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零点刚至,日期交替,新的24小时刚开始,夜还很长。阑尾炎的急诊手术刚刚开始,一名儿童鼻外伤的清创术还在复苏,一个出生仅23小时的新生儿刚刚躺上手术床等待麻醉诱导而第二导管手术室又有一台急诊导管手术需要麻醉。除了当班的麻醉医生外,麻醉三线、导管麻醉备班医生和麻醉护士们都已重新到位。
手术室外很多地方,已经进入了深夜寂静的姿态,手术间无影灯继续无声地照射着。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不时对手术内容进行只字片语的必要交流,手术间里小毛毛的实时监护仪器却不断发出提醒。麻醉科胡医生刚刚为这名出生不到24小时的毛毛完成了麻醉诱导。她轻轻地在毛毛头部盖上一块毛巾,并小心地整理着毛巾边角,让它更贴合毛毛的头部,同时打开了手术保温毯的开关,以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暖作用。这个孱弱的小生命就这样无力地躺在手术台上,让人心生怜悯。手术期间,完成麻醉复苏的年轻一线医生小方,送完病人后也进入了这手术间。但她并不敢也不能让二线胡医生轮换着去休息一下。因为这个毛毛的病情重、麻醉难度大,必须二线全程在场。一直到手术结束,胡医生从未离开这个小毛毛一分钟。她陪毛毛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个24小时。而小方所能做的就是陪伴、帮把手、做记录、默默学习积累经验。其实,对年轻麻醉医生来说,夜班的手术经历绝对是最好的临床经验积累时机。但如果急诊手术麻醉太难太重,对临床知识及技能就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精神和体力的巨大消耗。他们往往会连同二线一起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手术结束后才会忽然觉到累得连回家的力气也没有了,但紧绷的情绪却难以因手术结束而放松下来,而让在值班室补眠的打算落空。凌晨4:00,胡医生在送完小毛毛回儿科重症监护继续接受治疗后,在科室麻醉群里发了两条信息:“三线唐主任2:30下班”“黄医生二导3:00离开”。而从夜班接班开始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个小时的一线小方和见习医生,各自塞进一碗泡面后,继续去完成新的急诊手术。
早晨6:30,阳光何时到来,在手术室里值班的人员已不知晓。但有无明媚的朝阳,对牵挂夜班情况的麻醉住院总也影响不大。一起来,住院总就看到了那两条凌晨四点的信息。这表示,除了值班后休息的三人,完成今天择期手术的人员又少了昨天白天上班夜班加班的三线、导管室备班以及麻醉护士,要完成今天的任务只能在上班之前调整、再调整,在有限的人手中合理安排好白天的麻醉人员。这意味着,低年资医生跟着高年资医生完成重大手术的麻醉带教计划再次延后;意味着,又有主任医生要一人兼看两个甚至三个见习医生或低年制医生完成麻醉;偶尔,还意味着,要把休年假的同事给逮回来应付择期手术的正常开展。曾有网友责备说:“夜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什么不人道一些找人轮换?”但作为医生的我们心里明白,如果真的多找几个人轮换超时夜班的工作,那就会让本来就已经人手紧缺的日常手术安排更加捉襟见肘。坑那么多,萝卜就几个,怎么填?如果停了白天的择期手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到手术科室一周手术安排计划,而且对于已经做好了术前准备的患者和焦急的家属来说更是不人道的。彼此人道,必须弃其一!也有人问:“难道不能多招几个人来工作吗?”人不是机器,医疗工作更不是简单的安装上马、开机运行!而今,要成为一名医生,光是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就要至少五到七年,进入临床培养后也至少要三年以上,如果再加上专业临床经验的积累,成为一名医生实属不易,要成为一名能完成一定麻醉难度的麻醉医生更是不易。早上8:00,伴着住院总“就算是现在立刻生个麻醉医生出来,至少也要等将近三十年之后才能完成这台麻醉”的玩笑声中,一天正常的手术麻醉工作开始了。各个科室的手术满满当当地占据了手术室的每个手术间。