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成果《特殊环境缺氧防治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打印本页]
作者: xyz-cn99 时间: 2009-2-8 13:13
标题: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成果《特殊环境缺氧防治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img=http://www.ok91.com.cn/Files/xlx1.jpg]徐礼鲜主任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img]
2009年1月9日在国务院召开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第四军医大学秦都口腔医学院麻醉科主任徐礼鲜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11年完成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殊环境缺氧防治新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麻醉学界至今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第四军医大学麻醉学专业历经数十年拼搏努力取得的麻醉学专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徐礼鲜教授为我国麻醉学发展史又立一个丰碑!
该成果于2006年、2007年分别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专利7项, 2002和2004年两次被列为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重大推广项目,在全国举办学习班45期、学员达43,000多人次。20000余台高氧液体治疗仪分布在全国1000多家各级医院,,出版《静脉液体供氧新方法》专著 1部、继续教育光盘 1套,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15篇,SCI/EI、CA收录 16篇,他引281次。原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孙永华教授评价:“该方法对过去烧伤液体复苏有了革命性的改变"。2007年被评为“国内十大医学新闻”。徐教授深有感触地说,麻醉学专业虽然说是医学领域中无名英雄,更主要的是“麻醉科医生是手术中掌控病人生命的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得,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和麻醉学科许多同志的心血,得益于第四军医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机关干部的齐心努力。
衷心祝贺!愿徐教授再创新高!
作者: xyz-cn99 时间: 2009-2-8 19:47
标题: 静脉输氧不再是天方夜谭
http://www.gdhbo.org.cn/trends/xueshu/200708/100.html
“吸氧”对于危重病人的救助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当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肺弥漫性功能障碍时,通过呼吸道给氧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那么,有没有其他的给氧方式呢?
众所周知,人体内氧的储备甚微,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供给氧气才能维持生命,因此从临床上最初的面罩给氧到之后相继出现的鼻导管、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等都着眼于通过呼吸道给氧,并已成为各种缺氧救治的重要手段。
然而,对于有些特殊患者,常规给氧方法会显得无能为力。比如面对由于严重呼吸道烧伤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创伤性液气胸、海水引起的高渗性肺水肿、SARS等造成肺弥散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其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通气障碍,因此经常规呼吸道给氧常常无法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常规给氧方法的限制也对患者的抢救带来不少障碍。
那么,能不能改换给氧途径,尝试一下通过静脉甚至口服等作为辅助供氧新方法,绕过弥散功能障碍的肺泡这一关而让氧直接进入血液呢?中华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麻醉科主任徐礼鲜教授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告诉记者,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携氧代用品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比如无基质血蛋白、基因工程人工血液、微脂粒包裹的循环蛋白溶液、全氟碳溶液等,但由于这些制品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至今离技术成熟还有较大距离,尚难以用于临床。而在我国曾经应用过的液体充氧方法则包括光量子血疗(UIB)、血磁疗法、碳酸酰胺过氧化氢内给氧方法、光量子液疗等,但也分别存在抽血充氧回输操作烦琐、血携氧量不多、稳定性较差等一些缺陷。
在科技部、教育部、全军等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徐礼鲜教授等自1998年开始探索如何将给氧与静脉大输液结合起来,提出了液体辅助供氧的新概念,并最终通过综合应用“光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溶氧技术”将高浓度的氧成功溶解于临床常用的复方林格氏液、0.9%氯化钠注射液、5%糖盐水等溶液中。这种医用高氧液(高氧生理盐水、高氧平衡盐等)的诞生,使得直接通过静脉输注或口服从而提高氧分压(PaO2)和氧饱和度(SaO2)成为可能——临床上常用的液体其液态氧分压(P液O2)为20.5±0.4kPa,而在溶氧后其P液O2达到106±7.8kPa,这意味着高氧液中含有高于常规液体5倍左右的溶解氧;应用高压液相色谱研究表明溶氧后基液内的有效成分没有改变,同时高氧液无热源性,也不改变红细胞脆性和半衰期(LD50),各项指标也符合人体输注的要求。
在高氧液对缺氧治疗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其对于急性呼吸道窒息、急性出血性休克、急性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缺血等的救治均具有良好效果。在临床初步应用中则证实了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注或口服能立即提高缺氧人群的PaO2和SaO2,并首先在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病人、高原缺氧和运动性疲劳研究中取得了成功,从而在临床上结束了以往只能通过呼吸道给氧的历史,开创了不通过呼吸道、不依赖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的高氧液体静脉输注和口服辅助供氧的新途径。
