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昶 |
王源昶教授(1922-1998),山东省荣成县人。他是中国麻醉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从事临床麻醉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50年之久(1948.7~1998.10),为创建与发展中国麻醉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华北行政学院; 1945年10月转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47年7月在天津中央医院实习; 1948年7月分配到中央医院麻醉系工作; 1953年1月晋升主治医师,1962年11月晋升副教授; 1981年3月晋升教授。 |
640?wx_fmt=jpeg.jpg (144.13 KB, 下载次数: 37)
2016-4-4 08:24 上传
0?wx_fmt=png.jpg (6.58 KB, 下载次数: 41)
2016-4-4 08:24 上传
Tips“体外心脏按压术在世界上最早应用于临床”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
|
“半身体外循环在世界上最早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
|
附录:体外心脏按压术追溯(桂小平,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20卷(1):54) |
本世纪30年代,有人报道给心脏停止的狗胸壁瞬间加压,可视动脉血压升至60-100mmHg。1947年Gurvich和Yuniev发现在诱发心室颤动1分钟之内,对狗胸部放电,能恢复心脏功能,如果同时给狗胸部心前区有节律的施加压力,这个时间限制可以延长到8分钟。在该实验中,19只狗生存10-15分钟,死亡17只。然而,上述学者均未详细报道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1957年Rainer和Bullough将心跳停止的小儿(8周至13岁)病人头部降低10度,把病孩的双下肢及臀部向胸部屈曲,成功地复苏了8例病人。同年,Stout将该方法用于1例成年病人,亦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显然显得笨拙。 1960年7月美国外科专家Kouwenhoven系统报告了胸外心脏按压术,他们的100只5-24千克重的实验基础上,用于20例年龄为2个月至83岁的病人,完全复苏之生存率为70%。在以往心跳停止活心脏颤动的复苏中,常常需要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容易延误时机,由于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成功应用,大大改观了心脏复苏的进程,成为当今世界上心跳骤停抢救最常用的手段。 然而,王源昶教授在1955年5月于1例呼吸心跳停止病人,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1分钟后心脏恢复跳动,复苏成功,同年7月又用于1例心跳停止病人,亦获得满意效果。1957年10月在《中华外科杂志》上介绍了这一方法,1959年用此方法抢救的病人增至16例,其中,神志完全恢复11例。因此,将胸外心脏按压术用于心跳停止病人,我国首例成功病例较Kouwenhoven早5年,以文献公开发表的时间为准,则早3年,即使以王教授撰文系统报告这一方法而言,也早Kouwenhoven1年。 |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