今天,五官科要完成一台刚满月的小婴儿口内巨大肿瘤切除手术。这可恶的肿瘤占据了小宝宝大部分的口腔。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由于肿瘤大、预计出血多,再加上手术部位与呼吸管道的抢道,增加了麻醉难度。所以,主麻医生必须经验丰富。我们口中的“彬哥哥”担任这台麻醉的主麻。从麻醉开始,他就一直一秒不停地盯着手术操作以及监护仪、麻醉机各项监护和参数。口内巨大的肿瘤切除,难免会动到生命之管——气管插管。这不,监护仪显示呼末二氧化碳的波形异常下行!还没等监护仪报警声响起,彬哥哥已经和手术医生立即采取了措施,重新插管。了解的人都知道,要重新在这种情况形下迅速的插入气管导管,需要多过硬的技术和多好的运气!如果速度稍慢或重新插管失败,对这个宝宝来说直接危及生命!把这比做万丈深渊上高空踩钢丝行走毫不夸张。
人命悬一线,而把握这根线的是人,不是神。其实,很多医生包括麻醉医生更希望自己是神,能没有情感波动的妙手回春、力挽狂澜。但很可惜,我们不是。我们只是有心有肺的情感动物;是会在21℃的手术间里仅穿的绿色手术衣,就会因为紧张大汗淋漓的血肉之躯;是在压抑不住自己感情波动对患者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悲伤的普通人。
早上10:30,手术完成了。彬哥哥小心细致地把宝宝搬运到转运床,检查每一个转运必须的设备和用品后,他才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把宝宝送出到下一个治疗区域。也许,有些到过医院的人,见到过一堆穿着绿衣打底、外着白色大褂簇拥着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此阵势前有开道、中有护卫、后有跟随,颇为气派拉风。但普通人并不知道,这个拉风气势下转运过程中的患者风险有多大,这一群人有多紧张!直到把患者安全的送到下一个治疗区域,与接班医生完成细致且详尽的交班后,大家才会松口气。再回到手术间,工作还未结束。还有其他手术科室、手术医生以及手术患者等着彬哥哥着手准备麻醉。于是,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下午5:00,从重新开张的分院新手术室的同事那传来了好消息——一台肺内巨大占位手术切除成功,病人也顺利复苏,安返病房。同时这位已经有了多年临床麻醉经验王医生,也立即就手术中遇到的疑难情况,在麻醉专业群里提出疑问,短时间内很多人参加了讨论。于是即使到了下班时间,王医生也依然在收集病历资料、查阅文献,为相关的病例讨论做好准备。很多时候,就如病人希望遇到一个好医生一样,医生们也希望总是遇到好病人——病情轻、体质好、治疗诊断明确、治疗效果佳,但治疗中更多的是各种疑难问题。我们也只能让疑难病例,成为经验积累,为之后更多更复杂的情况出现能更好的应对提供经验。下午6:00,手术室里,绝大多数手术间完成了当日的择期手术。日常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还有急诊手术需要继续进行。这个值夜班的人员可能又要进行历时十四个小时的鏖战了。就这样,麻醉-监护-复苏-转送一台一台手术的进行着,麻醉医生的工作也一天一天的周而复始。1842年的今天,美国医生Crawford Long完成第一台全麻手术,为纪念这个日子,3月30日被定为国际医生节,有了特殊的含义。但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国际医生节也仅此而已,没有庆祝活动,没有特别安排,依然是平常的填满工作的24小时。然而,之于那个至今出生不到48小时的毛毛、那个曾一度命悬一线的婴儿、那个切下肺巨大占位的患者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这绝对是不平常的一天。这“常”与“不常”中,也许他、他们永远都不知道,在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小时里,有这么一群人片刻不离的守候,有这么一群人,真切地感同身受后,又有很快地整理情绪继续出发。深夜11:30,我们仅用这24小时中的几个片段,作为这个国际医生节的纪念。
作者:莫毅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