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人民日报:麻醉医师,不只是打一针(聚焦·走近麻醉医师) [打印本页]
作者: 论坛助手 时间: 2014-8-16 06:16
标题: 人民日报:麻醉医师,不只是打一针(聚焦·走近麻醉医师)
[attach]27130[/attach]
麻醉医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群体,许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打一针”。其实,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救命的。麻醉医生压力大、风险大、责任大,是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我们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走近麻醉医师”,跟踪采访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家医院的麻醉医生,通过体验式报道,真实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反映他们的心态和诉求,以期引起全社会对麻醉医师的关注和理解。——编者《人民日报》(2014年8月15日 19版 健康时空)
[attach]27131[/attach]
图为王芳 霍良红摄
北京儿童医院王芳
从早到晚忙不停
8月5日上午8点30分,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王芳开始了她的胸外科第一台手术。这是一台难度较大的手术。每间手术室内一般只配有1—2名麻醉医生,除轮流上洗手间、吃饭外,都必须参与当天的每一台手术。
她已经在小儿麻醉岗位上工作了19年,每年完成各专业小儿麻醉达1000多例,可她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轻松。
“隔壁多开设了一间手术室,今天或许能在晚上9点前下班。”王芳说,对于麻醉医生而言,能在次日凌晨前下班已是奢求。
整个上午,王芳都没有去过洗手间。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一系列动作娴熟有序,待病人苏醒后,王芳还需要跟病人沟通,以确保病人没有麻醉并发症。12点43分,患儿手术麻醉处于相对平稳期,在助手的接替下,王芳用10分钟时间解决完午餐后,又重新走进手术室。
“许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的事。”王芳说,“事实上,合理麻醉难度很大,尤其是儿科麻醉,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孩子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不及成人,所以更容易出现麻醉意外。可以说,麻醉技术是给孩子做手术的重点,但也是令医生头疼的难点。”
“急救,急救!”16点26分,手术室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刚刚推出手术室的小张又被推了回来。小张是个12岁的男孩,刚做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孩子清醒后因为疼痛不敢大口喘气,所以发生了短暂缺氧,孩子的嘴唇已经有些发紫。
王芳迅速将氧气面罩戴在小张脸上,同时接上仪器以观测小张的生理指标,并不停地手动调节氧气供应量,不一会儿,小张慢慢睁开了双眼。
“孩子,大口喘气!”王芳知道,如果不能自主呼吸,单靠氧气罩,小张还是走不出手术室。
小张直直地望着王芳,患有先天性耳疾的他,听不清外界的声音。王芳马上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上“大口喘气”四字放在小张眼前,小张点了点头,终于大口大口地喘过气来。 看着小张面色逐渐转红,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王芳笑着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救命,现在你们感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要了吧?除了监测和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麻醉医生还肩负着危重症病人抢救的职责。”
19点16分,累了一天的王芳饿得有些胃痛,这是几乎每位麻醉医师都有的“职业病”,再次掐着麻醉平稳期的时间点,在助手的帮助下,王芳终于有时间去吃一点儿东西。
为什么麻醉科医生这么累?主要还是病人多,手术量大,而麻醉医生又少。王芳无奈地说:“我们医院有23位麻醉医师,可按照床位比,还缺至少10位。”
“每天上午8点进手术室,晚上9点离开手术室是常有的事。应对各种突发抢救事件和急症手术,值班时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的事并不新鲜。我的家人说,你都长在医院了,家里从来见不着个人影……”借着晚餐时间,王芳道出了麻醉科医生的苦。
19点48分,王芳再次进入手术室,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安慰患者…… 晚上9点多,当最后一名病人平安离开手术室,王芳也终于能享受一下半年来最早下班后的放松,这一天她辅助完成了17台手术的麻醉工作。
当晚,她本想回家与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玩一会儿,可一进家门,就直接瘫坐在沙发上睡着了。(陶泽辉 余易安)
[attach]27132[/attach]
图为陈涛。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陈涛
时刻盯着麻醉机
上午10点30分,记者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采访麻醉科医生。按照要求,换好绿色手术衣,戴上帽子、口罩,穿上消过毒的拖鞋,走进手术室。
一位老人躺在手术台上,右胳膊尺骨骨折,需要做内固定复位手术。麻醉医生陈涛带着住院医师窦司艳,先给老人做了局部麻醉,过一会儿手术医生敲打老人胳膊,老人还是有感觉。
医生们决定全麻。陈涛和窦司艳立即转向麻醉车,取出提前准备好的麻药,动作麻溜地兑好后,吸到粗细长短都不等的注射针管里,再通过微量注射泵加到注射液里。老人很快安详地睡着了。过了一会儿,陈涛给老人撤掉氧气面罩,插上喉罩。“麻醉后,患者不能自主呼吸,戴上这个喉罩,可以维持呼吸。”
陈涛2003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至今已工作了12个年头。“当时上大学选专业,有点盲目性,但后来就热爱上了这个专业。”