作为给氧方法上的一次重要创新,目前这一高氧液静脉输注/口服给氧方法已在全国30个省区1680多家医疗单位,应用于各种缺氧性疾病患者350余万人次的治疗,根据发表的200多篇论文汇总发现,治疗总有效率在85%以上。比如,通过进一步的临床使用证实了高氧液对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救治效果,改善危重病人的急救供氧,提高脑血管病和重症脑损伤以及心肌缺血和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大面积烧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等等。
根据徐礼鲜教授的设想,下一步他们将努力把临床上常用的晶体液和胶体液制成高氧晶体液和高氧胶体液,作为新药而用于各种缺氧治疗,从而使临床更方便、更快捷地应用高氧液。
作者: xiaoxiaoma 时间: 2009-2-8 21:59
恭喜徐教授,高氧液体辅助供氧是一个突破性的研究,为部分特殊病人供氧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找到徐教授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论文,共同学习一下。
高氧液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麻醉科(西安 710032) 徐礼鲜
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生理学家霍尔创立了面罩给氧方法,此后相继发现的鼻导管、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都是通过呼吸道给氧,并且均成为各种缺氧救治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战争条件下,经呼吸道给氧不适用于大批伤员、高原和坑道等情况下缺氧的防治,特别是对于严重的呼吸道烧伤、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创伤性液气胸、海水引起的高渗性肺水肿及SARS等造成肺弥散功能严重损害的伤病员,经常规呼吸道给氧不能有效的挽救这些危重伤员的生命;另外在现化战争中,因高新武器的毁损性大,严重的创伤出血性休克、大面积烧伤及危重伤员较以往战争成倍增加,由于给氧方法的限制,缺氧是导致战争死亡率上升的重要的因素。
此外,睡眠对于调节人的精神状态、补充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战争条件下,对于初上战场的指战员由于战争气氛的紧张、激烈、残酷,加之恐惧和连续作战,在缺乏睡眠与精神疲惫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以行动迟缓,战斗力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战争疲劳综合症。这是非战斗减员和降低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其推进速度是海湾战争的3倍。由于连续作战,美英部队的主要敌人不是伊拉克士兵,而是极度疲劳。美英士兵们大多依赖长期服用强效兴奋剂来对抗疲劳,也有的在执行任务时因服用过多的兴奋剂向友军开火而酿成的惨痛教训。
近年来国内外携氧代用品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①无基质血蛋白;②基因工程人工血液;③微脂粒包裹的循环蛋白溶液;④全氟碳溶液。这些制品由于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至今离“成熟技术”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尚难用于临床。目前国内有2方面类似的研究:①“氧强化输液法”是将氧直接通入常规液体中可使P液O2提高到40~50kPa,与本研究比P液O2低,又无O3治疗作用。②“光量子液疗”是用光量子照射5%或10%葡萄糖,使糖分子中氧原子脱离,重新组合成O2,能使P液O2提高到30~40kPa。与本研究比P液O2低,同时造成糖分子结构改变而生成新物质,这种新化合物对机体的作用尚不清楚。因而研制一种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是平战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成果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在血液治疗的启发下,发现了“光化学溶氧技术”将O2高浓度的溶解于临床常用的晶体和胶体溶液中,研制成功了P液O2达到了106±7.8 kPa的高氧液,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注辅助供氧新方法。其特点具有使用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疗效确切、容易推广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肺弥散功能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和战地一线危重伤员的救治,还可用于缓解战争极度疲劳综合症的治疗。
一、高氧液体的基础研究
(一)初期研究
1、研制实验型高氧液体治疗仪 依据光化学原理,初步研制成由波长为180-240nm紫外光源和石英气体反应室为主要部件的科研用高氧液体治疗仪。
2、高氧液制备 以临床常用复方林格氏液、0.9%氯化钠注射液、5%糖盐水或胶体溶液(250或500ml/瓶)为基液,氧气瓶或供氧中心为气源,氧流量以2-3 L/min通过连接管道输入高氧液体治疗仪,氧气经过反应室输出端通入基液进行溶氧活化处理,经10-15min溶氧后制备成高氧液。
3、高氧液基本特性 应用血气分析法测得溶氧前液体P液O2为20.5±0.4kPa,溶氧后P液O2达到106±7.8 kPa;在溶氧后即刻,用碘滴定法测得高氧液内O3浓度为13.4±2.6μg/ml,20min后O3浓度为零。应用高压液相色谱研究表明,溶氧后基液内的有效成分没有改变;同时证实高氧液体无热源,不改变红细胞脆性和LD50,并能容量依赖性地提高体外静脉血PO2和SO2。初步研究结果证实高氧液中含有高于常规液体5倍左右的溶解氧和治疗浓度的O3,且各项指标均符合人体输注的要求。该液体进入机体后能迅速提高血液氧分压。
(二)高氧液对缺氧治疗的实验研究
1、对急性呼吸道窒息的救治 应用SD大鼠气管切开后阻塞呼吸道造成急性窒息性缺氧模型,从静脉输注20-30ml/kg的高氧液能明显提高窒息大鼠PaO2和SaO2,显著延长大鼠窒息后的生存时间,窒息大鼠复苏成功率由对照组仅为10±0.8%提高到60±5%(高氧液组)。
2、对急性出血性的休克的救治 应用家兔股动脉放血造成急性出血性休克模型, 从静脉输注高氧液30-50ml/kg能明显提高休克家兔平均动脉压(MAP)、PaO2和SaO2,同时降低全血高切粘度(BV)、血浆粘度(PV)和红细胞聚积指数(AI),使得休克家兔4h成活率明显提高。
3、对急性大面积烧伤的救治 应用家兔30%TBSA急性Ⅲ度烫伤模型,静脉输注高氧液可立即提高血液PaO2、SaO2和烫伤家兔皮肤氧含量,显著降低家兔血浆内毒素、乳酸、ALT、AST、BUN、CRE水平和血液粘滞度各项指标,明显减轻了烫伤创面的感染,有效地促进了创面的愈合。
4、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 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前降枝,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静脉输注高氧液能使家兔缺血心肌ECG异常抬高的S-T段下降、CK漏出减少、心肌水肿和超微结构损害减轻,梗死面积缩小。其机理与提高PaO2和SaO2,降低BV、PV、AI指标和减轻自由基损害有关。
