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4年11-2024年12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麻醉科等,内容涵盖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节未定带中的γ-氨基丁酸(GABA)能信号介导手术诱导的焦虑、穹隆下器官神经元在改善外周炎症诱导的焦虑中的积极作用、靶向干扰RUVBL2可延缓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等方面(#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Haoni Yan, Aynur Abdulla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监护室,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摘要】
在早期器官发育过程中,邻近微环境中的蛋白质组学通讯是一个不断重塑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发育命运的动态过程。微环境中的这种动态蛋白质组学改变包括自由分泌的蛋白质组和外泌体包裹的蛋白质组。同时监测两组蛋白质组与活体类器官的时间推移变化在技术上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介绍了一种连续类器官分泌/包裹蛋白质组串联液相色谱-质谱(LC-MS/MS)(COSEP-LCM)技术。该技术可以对在活体类器官的微环境中游离分泌形式和外泌体包裹形式的蛋白质组学改变进行时间推移监测。证明了人脑类器官(COS)的持续生长和使用COSEP-LCM进行60天的自由分泌/外泌体包裹蛋白质组学采集。SERPINF1、F5和EFNB1最初在外泌体内富集为包膜排泄物,然后在外泌体外逐渐富集为自由分泌排泄物,而 C3最初以自由分泌的排泄物形式在外泌体外富集,并逐渐以包膜排泄物的形式在外泌体内部富集。这种动态排泄模式范式转变可能意味着人类早期大脑发育过程中关键的发育策略进化。COSEP-LCM为活体类器官的微环境中进行连续的内/外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协同分析提供了平台。
【第一作者】
Zenghui Liang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河南省疼痛认知与情绪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 Jing Liu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摘要】
研究目标:我们进行了一项非劣效性研究,旨在评估择期腹腔镜腹部大手术接受环泊酚或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 的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quality of recovery,QoR),以 QoR-15 评分为主要指标。
设计:在手术室、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和病房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非劣效性试验。
参与者:144 例老年患者 (年龄 ≥ 65 岁) 被随机分配到环泊酚组或丙泊酚组。
干预措施:环泊酚组接受环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持续输注,丙泊酚组接受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输注。
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第一天(first postoperative day,POD1)的术后恢复质量15项量表(QoR-15)评分,该评分在符合研究方案和意向治疗的人群中均进行了评估,并将组间均值差异与非劣效性界值(-8)进行了比较。其他评估包括两个分析集的 POD2、3 和 5 的 QoR-15 评分。其他评估的围手术期价值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治疗意向分析中的注射不适。使用线性混合模型来检查组时间相互作用对血流动力学数据和QoR-15的影响。
主要结果:在术后第一天(POD1),环泊酚组的术后恢复质量15项量表(QoR-15)评分在符合方案集和意向治疗集人群中均不劣于丙泊酚组。在意向治疗集人群中,环泊酚组的平均得分为95.9(95%置信区间[93.7-98.2]),丙泊酚组为95.6(95%置信区间[93.3-97.8]),组间均值差异为0.4(95%置信区间[-2.8-3.5]),非劣效性检验的P值小于0.001。在符合方案集人群中,环泊酚组的平均得分为96.7(95%置信区间[94.4-99.0]),丙泊酚组为95.7(95%置信区间[93.4-98.0]),组间均值差异为1.0(95%置信区间[-2.2-4.3]),非劣效性检验的P值同样小于0.001。在术后第2天、第3天和第5天,两个分析集中均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此外,与丙泊酚组相比,环泊酚组的注射痛发生率更低(2.8% vs. 27.8%,P< 0.001);低血压发生频率更低(33.3% vs. 54.2%,P=0.012);而心动过缓发生率更高(38.9% vs. 23.6%,P=0.048)。
结论:环泊酚在术后恢复质量(QoR)方面不劣于丙泊酚。环泊酚适用于接受择期腹腔镜腹部大手术的老年患者。
【题目】
靶向递送TLR4 siRNA的中性粒细胞膜包被纳米粒子可改善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通讯作者】
杜伯祥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Liang Cao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ICU 科; Min Du 南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Mengmeng Cai 南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要】
肺内递送小干扰RNA (sirna)是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缓解 ALI 的症状。然而,siRNA 在体内的快速降解及其靶向和验证细胞的能力有限,在临床实践中面临重要挑战。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载有 TLR4 siRNA (si-TLR4)的中性粒细胞膜包被的聚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颗粒(Neutrophil-NP-TLR4),它可以靶向炎症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减轻脂多糖 (LPS) 诱导的 ALI 小鼠的肺部炎症。这些Neutrophil-NP-TLR4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有效降低了 TNF-α 和 IL-1β 的表达。同时,它们还降低了 TLR4 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包括 TNF 受体相关因子 6 (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 TRAF6)、X 连锁凋亡抑制因子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XIAP) 和核因子 kappa-B (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但提高了水通道蛋白 1 (Aquaporin 1, AQP1) 和水通道蛋白 5 (Aquaporin 5, AQP5) 的水平。此外,Neutrophil-NP-TLR4 精确靶向炎症部位以减轻肺损伤,而不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毒性。该系统为有效递送siRNA以精确治疗ALI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题目】
铋基三元异质结通过克服肿瘤缺氧增强肿瘤超声催化免疫治疗
【通讯作者】