手术医生开始紧张忙碌地做手术,陈涛也没闲着。他注视着麻醉机,屏幕上显示着血压、心率等各种数据。“机器能及时反映出手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他说。
窦司艳则在一旁的电脑前输入麻醉记录单。她告诉记者:“手术后,可以从这张表格里清楚地看到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什么麻药。”
一开始,老人一切生命体征都在允许值范围内。突然,心率从53下降到48。陈涛赶紧往注射液里加了阿托品。很快,老人心率回升了。“因为病人术中状况瞬息万变,我们要一刻不停地观察,对于这样的突发状况,要及时做出应对,绝不是打一针就完事。其实,说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一点儿也不为过。”陈涛说。
手术医生打开了老人手臂,露出了骨折的尺骨,要拍片子。“出去!”只听手术医生那边一声喊,手术室里的人“哗”一下就像风卷落叶般,都跑到走道里去了。陈涛告诉记者要拍片子了,有辐射,非相关人员要离开手术室。整个手术过程中,先后拍了3次片子,记者被要求出去了3次。
“早上8点开始手术,我7点半就到手术室开始做准备了。”陈涛说,下班时间则要看这间手术室里手术什么时候完成,过了夜里12点也是常有的事。
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巨大的心理压力,麻醉废气、医疗射线照射等,都在侵蚀着麻醉医生的健康。
成都三医院实行高年资麻醉医生带低年资医生制度。由于人手短缺,全科室只有21名持证医生,麻醉科实行一名医生包一间手术室的做法。“我今天负责第四手术室,这一天就要站到底。”陈涛告诉记者。
11时48分,手术结束,陈涛把老人送到恢复室,交给那里的医生,结束了上午的工作。
美国麻醉医生收入很高,而中国却不是这样。陈涛笑着说,“从收入上看,麻醉医生不但不被理解,还不被重视。”(记者 王明峰)
[attach]27133[/attach]
图为路志红。本报记者 姜 峰摄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路志红
无影灯下守望者
一个个“浅绿色”身影,屏息凝神。室外,自动感应门上的“手术中”三个红字,让走廊里的气氛更添凝重。
无影灯照射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路志红言语轻松,眼神却时刻未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各台仪器。
虽然是“80后”,路志红从事麻醉医生工作已有12年。一边笑着和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聊天,一边将测量心率、血压、脉搏氧、脑电等各项指标的仪器与患者身体连通,建立所有监测,然后开始麻醉,用药物让患者镇静、镇痛,保持肌肉松弛。路志红熟练地进行着麻醉诱导期的操作。
随着药物注入,患者进入了深度睡眠。紧接着,无影灯亮起,子宫肿瘤切除手术开始,主刀外科医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进入 “战斗状态”,而路志红和另一名麻醉科住院医师魏玉苹则站在一旁“提供后勤”。手术过程中,她们始终用药物维持麻醉深度,并维持患者体征平稳和内环境稳定。
不到一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这时,进入麻醉苏醒期,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意识和肌力,路志红拔出患者的气管导管,并轻轻唤着患者的名字,观察其能否睁眼、咳嗽。一切正常后,患者则被送至恢复室,经过半小时观察后,再送回病房。
“一台手术的成功完成,离不开外科、麻醉医师的共同努力。”路志红略显疲惫地坐在手术台旁,“很多人认为麻醉是手术的辅助工作。其实,麻醉的意义并不止于字面含义,更是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而且能够避免器官刺激。比如胆心反射,手术中,牵拉胆囊时会造成反射性心脏停跳,这时麻醉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西京医院住院一部手术室有12个手术间,配备了20多个麻醉医师,而路志红作为主治医师,每天平均需要处理20台左右的手术。“每台手术都有一位麻醉住院医师负责,而我需要在各个手术间‘轮转’。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必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同时在场。”她给记者打了一个比喻:“就好比飞机,飞行过程很长但比较平稳,而起飞降落的短短一瞬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刻,飞行员此时高度紧张。”
时针指向11时15分。“中午还有两台手术等着,做完就下午1点多了。”这时,路志红才有时间给上幼儿园的儿子打个电话:“牙掉了不怕,你现在就要换牙呢,男子汉坚强点儿。”她鼓励完儿子,又赶忙扒了两口饭,就又起身赶回手术室。
“每天上午7点到岗开早会,安排今天的手术工作,然后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上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也不新鲜,周末有时也需要加班。”路志红边走边说。
西京医院有近100名麻醉医师,但工作强度仍然很大。总的来说,麻醉医师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 姜 峰)
(原标题:麻醉师,不只是打一针(聚焦·走近麻醉师))
本文来源:人民网
作者: huaiyi2012 时间: 2014-8-16 06:54
麻醉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对麻醉认识的进步反映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这个系列报道有助于提高对麻醉医生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医疗水平。
作者: north 时间: 2014-8-16 08:11
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医生的工作,让普通民众了解一下相关医学常识
作者: 金军 时间: 2014-8-16 09:47
呼唤社会、医院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关心
这个群体
作者: zhang472 时间: 2014-8-16 12:27
不容易啊,悲哀啊!中国医生
作者: 芝麻酱 时间: 2014-8-16 19:00
不容易啊,我们终于上了人民日报。哎可是还被称着“麻醉师”
作者: 小v 时间: 2014-8-16 19:52
过几天又被忘记。这是传统。意义主要实践的东西!