5、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应用2血管夹闭加降血压复制家兔全脑缺血模型,以20ml/kg由耳缘静脉输注高氧液能明显提高PaO2和SaO2,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并有效减轻脑缺后神经元的坏死程度,提高生存率。
6、对急性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将家兔腹主动脉夹闭20min复制脊髓急性缺血模型,每日以20ml/kg高氧液从耳缘静脉或硬膜外腔输注能明显提高缺血后4、8、12、24、48h家兔神经功能评分,脊髓坏死体积减小及坏死细胞数明显减少。其机理与高氧液能提高血液PaO2、SaO2,提高肌体SOD和NOS的活性和HSP90表达有关。
7、对光气急性中毒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用动式吸入染毒方法,将家兔复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光气中毒模型,静脉输注20ml/kg高氧液能使光气中毒家兔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肺湿干比(W/D)、肺水含量(LW)和肺系数(L/B)均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损害减轻。
8、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应用油酸0.06ml/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从右侧颈外静脉输注高氧液20ml/kg能迅速提高PaO2,降低髓过氧化物酶含量和肺水肿指标,大部分肺组织无明显病理学改变。
9、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应用夹闭兔肠系膜上动脉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肠腔或肠系膜上动脉灌注高氧液研究发现,小肠粘膜组织ATP含量、氧摄取率、 SOD、CAT和GPX活性均有显著提高,MDA含量降低,光镜下肠粘膜损伤减轻,电镜下线粒体仅轻度水肿,无严重的嵴断裂,线粒体平均截面积、长径、面密度和体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是术中通过肠腔或肠系膜上动脉灌注高氧液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0、口服高氧液对高原缺氧的治疗作用 选择首次进高原健康志愿者(SaO2 <90%)40名,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根据海拔高度又分为3000m和4500m组。结果表明高氧液10ml/kg静注20min后PaO2开始上升,40min达到高峰,120minPaO2基本恢复正常。 口服相同剂量后20min后PaO2开始上升,60min达到高峰,120min仍高于口服前水平。结论为高氧液静脉输注和口服对高原缺氧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口服比静脉输注维持时间更长。
11、口服高氧液的抗疲劳作用 以小鼠负重游泳为疲劳模型,结果表明以0.15ml/10g高氧液灌胃后,小鼠血清乳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均明显减少,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和肌糖原贮备均明显提高,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是高氧液具有显著的抗实验性疲劳作用。
(三)高氧液的临床验证
1、高氧液对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临床验证 在陕西卫厅指定的2家三甲医院,各随机抽取120名全麻术后病人,其中高氧液体治疗组60名按10ml/kg从静脉输注高氧液;对照组60名输注等量平衡盐液。结果表明,高氧液能明显提高全麻醉术后低氧血症病人PaO2和SaO2,缩短苏醒时间。结论是高氧液对预防全麻术后低氧血症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120例病人无任何毒副作用,可以作为新的供氧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2、高氧液对战士疲劳运动性缺氧的临床验证 为了验证高氧液的抗疲劳作用,以叶挺独立团80名战士连续快跑5000m的运动方式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口服高氧液和平衡盐液组。结果表明高氧液能显著降低血清乳酸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三磷酸腺苷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各项指标与口服平衡盐液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是高氧液体具有明显的抗急性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机理主要与增加血液溶解氧后,机体在剧烈运动时总氧化能力增强,ATP生成增多有关。
(四)高氧液临床应用效果(从应用单位论文中获得)
1、对脑血管病和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解放军301总医院、湖南湘雅三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27家医疗单位应用高氧液对数万例脑缺血缺氧和脑损伤病人的治疗,结果表明高氧液能显著提高患者PaO2和SaO2,减轻脑水肿和脑损害,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有效率达91%。参见应用单位论文[8、15、22、23、24、26、27、28、29、30、35、38、39、40、41、45、68、70、71、75、79、80、81、82、83、85、86]。
2、对心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武汉中心医院、汕头大学第一医院和武警西安部队医院等9家医疗单位应用高氧液对数百例心脑缺血治疗表明,高氧液能不同和度提高PaO2和SaO2,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缺氧状态,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参见应用单位论文[2,9、34、65、66、72、73、76、78]。
3、对大面积烧伤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北京积水潭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应用30ml/kg高氧液静脉输注治疗大面积烧伤休克病人,结果表明高氧液能迅速提高PaO2和皮肤SaO2,容易维持血压的稳定,能降低血液粘度和控制创面感染,增强烧伤创面的愈合。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孙永华教授在全国第6次烧伤外科学术会议的专题讲座上评价为“这一治疗方法,对过去的烧伤液体复苏,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参见应用单位论文[1、4、12、13、32]。
4、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解放军第323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等应用高氧液30ml/kg静脉输注治疗急性失血性休克,结果表明休克患者在输注高氧液后病情明显缓解,神志恢复快,血压易稳定,休克时间明显缩短,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参见应用单位论文[3、14、48]。