李钰皓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铋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肿瘤能量治疗技术与器械协同创新中心;吴镜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 苗青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Zongyan He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铋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肿瘤能量治疗技术与器械协同创新中心; Qian Wang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铋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肿瘤能量治疗技术与器械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
通过超声催化诱导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以启动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PANoptosis) 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为激活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然而,超声下的超声增敏剂所产生的 ROS 有限,且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阻碍了声波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为解决这些难点,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铋的三元异质结 Bi@Bi2O3–Pt-PEG(BBOP),用于激活免疫反应的超声催化疗。该系统通过诱导 PANoptosis 和 ICD 来增强超声催化过程中 ROS 的产生,并利用双重治疗机制来提高抗肿瘤疗效。BBOP通过中间Bi2O3层的形成和铂(platinum,Pt)的引入形成Z型异质结和肖特基接触。这些结构显著增强超声催化活性。同时,铂纳米酶表现出类似过氧化氢酶的行为,为超声催化提供氧气,促进 ROS 生成,并有效缓解肿瘤缺氧以减少免疫抑制。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了 BBOP 在超声下激活免疫反应的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RNA 测序进一步揭示了其治疗的生物学机制。该催化系统的构建不仅为优化声敏剂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临床癌症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超声免疫疗法激活策略和理论依据。
【题目】
【通讯作者】
Feng Chen, 李金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总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
Yu Zhou, Yuan Yuan, Xuanqi Yao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总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脓毒症是一种以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严重疾病,其病理机制源于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衡。微小RNA(miRNA)在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miR-31在脓毒症免疫病理学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题目】
载有倍他米松二丙酸酯的锌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微针贴片用于银屑病治疗
【通讯作者】
俞卫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iya Wa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系;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杨立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Jun L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Zhiguo Yuan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Shuyu Sh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Xingtao Chen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工程实验室;
【摘要】
银屑病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传统的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锌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Zn-MSN)和微针(MN)系统的药物输送方法,旨在提高药物利用率,以实现持久的抗炎和抗瘙痒效果。该微针系统促进了倍他米松二丙酸酯(BD)的经皮给药,并实现了其缓慢释放。BD@Zn-MSN-MN系统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型极化,相比临床使用的BD霜,展现出更优越的抗炎效果。此外,本研究还表明,BD@Zn-MSN-MN能够通过降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TRPV1)离子通道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减少背根神经节(DRG)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进一步缓解银屑病小鼠的瘙痒症状。这些发现为未来银屑病经皮药物输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10. Lin AZ, Fu X, Jiang Q, Zhou X, Hwang SH, Yin HH, Ni KD, Pan QJ, He X, Zhang LT, Meng YW, Liu YN, Hammock BD, Liu JY. Metabolomics reveals 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high-sucrose diet-mediated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 Nov 26. PMID: 39556751
【题目】
代谢组学揭示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可作为高蔗糖饮食介导的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治疗靶点
【通讯作者】
Bruce D. Hammock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昆虫学与线虫学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
刘俊彦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教育部新型靶点与治疗干预基础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第一作者】
Ai-Zhi Lin,Xian Fu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教育部新型靶点与治疗干预基础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
【摘要】
