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栋,陆翔宁
(本文曾刊载于「台湾医界」第53卷第4期)
前言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学术成就快速增长。国科会的研究报告更指出,台湾的SCI与SSCI学术论文数目已被大陆迎头赶上。此外,早在1990年代,海峡两岸的麻醉学界就已经有零星的交流,进入21世纪后,双方以团体名义进行之学术交流活动更是逐渐增多。
观诸两岸这几年麻醉学界的相关年会,都可看到对岸学者受邀与会相互学习,甚至发表学术论文或演讲。在上述看似竞争又合作的氛围中,到底两岸麻醉学界各自的学术成果呈现什么趋势?以及两岸麻醉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已为双方累积什么样的合作成果?作者试图透过学术论文的质量分析来剖析上述问题。
由于美国汤姆生(Thomson Scientific)集团的Institute for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出版了引文索引数据库,该机构将符合评选标准的期刊收录进来,除了提供论文被引用次数外,并在后来发行的Journal CitationReport(JCR)中结合期刊影响系数(impact factor, IF) (1) 。这些作为终于使得全球不少学术期刊,也以JCR中的IF作为期刊发行团队自我肯定的指标;甚至造成各国多数学者或学术机构,莫不以论文能否刊登在JCR评比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期刊为荣。
尽管用SCI或SSCI期刊论文之质与量,来评量期刊、学者,乃至机构的学术水平仍有争议 (2,3) ,但这个现象已普遍为自然科学界,特别是生物医学界所接受。因此,为了比较海峡两岸麻醉学界的学术成就,本文遂以双方发表的SCI或SSCI论文的量和质,作为比较双方学术成就的指标。
研究方法与材料
我们透过因特网进入ISI发行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9年5月23日更新),该数据库登录了各年度SCI与SSCI期刊之文献,包含article(原著-包括个案报告)、review(综论)、editorial material(编辑的话)、letter(通信)和other(其他-如学术团体的年会报告或摘要)之作者群信息,其中包括各个作者之英文姓名、登录机构单位与国籍。然而,由于前述文献对期刊IF影响最著者仍为article,我们为了避免分析失焦,仅就两岸麻醉学界刊登在SCI或SSCI期刊之article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分析。
首先,在比较两岸麻醉学界学术竞争力这部份,我们搜集了2000至2008年通讯作者栏包含'Taiwan'或'Peoples R China'之论文,再以'Anesthesiol'、'Anesthesia'、'Anaesthesiol'或'Anaesthesia'等关键词确认出论文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即reprint author)是否归属两岸的麻醉学界,最后,再以论文数与论文被引用数作为比较指标。我们之所以用通讯作者国籍作为文献归属指标,其原因有二,一是,有些学术期刊的共同作者排序是以作者的姓氏(last name)的英文字母来排序,是故,不易显现出第一作者即为论文贡献最多者。二是,我们参酌美国国科会通讯作者负有论文责任的概念 (4) ,进一步以通讯作者任职之机构单位来归属SCI论文之所属单位。又为避免某些通讯作者同时登录了2个或2个以上之所属机构单位,造成本研究归类之困难,我们仅以通讯作者信息栏中第一顺位之机构单位和国籍,作为该论文归属之依据。
其次,在分析两岸麻醉学界学术合作这部份,本文以双方共同发表的SCI或SSCI论文数,间接作为学术交流成果的指标。依循前述路径,我们进入同一版本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由于担心两岸合作之文献过少,所以搜集2000到2008年共同作者住址栏同时包含'Taiwan'和'Peoples R China'之所有文献。又为了展现两岸麻醉学界合作共着学术论文之效应,我们排除两岸麻醉学界受第三国学者之邀成为共同作者,却不为通讯作者之论文。是故,再依前述规则以'Anesthesiol'、'Anesthesia'、'Anaesthesiol'或'Anaesthesia'等关键词,并以论文通讯作者是否归属两岸麻醉学界为关键门坎。
研究结果
有关两岸麻醉学界学术论文之分析,我们发现2000至2008年之'article'均刊登在SCI期刊,其中,出自台湾(Taiwan)的有356篇、中国大陆(PRC)则有420篇。若依年份排序,则台湾刊出的篇数从34篇振荡增至57篇,大陆则从14篇逐渐增至137篇,趋势显示自2006年起,台湾论文篇数已被大陆超越(图1)。
图1. 两岸历年SCI期刊论文之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