5、对危重病人的救治 解放军第323医院报道了高氧液对31例危重缺血缺氧性疾病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输注高氧液后能明显改善危重病人的缺氧状况,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为进一步抢救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条件,危重病人救治有效率为100%。参见应用单位论文[6、9、27、70、88]。
6、对CO中毒病人的救治 解放军33医院报道了高氧液抢救了14例CO中毒病人,每天输注1000-1500ml,高氧液能使中毒病人神志恢复时间提前了4h,唇红由樱桃红转为正常提前8h;治疗4h后HbCO对照组由37%降低到25%,而高氧液组则由38%降低到15%。显著的降低了后遗症,其机理与提高血液溶解氧浓度有关(参见应用证明和应用单位论文[6、87])。
7、对各种中毒病人的救治 昆明医学院第二医院急诊科报道16例中毒病人,其中安定中毒8例,有机磷中毒3例,CO中毒4例,复合(三唑仑、安定、CO)中毒1例。每天输注高氧液500-1500ml。结果输注高氧液2-4h,PaO2 和SaO2均较前显著升高(P<0.05),头昏、头痛、瞳孔回复、意识状态、肺部改善及生命体征平稳。显效8例(50%),有效8例(50%)。认为高氧液可促进HbCO的解离,改善组织缺氧。
8、对慢性肺心病呼衰病人的治疗作用 解放军第401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医院等4家医疗单位报道了应用高氧液对慢阻肺、肺性脑病、冠心病、心衰等数百例病人应用高氧液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PaO2和SaO2,喘息症状、咳痰、肺部罗音消失和肺部感染等症状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是高氧液对慢阻肺、肺性脑病、冠心病和心衰等疾病的治疗,不受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其疗效明显好于常规呼吸道给氧治疗组。参见应用单位论文[9、19、60、80]。
9、对新生儿缺氧的治疗作用 广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等多家医疗单位在儿科与新生儿缺氧临床应用表明,高氧液能明显提高PaO2、SaO2,惊厥的发生率降低,喂奶时间提前,脑水肿减轻,后疑症的发生率降低。建议高氧液更加适用于无呼吸机和高压氧舱的基层医院的应用。参见应用单位论文[5、59、64、88]。
10、对SARS病人的治疗作用 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陈忠和夏国光报告,于2003年4月3日-5月22日收治确诊SARS患者16例,平均年龄31.3±6.7岁。从发病至确诊最短21h,最长11天,平均7天。临床特征:发热16例,胸闷13例,呼吸困难3例;WBC<4.0×109/L者11例,WBC≥10.0×109/L者3例,WBC正常者2例;淋巴细胞<1000/mm12例;血小板<100×109/L者3例。肺部X线检查均异常,单侧多发肺部斑片状阴影2例,单侧局部肺部斑片状阴影1例,双侧肺部斑片状阴影13例。选择Ringer氏液500ml,用GY-1型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在氧流量3L/min溶氧20min ,测定PO2为100-120kPa,立即从静脉输注,速度为40滴/min。SARS患者在静脉输注高氧平衡盐液过程中及输注后1h,PaO2均维持在高水平(17-18 kPa左右),证实静脉输注高氧平衡盐能迅速提高PaO2,改善组织缺氧状态,输液结束半小时后,仍维持高氧状态,患者经皮氧分压显著升高,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深圳东湖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感染病科联合应用高氧液体治疗11例重度SARS病人均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无一例死亡[36,74]。
因高氧液体治疗仪在全国数百家各级医疗单位在使用,上述高氧液体对各种缺氧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大多是从应用单位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会议上获得的信息,虽不全面但绝无人为因素,应该认为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方献:
一、 专著:
1. 徐礼鲜,孙永华主编,第一版(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静脉液体供氧新方法的临床应用. 北京: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1-154
二、课题组论文:
1. 徐礼鲜,吴利平,张惠,马加海.高氧液提高乏氧血氧含量及相关基础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5):560-562
2. 马加海,徐礼鲜,张惠.高氧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气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4):228-230
3. 桑韩飞,徐礼鲜,张英民.高氧液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6):315-317
4. 曾真,徐礼鲜,李韧.高氧液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2(15):1363-1365
5. 孙绪德,柴伟,马加海,徐礼鲜.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心脏杂志, 2001;13(1):24-26
6. 王玲,柴伟,徐礼鲜,魏树国.高氧液体对兔窒息性中毒肺水肿指标的影响.解放军医学杂. 2004;29(7):620-621
7. 徐瑞芬,徐礼鲜,冯旭阳.高氧液治疗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家兔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63-565
8.孙绪德,柴伟,徐礼鲜.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临床与康复.2003;7(8):1247-1248
9. 徐瑞芬,徐礼鲜,张惠.高氧液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家兔动脉血气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03;19(6):602-603
10. 张惠,徐礼鲜,张晓峰.高氧液口服和静脉治疗高原低氧血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17):1601-1063
11.张惠,徐礼鲜,.高氧医用液体对全麻手术后低氧血症的影响.麻醉学论坛. 2000;7(4):162-164
12.顾炳权,孙绪德,刘树林,安慧.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22(4):325