前期研究发现高蔗糖饮食(HSD)是多脏器损伤的致病因素,但其潜在机制和治疗策略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将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确定为高蔗糖饮食介导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治疗靶点。使用持续16周的HSD构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小鼠模型,表现为结肠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对小鼠结肠组织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5(6)-环氧二十碳三烯酸(5(6)-EET)水平下降,且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水平升高,这与HSD介导的肠道屏障损伤相关。使用sEH化学抑制剂处理的小鼠和通过肠道特异性敲除sEH基因的小鼠显著减轻了HSD引起的肠道损伤,减轻了HSD介导的结肠炎症,并改善了紧密连接损伤。体外实验也发现,5(6)-EET处理显著抑制HSD引起的肠上皮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而其水解产物5,6-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5,6-DiHET)则无此效果。5(6)-EET具有抗炎作用并改善肠上皮紧密连接,而5,6-DiHET则不能发挥此作用。本研究揭示HSD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及其治疗策略。
【题目】
RUVBL2基因敲低改善hnRNPA2/B1应激颗粒动力学并减轻老年轻度认知障碍大鼠的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通讯作者】
王海云 天津医科大学第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麻醉科;天津市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南开大学附属第三中心医院
【第一作者】
Zixuan Wang 天津医科大学第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麻醉科;天津市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enyi Yang 南开大学;
【摘要】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在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中较为常见,并可能加速痴呆的进程。该过程涉及由异质核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介导的应激颗粒(SGs)的聚集,而RUVBL2则影响这些应激颗粒的动态。本研究探讨了调节hnRNPA2/B1-SGs动力学的新靶点,旨在加速其解体,并可能延缓由于PND导致的MCI进程。我们通过行为学研究、生化实验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了海马体RUVBL2敲低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大鼠中hnRNPA2/B1-SGs的影响。同时,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FRAP)观察大鼠初级海马神经元中的hnRNPA2/B1-SGs动力学。结果表明,老年轻度认知障碍大鼠海马体中hnRNPA2/B1在麻醉后转移至细胞质并形成应激颗粒。RUVBL2敲低促进hnRNPA2/B1-SGs消失,导致hnRNPA2/B1返回细胞核,增强老年轻度认知障碍大鼠大脑区域的功能活性。在初级海马神经元中,RUVBL2缺失促进hnRNPA2/B1-SGs从水凝胶相向液相的转变,推动其解体。我们比较三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3%七氟烷、40 mg/kg/h丙泊酚和9%地氟烯)对RUVBL2的影响,发现七氟烷可上调RUVBL2,导致细胞内pH值降低并干扰能量代谢。这些变化导致hnRNPA2/B1-SGs的稳定性增加。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RUVBL2敲低有助于hnRNPA2/B1-SGs从水凝胶相向液相的转变。靶向干扰RUVBL2可能是延缓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导致的痴呆进展的一种新方法。
【题目】
麻醉后谵妄对老年患者重大非心脏手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一项长期前瞻性观察研究
【通讯作者】
王东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国际麻醉与患者预后研究联盟
【第一作者】
Bing-Yan Cai, Shu-Ting He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目的:探索麻醉苏醒后谵妄是否与老年患者的长期生存较差相关。
设计:一项长期前瞻性观察研究。
地点:中国北京的一家三级医院。
患者:共942名年龄在65至90岁之间的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的重大非心脏手术后入住麻醉恢复室(PACU)。
暴露因素:在PACU期间,采用重症监护病房意识模糊评估方法(CAM-ICU)评估麻醉苏醒后谵妄。
测量指标:患者至少随访3年,每年随访一次。主要终点是总体生存期,次要终点包括无复发生存期和无事件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麻醉苏醒后谵妄与长期生存的关联。
主要结果:在入组患者中,915名完成了围手术期评估;906名完成了长期随访(平均年龄72岁;60% [545/906]为男性;73% [660/906]为癌症手术患者)。在随访结束时(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331名有麻醉苏醒后谵妄的患者中有69人死亡(21%),而575名没有谵妄的患者中有114人死亡(20%);未经调整的风险比为1.10(95%CI:0.81至1.48);P=0.547;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96(95%CI:0.70至1.32);P=0.797。无复发生存期在有麻醉苏醒后谵妄的患者中为73/331(22%),而在没有谵妄的患者中为121/575(21%);未经调整的风险比为1.08(95%CI:0.81至1.45);P=0.598;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94(95%CI:0.69至1.28);P=0.695。无事件生存期在有麻醉苏醒后谵妄的患者中为159/331(48%),而在没有谵妄的患者中为268/575(47%);未经调整的风险比为1.06(95% CI:0.87至1.29);P=0.563;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98(95%CI:0.80至1.21);P=0.875。
结论:我们未发现老年患者在全麻和主要为癌症的大手术后出现谵妄和较差的长期生存之间的显著关联。麻醉苏醒后谵妄对长期结局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题目】
免疫细胞介导肠道微生物群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通讯作者】
Guang-Fen Zhang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
Hao Pan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 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的因果关系仍不清楚。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是否介导从肠道微生物群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途径尚未阐明。
