stream    时间: 2009-3-22 14:57
不知道这个邓老是真的还是假的?
作者: 上恶若水    时间: 2009-3-25 22:56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呵呵
作者: crazy7351    时间: 2009-4-8 01:12
老前辈,仰慕哈!
作者: wanfuhong    时间: 2009-4-11 20:40
标题: 想念邓老师
邓老师,离开华西已经一段时间了,都不知道你去佛山了。想念您,祝愿您身体健康!!!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09-4-12 15:00
标题: 第7届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这是我在《第7届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演讲的课件“小儿围术期的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小儿 输血 演示文稿.rar

[attach]5331[/attach]
作者: xiaoxiaoma    时间: 2009-5-15 12:31
邓老师的文章,感觉很好,越俎代庖转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慢性贫血不一定输血,输血只能输悬浮红细胞
--  慢性贫血不一定输血,输血只能输悬浮红细胞
1.慢性贫血是缓慢发生,机体通过代偿能够耐受.
2.血红蛋白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唯一指征,最好的指征是临床表现:安静状态下有无心慌气短?
3.慢性贫血没有容量问题,不缺容量.妊娠期贫血容量代偿增高,一般比非妊娠多出1000~1500ml.
4.寻找治疗贫血的病因比输血更重要,输血治标不治本,要输血只能输红细胞,不能输血浆.
5.贫血的病因有:骨髓造血功能下降,造血原料缺乏,溶血及慢性失血等.
作者: 一切随缘    时间: 2009-5-18 21:38
邓老是麻醉界的骄傲
作者: 寒号鸟    时间: 2009-5-20 10:36
啊?您可是麻界的大佬了,真希望所有的前辈都能象您这样对我们小辈。谢谢。我会有很多问题来烦您的。:lol
作者: gujunchao    时间: 2009-5-21 13:00
邓老师是我们麻醉界和血液保护方面的专家,我有两个问题像请教一下:
1.最近我院通知,在输红细胞前,不需要再给血液加温,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就可直接输注。以前在输血前,都要求血袋放在家属腋窝下暖一段时间,等血液加温后再输。请问邓老,哪个才是正确的做法?

2.我院部分医生不知道哪里学习来的经验,在患者出血较多时,在输红细胞的同时喜欢加输血浆,并且是按4个单位红细胞加200ml血浆这样的比例配血。比如前几天,一位宫外孕失血1500ml左右的患者,妇科医师在配4个单位红细胞的基础上,非要再配200ml血浆,说是要补充凝血因子。据我了解,体内只要有30%的凝血因子存在,就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再者,血浆传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较红细胞高,除如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可以输注外,临床上需要输血浆的指证不多,应当严格控制,防止滥用。请问邓老,上述我院部分医生的做法,应该是血浆滥用的一种形式吧?
作者: szh2008    时间: 2009-6-14 17:50
有前辈在这里,论坛一定会很活跃!健康!向上!:)
作者: 阿刀    时间: 2009-6-24 20:27
邓主任:现在市场上的Propfol有很多种,竞安,得普利麻,力蒙欣,乐维静等,对于婴幼儿心脏手术,特别是<1岁的患儿,您建议选择哪种?竞安说明书上推荐可用于一个月以上的患儿,而得普利麻推荐慎用三岁一下的患儿,但现在有些医院对三岁一下的患儿也用得普利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辉
作者: genqing811231    时间: 2009-6-29 20:26
邓老 你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啊
作者: xanaduyly    时间: 2009-7-4 23:27
邓老师,你要活到一百岁。
作者: cy86ryan    时间: 2009-7-12 09:18
如果能够听邓老师上课就好啦。。。
作者: anestiger    时间: 2009-7-18 22:11
学习了!邓老的麻醉学术真是让晚辈敬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祝邓老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作者: ymdmmh    时间: 2009-8-10 17:22
血液保护!
跟外科医生斗智斗勇。
作者: suguanwen    时间: 2009-8-20 22:18
邓老,久仰大名,最为新一代麻醉我们会向病人交一份满意答卷
作者: zcyuan1958    时间: 2009-9-9 13:53
在这里能见到麻醉老前辈,真是太高兴了
作者: liucchh    时间: 2009-9-18 11:34
我的心脏麻醉水平提高大部分得以于邓老,敬礼了
作者: zarathustra    时间: 2009-9-22 21:18
邓爷爷,怀念您带领我们一起唱歌麻醉的日子~!
作者: lichunyuhpyy    时间: 2009-10-5 17:33
顺祝邓教授国庆和中秋节快乐,身体安康!
在此想请邓教授在百忙中帮我解疑释惑。我的E-mail:[email protected]       多谢邓教授指教。
不知道汉语“麻醉”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何种医学著作中?由谁最早将“anesthesia”翻译成“麻醉”一词?又于何时被确定下来?
1846年Morton演示乙醚麻醉获得成功,并于1847年由英国的传教士Paker将乙醚麻醉技术传入中国。不知道在乙醚麻醉传入我国以前,我国临床实施的“麻醉”怎样称谓,是否使用汉语“麻醉”一词。
作者: gehuay123    时间: 2009-10-9 12:24
邓老师,我们想念你.
作者: yinyilei    时间: 2009-10-18 16:01
看了邓老的文章感觉自己的知识缺乏太多,希望你常来指导。
作者: a0a0a0b0    时间: 2009-11-3 09:26
       12月5日,北京医院麻醉科左明章主任来佛山传授喉罩的应用,先讲课后演练,提升了我们对呼吸道管理"另辟蹊径"的眼界.
   对困难插管,牙齿松动,张口度小,现场急救带来了新的方法.对硬外改全麻(侧卧位)也比较简单. ...
邓硕曾 发表于 2008-12-6 12:08