13.刘亚南,徐礼鲜.高氧液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部分作用机制初探.心脏杂志. 2002;14(6):553-553
14.孙绪德,柴伟, 高昌俊,徐礼鲜.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临床与康复.2003;7(17):1094-1095
15.徐礼鲜,邢军,曹强,赵德化.高氧液体在缺氧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Suppl):7-8
16.王玲,徐礼鲜,海春旭.高氧液治疗家兔光气中毒性肺损伤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13):1186-1188
17.徐瑞芬,徐礼鲜,张惠,张晓峰.高氧液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家兔的治疗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16):1448-1500
18.曾真,张惠,徐礼鲜. 高氧液对氧糖剥夺离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20(6):353-355.
19.桑韩飞,张英民,徐礼鲜.高氧液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20):1879-1883
20.巩固, 桑韩飞,张英民.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10):948-950
21.孙绪德,柴伟,王玉,徐礼鲜.高氧平衡盐液用于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23(15):1369-1371
22.孙绪德 , 柴伟,徐礼鲜.高氧液在抢救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6):346-347
23.孙绪德 ,高昌俊,徐礼鲜.高氧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循环和血清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20(2):105-106
24. 张晓峰,柴伟,王玲,杨永慧,孙绪德.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家兔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3):221-223
25.张晓峰,柴伟,高昌俊.高氧液预防家兔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实验研究,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3):179-182
26. 巩固, 龚辉, 张英民 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HSP90表达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358-6360
27. 柴伟,张责和,张惠,高氧液对实验性矽肺家兔体内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14):1335-1337
28. 孙绪德,柴伟,马加海,徐礼鲜,赵晖.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生化指标和超微结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3):1176-1178
29. 张惠,徐礼鲜, 卢玲玲,张晓峰.静脉输注高氧液体对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6):652-654
30. 孙辉,张惠,马加海,徐礼鲜,高氧液体用于休克家兔的实验研究与治疗麻醉后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0;2(4):237-240
三、应用单位发表的论文
1. 孙永华,张谱柱,胡骁华(北京积水潭医院),新的氧输送渠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04:84(1):18
2. 林淑朋,崔惠卿,袁军,牟善初(301总医院),高氧液对心血管疾病的疗和安全性.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21(增):3
3.刘键、崔泓,邢倩,袁顺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高氧液在失血性休克治疗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21(Suppl):4
4.陈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烧伤科),大面积烧伤病人应用高氧液体的动脉氧分压观察.南方护理学报.2001;8(4):4
5. 黄先勇,尹明.(301总医院急诊科),静脉高氧液对提高窒息家兔复苏成功率的实验研究.中国急救医学. 2004;24(7):499
6. 田丁军,芮小江,祁伟(解放军323医院),高氧液急救供氧临床观察(31例报告).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增):6
7. 侯明山,陈晓瑜,刘西梅(武警陕西总队医院),高氧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2例疗效观察.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2;3(2):124
8. 李茂林,杨晓燕,王祝峰,陈晓瑜(陕西武警总队医院), 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促醒治疗.现代康复. 2001;5(8):99
9. 施庆忠,胡文彬,钱伟靖(解放军401医院), 高氧医用液体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26例.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增):47
10. 贾赤宇,陈璧,王跃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氧液治疗缺血性心肌功能的研究.中华烧伤杂志,2000;22(5):272
11. 贾赤宇,王跃成,臧益民,陈璧(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氧液对兔心肌缺血治疗作用及机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4);29-29
12. 卢小莲(解放军181医院),高氧液治疗重度烧伤病人46例临床观察.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3;17(2):45
13. 黄立锋 贾赤宇(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烧伤科), 氧疗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62
14. 胡渤,熊利泽,陈绍洋,张惠(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氧液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和血气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9):776
