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多次应邀参观了临床医学院组织的讲课并观摩OSCE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结构化目标临床考试)的组织和运行,并且体验先进的simulation(临床模拟教学)。参与了bedsideteaching(床旁教学),peer assistant learning(高年纪学长带教),microteaching(迷你教学),通过几轮的讲座,我们对于如何有效地授课有了丰富的印象,对于教学引导具体的技巧,比如怎样提问,怎样评价,怎样组织讨论等也逐渐熟悉,并且在自己定期的presentations中得到了应用和提升。
这里我重点向大家介绍OSCE和simulation,这和UCL以临床实践工作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也很可能是未来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1,结构化临床考试一般设置18个站,每个站不同的考查内容,短的5-10min,长的30min。不同的医学院校考的侧重点不一样,剑桥医学院注重医疗程序和步骤,比如导尿,建立静脉的前后环节,而UCL非常注重考查学生解读临床数据的能力,医患沟通的能力。比如给予一个胸片,学生要能够在询问病史,在模拟人身上体检,解读可能的疾病并开出相应的检查。又比如有一个暴跳如雷的妈妈(考官或者志愿者扮演),对小儿发烧持续不退表示不满,学生需要向家属解释病情,赢得家属的认可和支持。学生从大四开始进入临床,每年都会有OSCE考试,这种形成性的考试评价体系在最后一年尤其重要,考试通过则能顺利毕业进入NHS(国家卫生系统)的医疗单位,如果没有通过可以补考或者重修一年,但是增加了时间和经济的成本(一年学费9000英镑),UCL很负责,通常会在大考之前有很多次的演练,从大一到大六,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临床到沟通技巧,包涵了UCL对于现在和未来合格医生的理解,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模拟教学simulation,俨然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相比于枯燥的大课教学,simulation具备着互动和临床模拟的功能,能尽快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并且在实战中增强理解。而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初衷除了人文关怀,更多的居然是中国孔夫子的思想:I hear, I foget;I see,I remember;I do ,Iundertand. 所以从本科生阶段到毕业后教育,simulation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在生理课大课上把一个胃出血休克患者(电子模拟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老师处理动态演示出来,又比如麻醉科低年资医师,为了顺利通过primary FRCA(英国皇家麻醉医师学会会员初级考试),需要在医院的模拟中心经历多次的病例模拟,掌握以指南为导向的临床常见情境处理,才能通过临床OCSE这一门考试。我曾经在一家医院体验为一位房颤骨科患者术中无脉室速发作的除颤处理,印象深刻,完全是按照心率失常的指南进行,不需要多余的个人发挥,简洁直接有效;我也曾在模拟幼儿身上进行自以为非常熟练的心肺复苏,发现球囊面罩通气每次手法给予的潮气量都超标,才发现这个不曾重视但的确不规范的问题。
[attach]26763[/attach]
二:严谨的临床体验:在英国,有NICE指南(national institute of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eline),临床麻醉所有的操作都能在里面找到指导的依据,所以很多看似困难的情况都会在指南的指导下迎刃而解,大到2010年的儿童成人心肺复苏、局麻药中毒的诊断和抢救,小到使用液体加温仪器的使用指针,或是sugamadex的使用时机,全部囊括。因为有了详尽的指南,所以有了确切的标准,因为有了确切的细致的标准,所以有了很高的麻醉质量,当英国老师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当下英国麻醉相关死亡率低于1/250000,当和我同龄的英国小伙伴愉快地从菲利普麻醉检测仪上打印刚刚完成手术的漂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表,我的确感到了这种标准背后的差距。当然,光有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执行,这一点,英国人不逊色于德国人,无论是世界通行的WHO手术室三方核对程序,ASA规定的常规检测,还是深体温检测,DVT预防,乃至于容量治疗检测,脊髓功能检测等等,全部不折不扣地执行,不会因为手术紧急抢时间忽略,也不会因为病人经济问题犹豫不决(NHS全民医疗免费)。我看到一位麻醉手术顺利的胸科病人在体温机器保暖的情况下术毕体温依然只有36摄氏度,我也看到每个胃肠大手术的病人都依照最新的NICE使用CARDIO Q-ODM这种经食道超声多普勒仪器检测心排量指导输液(新英格兰杂志上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调查显示放置漂浮导管检测心排量的有创方法不见得比无创效果好)。
固然,客观的说,英国同行的严谨有部分来自于GMC(国家医疗监督机构)的审计压力,但当一种好行为成为习惯,已经没有意义去区分其背后的初衷了,至少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得到了彻底的落实。
[attach]26764[/attach]
三,学术互动和交流
所谓大学,概有大师也。在UCL,我遇到了那些驰骋lancet,NEJM,Cell等大牌杂志的牛作者,他们一个个亲切可爱,生动有趣,才发现原来所谓的nerd 其实国外不多见,反倒是国内一大堆。你看他们学术交流,的确有豪华的维多利亚大酒店做国际会场,但更多的情况是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士,在一个小房间,准备一些红酒和花生米,薯片,然后就用PPT滔滔不绝地讲,要是有些热情高涨,就拉几个后生在后面听,讲完了大家各抒己见,碰撞思想,无论是成名多年的大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小辈,都在思辨中得到启发。
[attach]26766[/attach]
这种鼓励式地教育,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其实就是根植于西方社会平等互相尊重的意识,团结合作的理念。上述的学科教育,临床实践无不体现这一点。正好印证了这个世界先进的大学朴素无华的理念:临床技能为本,人文关怀相随。
真心地希望国内的同行能在本文中感受那种人文关怀,化解医患矛盾中的戾气,同时也借此文,勉励自己能把学到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并在生活中保有一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