       非常同意邓老师的观点,我也感觉喉罩在困难插管需紧急建立气道方面有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在管理方面的麻烦也是不小,如果作为普通手术的推广还是很难保证安全的。
作者: light123    时间: 2009-11-20 23:22
十几年前在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听过邓老的课,讲的是硬外麻符合浅全麻,我一直在用,一开始许多人都觉得新鲜。今年在广州输血师资班上,再次聆听到邓老的课,边唱边讲,会场很热烈!邓老的血液保护对基层医院特有用,基层用血困难,还在血浆+红细胞来组合使用(假的成分输血)。我们现在都要求少拿血浆了。
作者: mazuishi1818    时间: 2009-12-3 13:44
本帖最后由 mazuishi1818 于 2009-12-3 13:46 编辑

邓老师,你好!
   
    我是北京协和医院的进修医生,想向您老打听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怎样?我想进修结束后去应聘。
我的邮箱是 xiaohutu
[email protected]。                                

                                                                                                     谢谢您!
作者: 麻花妞妞    时间: 2009-12-11 00:07
以这样的方式见到您,给您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崇拜的眼神,祝您身体健康,感谢您给我们的帮助和鼓励!
作者: wpy7696    时间: 2009-12-11 22:16
邓老!谢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讲!
我有个问题:对于股骨骨折的七十岁老年病人,术前心功二级,Hb80g/l左右,术中出血500毫升左右,术前术中需要输血不?如需要,该输多少?
作者: yinyilei    时间: 2010-1-18 11:51
45# 邓硕曾 你好邓老,我想知道,你在腹腔镜手术方面提出胶体液与晶体液的输注选择和量的把握,有没有专门这方面的书籍?文章?可以的话麻烦你在百忙之中给我介绍一二。谢谢。
作者: 魏铁钢    时间: 2010-2-7 18:25
向老前辈学习!!!! 希望我们能赶上您
作者: lijun0068    时间: 2010-2-20 22:44
正希望邓老师能多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案例介绍给小辈们。
作者: 赵征华    时间: 2010-3-15 17:19
:) 邓老师,跟您学习了那么久还是第一次进您的博客,我快要离开了,我会想念您的。
作者: diancang9    时间: 2010-3-15 21:51
邓老,您好,要向你学习,你是我们的榜样。
作者: 木易可    时间: 2010-8-1 12:37
呵呵 邓老师 我是杨寅奇 没想到在这能遇到你 好高兴啊 我现在已经在中山开始工作了
在佛山学的操作方法都很正规 出来后和别人一比较才知道
作者: pzzac    时间: 2010-9-13 01:46
回复 1# 邓硕曾


    祝邓老身体健康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10-11-30 09:08
到高明区与麻醉医生座谈
   老医生应当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这个科有10几名麻醉医生,每月手术量600台,没有正主任医师,有两名副高,其中一人为麻醉科主任。王主任是内蒙古区医院过来的。她说:上面来的医生总说我们这不正规,那个落后,但如何帮助基层改进工作,讲得比较少。
   在座谈中了解到高明的麻醉仍以硬膜外,腰硬联合为主,全麻只占30%左右,因为费用问题才以局麻为主的。高明有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没有舒芬太尼,只有一台较好进口麻醉机。
   总之,他们做了许多工作,基本能满足当地手术开展的需要。在基层开展麻醉工作并不容易啊!
作者: 邓硕曾    时间: 2011-1-6 18:14
岁末盘点,回首2008~2010
自2008年来佛山快两年半了,收获良多,从心血管麻醉走向一般麻醉,特别是接触妇科手术,五官科手术,学习了不少新知识,学习了TIVA-TCA,学习了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烷麻醉。学习了科室管理,二线-住院总-副班的排班制度。参与业务学习—知识更新和集体审稿,学习了腰硬联合麻醉的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颈丛、臂丛,发现局麻药中毒极少。
总之,我跟上了与时俱进的麻醉事业,学到老活到老,不落后!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