15. 王祝峰,陈晓茜(武警陕西总队医院),高氧液治疗重型颅脑伤90例临床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4):377
16. 郭卫平,邢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5-FU和MMC溶于高氧液中的理化性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21):1989
17. 周瑾,刘梅,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两种方法分析氟尿嘧啶在高氧液中的稳定性.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286
18. 谭庆荣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氧液对电惊厥疗法治疗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630
19. 尹明,沈洪 (301总医院),高氧液对窒息家兔血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1(2):108
20. 郭广兰,富艳红,赵越华(成都军区总医院),重度贫血病人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的护理,西南军医杂志,2004;6(4):74
21.张宁,张小英,李疆(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高氧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广州医药.2002;23(3):38
22.杨金福,廖达光,王知非,张天一 (中南大学湘雅三院),高氧液体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湖南医学,2002;19(2):94
23.张金生,李社芳(河南中医学院第一医院),高氧液对脑缺血大鼠内皮素及循环钙素基因肽含量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5):267
24.陶连方,刘雨银(十堰市人民医院),高氧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微循环杂志.2002;6(6):164
25.王家琳,殷善秀,赵建萍(湖北省新华医院),脑出血术后病人静脉输入高氧液体治疗的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2;17(12):899
26.杨军,许彦钢,曹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高氧医用液体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增):5
27.张志俊.穆秋俊.权亚玲(陕西渭南中心医院),重度颅脑损伤的高氧液应用观察.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增):5
28.陈伟强,杨应明,何明利(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期静脉氧疗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2;11(4):388
29.刘宏毅,李明,邹元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携氧液对大鼠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的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6):335
30.曹阳,屠伟峰,周俊岭(广州第六人民医院),高氧液止血带引起的下肢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02;18(8):818
31.曹阳, 周俊岭,缪海生(广州第六人民医院), 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广州医药.2002;33(4):6
32.孙永华,胡骁晔,陈忠(北京积水潭医院), 高氧晶体液防治烧伤休克作用的研究.中华医学会第6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专题讲座,2001年5月
33.孙翼,李腾海,黄锦秀,金红(十堰市中医医院),丹奥联合高氧液治疗缺性心血管病46例.中华医学丛刊. 2003;3(7):30
34.柳更新,陈春晓(武汉市第一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复方丹参高氧液与血液活化法的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7):404
35.张惠仙,陈妙霞(陕西人民医医院) ,高氧液静脉液体供氧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21(增):2
36.何清(深圳东湖医院),静脉输氧技术治疗感性疾病严重低氧血症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16(5):284
37.宿秀娟(大庆市第四医院),高氧液在治疗心脑血管缺血缺氧性疾病中的护理体.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17(5):578
38.杨瑞江,娄晓辉(温洲医学院第三医院),高氧液超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36
39.杨利霞(河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60例.实用护理杂志. 2004;19(2):218
40.张军(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高氧液静脉液体供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72
41.刘佩娥(中南大学湘雅三院),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高氧液体的护理.当代护士. 2003;23:21
42.吴鸣,王春安(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高氧液静脉点滴的临床应用护理体会. 江西医药. 2003;38(6):461
43.张中原,张保军,张晓军(遵化人民医院),微创脑内血肿清除联合早期高氧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6(12):1158
44. 余玉娇,史桂芳.(建省肿瘤医院), 高氧液用于肿瘤病人开胸术后缺氧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福建医药杂志.2004;26(5):177
45.周德祥,郑丰任(汕大医学院第一医院),颅脑损伤早期高氧液治疗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25(3):50
46.王少丹,郭延龄(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高氧液治疗感染性休克25例临床观察.山东医药. 2004;44(23):44
47.李琦 (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术后输注高氧液治疗老年患者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20(8):477
48.唐小林,李世胜,冯涛 (永州市人民医院),高氧液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颈内静脉血氧分压的影响及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8):496