作者: 花成伟 时间: 2014-8-16 22:05
说出了咱麻醉人的心声。麻醉没事就OK,麻醉有事你就OVER,手术做不死人,麻醉随时让你死人。
作者: 花成伟 时间: 2014-8-16 22:10
欧美国家麻醉医生的知名度和收入都在前3位,到了他妈的中国,就变成后3位了。等国家哪个大领导的爹妈快不行了,请麻醉科会诊的时候,你就知道麻醉医生的抢救技术NO1,晚了,没办法,你给我当卫生部长也救不了。
作者: xyz-cn99 时间: 2014-8-16 22:27
媒体人士写的一个涉及冷门学科的专业文章漏洞百出是可以想见的,个人意见,请给媒体人士多一点宽容。今年腾讯门户网,健康报,中国科学报,众多地方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继刊载和播出了大量的麻醉科普和宣传的文章节目,这在往年是难以想象的,这其中有大量我们麻醉业内专家和青年同行们的努力,更有我们的媒体朋友们的帮忙。我相信至少拍砖的同行本意是好的,希望做的更好,更短时间内让大众和领导认识到麻醉学科的重要性,但冷静考虑下,有没有可能一蹴而就呢?
显然很多地方不能达到专业同行的要求,比如麻醉师的称呼,比如我们认为的漏洞或者不算是麻醉学科值得夸耀的技术。麻醉师的称呼即使在我们麻醉医生内部仍然有很多同行不在乎,大家可以在丁香园和新青年的讨论中看到,一个内部都不能达成共识的略带隐私性的称呼问题让一个外行来刻意避免显然有些难度,文中实际上针对我们的称呼非常杂乱,仔细看的话各种称呼都有,并非记者刻意去贬低麻醉同行,否则也没必要整版为一个冷门学科刊登这么个专题,只能说明他不了解这个称呼而已。更有一些专业问题,显然让记者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准不太现实,就好比我非常崇拜某些大记者写的军事分析,但在我的军队任职的同学看来简直是**不通,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有兴趣可以探讨一下学科宣传的方法,宣传渠道的建立,兼顾生动和专业的科普文章撰写技巧等等,不妨读读桂枝战友的力作:我看湘潭事件:如何应对媒体公关危机 这是我看到的少有的实战型麻醉同行,务实,专业,可操作性强。 拍砖很容易,拍完之后该如何做的更好可能更是大家需要考虑的。
作者: 米俊安 时间: 2014-8-17 13:24
越大的医院感觉越忙,因为手术量太大了。这医改把病人全从下面转到上面来了,基层基本废了。
作者: 无影灯背后 时间: 2014-8-17 14:23
现实是残酷!具体的!中国的麻醉师是医疗从业者中的弱势群体!压力大!风险高!地位待遇远低于同行其他医务者! 卫生部撤了!没有人去哭泣和拍照留恋!而铁道部合并了就有人去流泪和拍照留恋!这一切为什么了?卫生部黄部长在回答”网络上十问部长“!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全体医务工作者都可以去看看!!在中国医患关系这样紧张这一切都是我们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吗?在中国出现严重的杀医务人员(中国特色)这也只有中国才出现吧!!卫生部为医务人员做了什么??在国外医务人员受人尊重而高尚的职业!在中国目前来说完全相反一样!!报道:医务人员拿回扣等事件!!这一系列的背后暴露医疗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暴露出体制不健全!反问医务人员为什么冒风险拿回扣!是因为:中国医生待遇低!风险大!加上人生安全目前得不到保障!!(可叹)!当然制度的完善!重点:需要相关部门多做工作!现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决定了!“科室经济效益决定科室发展命运!”而中国特色的麻醉行业:风险大!投入低!经济效益低!由于历史原因使中国特色的麻醉科建设落后与其他国家的麻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麻醉界的大佬们时刻提出与国际接轨!到头来就是(基层麻醉科)建设越来越与国际脱节(因为:麻醉科与相关科室如ICU、疼痛科相分离)!不知道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在制定科室发展规划是什么样水平!麻醉科建设与相关科室分离ICU及疼痛科相互独立!主要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好多科室都在竞争!这不利于科室发展和建设!这样中国基层医院麻醉科建设可能始终不可能与国际麻醉行业接轨!那么中国的麻醉行业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境地呢??基层医院麻醉科的收费(风险与收入不相匹配)低廉!麻醉科的医师只能呆在麻醉科手术室工作!在基层医院”经济效益决定科室命运和待遇“这是非常现实的事实!