方法: 我们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集和FinnGen数据库中获得了412种肠道微生物群、731种免疫细胞、91种炎症因子和五种神经病理性疼痛(药源性周围神经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和未明确的神经痛)的汇总数据。我们使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来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中介分析,以确定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是否在这些因果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结果: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26种肠道细菌类群与五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的30种因果关系,其中4种与药源性周围神经病相关,6种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关,5种与坐骨神经痛有关,8种与三叉神经痛有关,7种与不明原因的神经痛有关。此外,我们鉴定了35种与神经性疼痛有因果关系的肠道细菌通路丰度。反向MR分析未发现从神经病理性疼痛到肠道微生物群的反向因果关系。中介分析表明,免疫细胞表型“HLA-DR++单核细胞%白细胞”在p_Proteobacteria和坐骨神经痛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36.15%(P= 0.038),而“CD62L+髓系树突状细胞上的CD11c”介导从同化硫酸盐还原到三叉神经痛的因果通路,中介比例为27.90%(P= 0.041)。
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多种特定肠道微生物群与不同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两种免疫细胞可能在从肠道微生物群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通路中充当潜在的中介作用。
【题目】
Ezrin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信号通过星形胶质细胞微细突起的形态学变化调节雄性小鼠的认知功能
【通讯作者】
刘进,蒋若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
陈玲敏,焦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
星形胶质细胞积极参与认知过程,具有复杂的海绵状形态,突出表现为广泛的分叉微细突起紧密包裹突触前和突触后结构,形成三方突触。然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甚至存在争议。肌动蛋白结合蛋白Ezrin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是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的关键结构决定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雄性小鼠学习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Ezrin表达和微细突起体积增加,但在脂多糖注射后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小鼠模型中降低,这两种模型都涉及认知功能障碍。此外,敲除星形胶质细胞中的Ezrin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微细突起体积显著减少,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距离增加,并诱导焦虑样行为和认知功能障碍。利用腺相关病毒递送的microRNA沉默技术,实现了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Ezrin的敲除。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中Ezrin的下调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突触相互作用中断和突触功能受损,包括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这可以通过外源性给予D-丝氨酸来挽救。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小鼠中也观察到Ezrin表达降低和星形胶质细胞微细突起体积减少。此外,星形胶质细胞Ezrin的过表达增加了星形胶质细胞微细突起体积并改善了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zrin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微细突起的完整性塑造了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信号传导,从而有助于认知功能。
【题目】
运动条件下的血浆通过激活海马胆碱能环路和增强BDNF/TrkB信号转导来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
吴树亮,孙亮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一作者】
【摘要】
背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麻醉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导致死亡率增加和生活质量下降。尽管其发病率较高,但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运动已被证明对衰老和多种疾病具有认知益处,这些益处可以通过血浆转移到久坐的动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条件血浆是否可以在POCD的背景下复制这些益处。
方法:16个月大的雄性C57BL/6J小鼠接受30天的自主跑轮训练或接受运动条件下的血浆全身给药,然后在17月龄时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胫骨骨折手术。通过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蛋白质印迹和生化检测评估认知能力、海马突触缺陷、神经炎症、BDNF/TrkB信号传导和中隔(MS)-海马胆碱能活性。为探讨海马BDNF信号转导和胆碱能活性在治疗效果中的作用,通过腹腔注射给予TrkB拮抗剂ANA-12和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1(CHRM1)拮抗剂苯海索(THP),并通过立体定向显微注射表达Chrm1 shRNA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至海马。
结果:运动条件下的血浆模拟了运动的好处,减轻了麻醉/手术引起的认知衰退,恢复了海马突触的形成和突触可塑性调节因子的水平,抑制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手术后神经炎症反应,增加了海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BDNF的产生及其受体TrkB磷酸化,上调了MS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和海马中CHRM1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并增强了海马胆碱能神经支配和乙酰胆碱的释放。相反,ANA-12的给药阻断了TrkB的活化,减少了对术后认知、突触缺陷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性的保护作用。同样,THP给药或AAV-Chrm1 shRNA的海马内递送抑制了运动血浆对海马胆碱能环路的激活,抵消了认知和神经病理学的益处,并减少了BDNF/TrkB信号通路的增强。
结论:运动条件下的血浆可以通过依赖于CHRM1的海马胆碱能活性调节和BDNF/TrkB信号通路,部分复制运动对麻醉/手术诱导的神经炎症、突触损伤和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
李凤仙
麻醉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