49.朱志玲(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金华),高氧液治疗颅脑损伤的观察和护理.中国中医急症.2004;13(8):552
50.张玉琴,李浮 (郑州大学第一医院),高氧液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0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8):1685
51.王艳玲,桂林,代景儒(沧州市人民医院),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8):98
52.高灵通(义马煤业集团总医院),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高氧液治疗21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4):1277
53.楚胜华,袁先厚,陈卫国(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武汉大学学报,2004;25(4):479
54.廖旭才(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氧液与灯盏花素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 中国医师杂志. 2004;6(8):1145
55.张桂玲,宿秀娟,贾连凤(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静舒氧的临床应用护理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17(6):726
56.吕小芳,濮琳(深圳市中医院),高氧液体疗法预防腹腔镜术后低氧血症的效果观察.天津护理. 2004;12(3):143
57.彭翠珍(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19(11):31
58.周心芳,肖保林,李毓(驻马店地质医院),模糊医学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6):837
59.周宏艳,曹明,刘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液体给氧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4;15(1):20
60.冯志军,孟德荣,崔永刚(河南大学第一医院),高氧液静脉给氧治疗慢阻肺30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1):972
61.王家琳,殷善(湖北省新华医院护理部),脑出血术后病人静脉输入高氧液体治疗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12):899
62.杨福建,刘君萍 (辽阳市中铁十九局中心医院),9661瓶高氧液制备的操作体会.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2):122
63.唐小林,邓艳玲,李世胜,李国安(永州市人民医院),高氧液在高位硬膜外麻醉中低张性缺氧的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25(4):204
64.刘俐,高宁 (西安交大学第一医院) 高氧液在新生儿缺氧性疾病中的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6):637
65.李丽茹,朱思安(齐齐哈尔市建华厂医院),高氧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82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4):9408
66.张蓉(四川省资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氧液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89):8712
67.楚胜华,袁先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氧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中华物理与康复杂志.2004;26(2):109
68.经屏,张临洪(武汉中心医院),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4):316
69.刘建辉(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高氧液、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国当代医学.2004;3(12):29
70.罗金凤(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高氧液治疗及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2):138
71.陈伟强, 杨应明(汕头大学第一医院),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髓鞘蛋白影响.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2):1119
72.王文君,赵爱菊(陕西省西安市黄河医院),高氧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6):30
73.谭晖, 杨通宝(湖南凤凰县民族中医院), 高氧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350
74.许诚,何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高氧液静脉滴注治疗重症肝炎低氧血症的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4;11(8):903
75.朱世佳 (阳春市人民医院),高氧液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附58例分析).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8):1140
76.董花信(珲春市医院),应用高氧液体治疗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吉林医学信息.2004;21(1):21
77.夏庆兰,李春闽(烟台市传染病医院),高氧液的临床应用.医疗装备.2004;17(11):52
78.刘丹(本溪市第九人民医院),高氧液佐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厂矿医学.2004;17(5):428
79.陈伟强,杨应明,赵虎 (汕头大学医学院),高氧液对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评价.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31
80.张卫珍,谢佳星,宋泽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输氧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观察.医学文选.2004;23(4):413