由于基层医院麻醉科收费低(如在日本麻醉收费高致使在日本门诊无痛胃肠镜基本没什么开展)造成基层医院麻醉科:不受重视!没有发展前途及基金!地位低!风险大!收入更低!(相比临床医师收入广泛来说麻醉医师收入太可怜了)!以至于好多医生不想从事麻醉工作!这是中国麻醉行业的悲哀!(麻醉医师麻醉久了!技术水平基本就在那里!特别在基层医院!)在国内麻醉师收入在医疗行业来说真的可怜!因为临床医师的灰色收入多(这也是中国医疗环境和改革的失败的产物)!麻醉科不受重视!麻醉科发展不平衡!麻醉科地位低!麻醉科医师收入低!麻醉师生存及生活艰辛!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光靠我们提高麻醉技术及技能!在一方面是可以提高一点麻醉师的地位然而始终不能提高麻醉医师的待遇因为麻醉科自从与相关ICU及疼痛科等独立后特别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院发展中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好多领导不重视是其麻醉科不受重视的根源所在!麻醉师需要生活!不说与国外麻醉师的收入相媲美至少要能让麻醉师生活没多大压力!如果麻醉科医师的收入能和风险付出相适应那么麻醉科后继会有更多年轻人才!麻醉医师地位才会逐步提高!麻醉科经济效益明显了麻醉科的发展才会更好因为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科室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室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以及科室发展的快慢、高低!微微建议:1、国家政策的支持丰富和发展麻醉科建设(如:麻醉与ICU及疼痛科互为一体这样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与国际麻醉相接轨)2、适当提高麻醉科的收费(风险与收费相匹配)3、在国家政策和医疗环境中的改革杜绝灰色收入使医务人员差距不要那么明显
作者: 无影灯背后 时间: 2014-8-17 14:24
现实是残酷!具体的!中国的麻醉师是医疗从业者中的弱势群体!压力大!风险高!地位待遇远低于同行其他医务者! 卫生部撤了!没有人去哭泣和拍照留恋!而铁道部合并了就有人去流泪和拍照留恋!这一切为什么了?卫生部黄部长在回答”网络上十问部长“!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全体医务工作者都可以去看看!!在中国医患关系这样紧张这一切都是我们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吗?在中国出现严重的杀医务人员(中国特色)这也只有中国才出现吧!!卫生部为医务人员做了什么??在国外医务人员受人尊重而高尚的职业!在中国目前来说完全相反一样!!报道:医务人员拿回扣等事件!!这一系列的背后暴露医疗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暴露出体制不健全!反问医务人员为什么冒风险拿回扣!是因为:中国医生待遇低!风险大!加上人生安全目前得不到保障!!(可叹)!当然制度的完善!重点:需要相关部门多做工作!现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决定了!“科室经济效益决定科室发展命运!”而中国特色的麻醉行业:风险大!投入低!经济效益低!由于历史原因使中国特色的麻醉科建设落后与其他国家的麻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麻醉界的大佬们时刻提出与国际接轨!到头来就是(基层麻醉科)建设越来越与国际脱节(因为:麻醉科与相关科室如ICU、疼痛科相分离)!不知道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在制定科室发展规划是什么样水平!麻醉科建设与相关科室分离ICU及疼痛科相互独立!主要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好多科室都在竞争!这不利于科室发展和建设!这样中国基层医院麻醉科建设可能始终不可能与国际麻醉行业接轨!那么中国的麻醉行业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境地呢??基层医院麻醉科的收费(风险与收入不相匹配)低廉!麻醉科的医师只能呆在麻醉科手术室工作!在基层医院”经济效益决定科室命运和待遇“这是非常现实的事实!由于基层医院麻醉科收费低(如在日本麻醉收费高致使在日本门诊无痛胃肠镜基本没什么开展)造成基层医院麻醉科:不受重视!没有发展前途及基金!地位低!风险大!收入更低!(相比临床医师收入广泛来说麻醉医师收入太可怜了)!