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好好学习,生理学试题 [打印本页]

作者: qiongqiong    时间: 2015-4-10 18:44
标题: 好好学习,生理学试题
【2012-154生理学X型题】决定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的重要因素有
A.肾小球滤过率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肾髓质渗透梯度
D.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题目解析

肾小球滤过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而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主要发生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发生场所不对,所以先排除A;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主要是小管液与组织液的交换,与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关,所以排除B;
肾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渗透,其动力来自于肾髓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外的渗透浓度梯度。肾髓质渗透梯度是尿浓缩的必要条件,所以选C;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实际上取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小管液内水和溶质重吸收的比率,而水的重吸收较易改变,因而是其主要方面。抗利尿激素,又叫血管升压素,能控制小管上皮细胞顶端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晶体渗透压发生变化,抗利尿激素可以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所以选D。
综上所述,本题选CD。

考点讲解

【2015年西综大纲一、生理学(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1. 尿液的稀释和浓缩
1)近端小管为等渗性重吸收,在近端小管末端,小管液渗透浓度与血浆相等。
2)髓袢细段:降支对水高度通透,NaCl和尿素不易通透,渗透浓度逐渐升高,直至和髓质组织液相近;升支对水不通透,对NaCl和尿素能通透,NaCl重吸收,尿素扩散进入小管。
3)尿液的稀释与浓缩主要发生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具体机制见后。
①小管液到达髓袢升支粗段末端时为低渗液。当体内水过多(如大量饮用清水)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血管升压素(ADH)的释放被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不能被重吸收,而小管液中的NaCl将继续被主动吸收,这种溶质重吸收大大超过水的重吸收使小管液的渗透浓度进一步下降。
②在失水、禁水等情况下,ADH释放增加,尿液可被浓缩,若终尿的渗透浓度高于血浆的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肾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渗透,其动力来自于肾髓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外的渗透浓度梯度。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是尿浓缩的必要条件。
4)正常成年人终尿排出量约1.5L。

2. 尿液的浓缩机制
1)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髓袢的形态和功能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重要条件,通过逆流倍增机制建立从外髓质部至内髓质部的渗透浓度梯度。小管液的流动方向是: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集合管(↓)→肾小盏。
肾小管的组成:



各部分肾小管及集合管特点:
位置
通透
不通透
流动
作用
髓袢升支粗段
NaCl
水、尿素
主动吸收NaCl
小管液在皮质方向流动时渗透液浓度降低,而小管周围组织中由于NaCl的堆积,渗透浓度升高,形成外髓质高渗
髓袢降支细段

NaCl、尿素
水进入组织间液
由于髓质从外髓质向内髓质部的渗透浓度梯度,降支中的水不断进入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从上至下形成一个逐渐升高的浓度梯度,至髓袢折返处,渗透浓度达到峰值
髓袢升支细段
尿素(中等通透)、NaCl

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
小管外组织间液中的NaCl浓度逐渐升高
等渗的近端小管液流入远端小管时变为低渗,而髓质间质则形成高渗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外髓质部


水被重吸收
小管液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
集合管内髓质部
尿素(高度通透)

尿素进入组织间液
组织间液尿素浓度逐渐升高
内髓部更高

2)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肾髓质高渗的建立主要是由于NaCl和尿素在小管外组织间液中积聚。这些物质能持续留在该部位而不被循环血液带走,从而维持肾髓质的高渗环境,这与直小管所起的逆流交换作用密切相关。直小血管的降支和升支是并行的血管,与髓袢相似,在髓质中形成逆流系统。逆流交换过程仅将髓质中多余的溶质和水带回循环血液,从而使肾髓质的渗透梯度得以维持。

3. 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1)影响肾髓质高渗的形成的因素
①髓袢的长度、通透性和髓质的组织结构;
②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因素,如袢利尿剂;
③尿素的浓度和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④髓袢结构的完整性。
2)影响远端小管末端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的因素:ADH。
3)直小血管血流量和速度对髓质高渗维持的影响



作者: qiongqiong    时间: 2015-4-10 23:30
标题: 陆续都会有相关真题,继续关注
翎翔 发表于 2015-4-10 22:23
学习了!感谢!

陆续都会有相关真题,继续关注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