81.王晓萍,徐穗莲,李威,(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高氧液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现代护理.2004;10(7):595
82.赵发娥,高灵通 (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高氧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5):366
83.陶冶,李冬颖(内蒙古扎赉诺尔煤业公司总医院),高氧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华新医学.2004:5(19):1796
84.何小科, 周华东(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高氧液对断肢再植后循环危象的疗效影响.实用临床医学.2004:5(4):47
85.马秀银,黄志梅(平顶山煤业集团一矿医院), 高氧液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3):84
86.谭丽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静脉输注高氧液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4;(2):32
87.陈华梅,衡新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法给氧.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5(5):57
88.胡冰,庄晖,孙渝生(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高氧液体在胎儿窘迫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医药学杂志.2004;3(2):11
[ 本帖最后由 xiaoxiaoma 于 2009-2-8 22:01 编辑 ]
作者: xiaoxiaoma 时间: 2009-2-8 22:02
积水潭医院:静脉通路给氧,从烧伤到SARS治疗
在人类面临21世纪新的传染病———SARS突袭之时,所有医学专家开始重新认识“肺”这个娇嫩的器官。对SARS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所有抵抗缺氧、抵御肺功能衰竭的方式方法都用到了极致。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为我们推广了一个床边“液体高压氧舱”———高氧溶液静脉给药的崭新思路。在SARS肆虐的紧急关头,孙永华教授四处奔走献计献策,并且在积水潭医院驻“402”医院医疗队为16名SARS患者进行了此法的治疗,证实能够迅速提高患者氧分压,改善呼吸窘迫症状。
10年前,孙永华教授就和全国危重病学会主任委员、协和医院陈德昌,就高氧溶液静脉给药达成共识,并对烧伤后缺血缺氧性损伤静脉输入高氧溶液进行了机理研究,显示出高氧溶液防治烧伤休克有良好效果。
“床边液体高压氧舱”
近百年来,氧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极大进展。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霍尔创立了面罩吸氧法。随后CapitainStokes提出鼻管吸氧法。1834年Junod建立了高压氧舱以及后来的机械呼吸装置的应用,成为临床救治中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有许多人构思过静脉通路给氧,输血就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在19世纪70年代有人用双氧水、紫外线照射血液治疗缺氧性疾病。人工血的研制如氟碳化合物、动物血红蛋白以及人工合成的携带氧的络合物(卟啉化合物)等,能溶解高浓度氧的物质,但由于存在种种缺点和造价昂贵等原因终未推广。近年中国研制成功高氧医用液制造仪,可使常规溶液如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溶液中氧溶解度增加5倍。另外,国内外又有报道用比较方便的“氧罐”可在补液同时补充融合氧,以上方法,相当2个大气压高压氧舱治疗时组织氧弥散效果,俗称“床边液体高压氧舱”。
严重烧伤后抗缺氧新途径
严重烧伤后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及合并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所致的肺损伤,导致较长时间微循环低灌注,易发生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和代谢紊乱以及再灌注后大量自由基产生致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功能和结构被破坏,可进一步发展为难治性休克,这类病人即使能度过休克期,发生感染及MODS(多系统多脏器衰竭)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正常人动脉血每百毫升含氧量为18.5毫升(血红蛋白结合氧为18.2毫升,血液溶解氧仅0.3毫升),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完成氧供。当呼吸或循环系统出现障碍,提高溶液含氧量是由0.3毫升%提升到1.5毫升%~1.8毫升%,即在呼吸系统出现障碍时,增加组织所需约1/4的氧量,通过静脉直接供氧,使其迅速转化为动脉血直接被组织利用。在扩容同时又增加了氧分压,其相当于两个大气压下供氧,扩大了氧弥散半径,保证了扩容、供氧而不增加血黏稠度,当氧分子溶在液体内时,不是以气体形式存在,当输入血循环后在0.75秒即达微循环。由于PO2高,氧释出后即向组织中弥散到达缺氧区,可保护或减轻组织损伤。12例烧伤面积50%~70%的病人,每3~4小时输500ml,每天输入2000毫升,无一例出现副作用,临床证实该方法对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病人应用安全可靠,是防治烧伤休克的良好复苏溶液。
抗SARS给氧新渠道
高氧平衡盐溶液通过静脉输氧的方式对SARS患者给氧治疗,绕过严重病变的肺泡直接向血液供氧,证实能迅速提高患者氧分压,改善患者呼吸窘迫症状,提高治愈率。
对SARS患者进行早期氧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肺部实变,必然导致气体弥散障碍,即使人工正压机械通气也难以使氧气有效地透过肺泡进入血流,导致血氧分压降低,产生组织器官缺氧性损害,迅速危及生命。静脉输注高氧平衡盐液体是以临床常用液体为基液,利用光化学溶氧技术使常规液体内的氧分压提高5~6倍,直接输入静脉,不依赖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立即以溶解氧方式向组织细胞供氧的一种给氧方法,对于严重病变的肺泡而导致气体弥散障碍的患者能直接由血液供氧,迅速地提高血氧分压,改善组织器官缺氧性损害。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静脉输注高氧平衡盐液体方法,对16名确诊SARS患者经静脉输入高氧平衡盐治疗后1小时过程中,氧分压持续保持在高水平(17~18Kpa),证明静脉输入高氧平衡盐液能迅速提高氧分压,调整组织缺氧状态,输液结束半小时后,仍维持高氧状态,患者经皮氧分压显著升高,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
(《健康报》2003年6月18日讯)
作者: xiaoxiaoma 时间: 2009-2-8 22:05
高氧液体的相关知识可以关注下这个博客的文章
静脉给氧 's BLOG
http://www.eyk.cn/blog/blog.asp?id=14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