以至于好多医生不想从事麻醉工作!这是中国麻醉行业的悲哀!(麻醉医师麻醉久了!技术水平基本就在那里!特别在基层医院!)在国内麻醉师收入在医疗行业来说真的可怜!因为临床医师的灰色收入多(这也是中国医疗环境和改革的失败的产物)!麻醉科不受重视!麻醉科发展不平衡!麻醉科地位低!麻醉科医师收入低!麻醉师生存及生活艰辛!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光靠我们提高麻醉技术及技能!在一方面是可以提高一点麻醉师的地位然而始终不能提高麻醉医师的待遇因为麻醉科自从与相关ICU及疼痛科等独立后特别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院发展中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好多领导不重视是其麻醉科不受重视的根源所在!麻醉师需要生活!不说与国外麻醉师的收入相媲美至少要能让麻醉师生活没多大压力!如果麻醉科医师的收入能和风险付出相适应那么麻醉科后继会有更多年轻人才!麻醉医师地位才会逐步提高!麻醉科经济效益明显了麻醉科的发展才会更好因为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科室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室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以及科室发展的快慢、高低!微微建议:1、国家政策的支持丰富和发展麻醉科建设(如:麻醉与ICU及疼痛科互为一体这样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与国际麻醉相接轨)2、适当提高麻醉科的收费(风险与收费相匹配)3、在国家政策和医疗环境中的改革杜绝灰色收入使医务人员差距不要那么明显
作者: cxycxyg 时间: 2014-8-17 18:43
终于有人关注我们了
作者: mzk9986 时间: 2014-8-17 21:55
麻醉同道,辛苦了!
作者: 芝麻酱 时间: 2014-8-17 22:31
体育报道有专门的体育记者,不知道发达国家有没有专门的医疗卫生记者?应该推进立法,对那些只顾抓眼球而不顾事实乱报道的记者有所顾忌甚至付出代价。让有良知又懂专业的记者引领舆论导向,让医患关系走向和谐,走向正规。
作者: 芝麻酱 时间: 2014-8-17 22:33
还是应该感谢人民日报,感谢这几位报道我们的记者。
作者: ccww 时间: 2014-8-18 10:50
首先让医院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关心到这个群体
后呼唤社会
作者: LXS 时间: 2014-8-18 11:18
应该让更多人都认识到麻醉师的重要性
作者: 原宗宝 时间: 2014-8-18 17:41
日本电视剧,《医龙》,里面荒濑医生地位就很高,在《医龙4》中,荒濑医生都成了“以麻醉医生为中心的医院”的院长了。
作者: 芝麻酱 时间: 2014-8-18 18:02
要让别人认识我们的重要性,尊重我们,首先我们自己不要贬低自己,我们是麻醉医师,不是麻醉师。难道你觉得我们就是一群技师、匠人?
作者: byxq2002 时间: 2014-8-18 18:47
还是麻醉师,并非医师,哎!
作者: yl1375413 时间: 2014-8-18 20:38
希望更多人了解麻醉医师
作者: luohanqi 时间: 2014-8-18 23:04
一起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者: honest卡卡 时间: 2014-8-19 13:00
真心希望外科医生看看,他们太自以为是还是太无知
作者: dawangzou 时间: 2014-8-19 21:25
首先让医院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关心到这个群体
作者: liang036 时间: 2014-8-21 10:12
这很大程度是看一个科室领导的社交能力,很多学识渊博的教授都不适合做科室主任,
话说回来---也只能说是制度的问题,是谁造成做两、三年主任好过做一辈子医生???
作者: 麻者都安 时间: 2014-8-21 18:47
离开麻醉,无谈医学
作者: 魏铁钢 时间: 2014-8-22 08:09
这个帖子必须支持,战友一起努力吧!
作者: LXS 时间: 2014-9-7 12:48
芝麻酱 发表于 2014-8-18 18:02
要让别人认识我们的重要性,尊重我们,首先我们自己不要贬低自己,我们是麻醉医师,不是麻醉师。难道你觉 ...
对!说得太对了!都应该知道谁的责任最大
作者: 明德 时间: 2014-9-11 20:55
大家要多宣传自己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