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效果不好、安全有虑、甚至残忍至极的麻醉方法,在1846年10月16日,由一位牙医师William T. G. Morton,在美国波斯顿麻州总医院,当众使用乙醚吸入,成功的结扎了一位年轻人颈部的血管瘤,开启了麻醉的新纪元,从此人们可以在无痛的情况下接受原本是极其痛苦的外科手术。半年后,一位医生传教士Parker将这种方法,介绍到中国,进行了第一宗使用乙醚麻醉的案例。台湾第一个施行麻醉的案例为何,已不可考;日据时代,台湾麻醉的资料,也无深究,想必相当的原始, 1949年由国防医学院带来台湾的第一台水柱式的全身麻醉机,还无人会用。那时候在陆军第一医院(即目前的三军总医院)和台大医院,一般流行的方法,是所谓开放式的乙醚点滴麻醉,轮流由外科医师来施行麻醉。这种麻醉法是在乙醚罐上插上一枚别针,乙醚随针孔流出,滴在一个蒙在病人脸上、覆以纱布的铁网面罩上,乙醚就在面罩上挥发,滴得快点,病人吸得多点,麻醉就变深,病人呼出来的麻药,就散在嘴边,整个手术室充满了乙醚味,病人和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一起分享麻醉药,病人吸入的麻醉药比较浓也比较多,睡着了,可以无痛的接受手术,施行麻醉的医师吸的麻醉药与仅次于病人,有时得到手术室外透透气,否则也会像病人一样睡着了(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听说麻醉医师的酒量非常好,天天吸麻药嘛!),手术的医护人员,在ㄇㄚ ㄙㄟ ㄇㄚ ㄙㄟ的情况下施行手术,一副大家在酒醉下开车的模样,够惊心动魄的了。1951年前后的韩战期间,美军运给台湾军方的一批轻便野战型麻醉机,有了呼吸回路,才使手术麻醉的医护人员少吸了许多麻醉气体。
回头看看西方的发展,麻醉医学在孕育了约一百年之后,在1940年代才开始进入所谓「现代麻醉」快速进步的新纪元。1942年在加拿大的Griffith and Johnson医师,首先在麻醉中使用美洲箭毒来麻痹肌肉,解决了环丙烷(cyclopropane)麻醉时肌肉紧绷,无法手术的情况。其后箭毒被广泛的用于麻醉,肌肉麻痹了,虽然松松的肚皮,有利于外科医师在肚子里翻肠倒胃,但病人没法呼吸啊!于是有人发明了气管内管(是一只通气的管子,放在气管内,麻醉医师借着它可以帮病人呼吸,这在今天的绝大多数全身麻醉中都得使用)。箭毒和气管内管的使用带动了胸腔手术的成功,也带动了呼吸器的发明、呼吸生理的研究、麻醉恢复室及重症加护病房的设立。就是这样,星星之火,就成了燎原之势。西方医学就有这种好处,大家对于发表研究结果,都想抢第一,良性的竞争,促成医学的蓬勃发展,不像在中国,密而不宣,只传子传孙,最后就传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