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统一的“金标准”,但以下顺序是临床上最常用、最被广泛接受的方案。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经典推荐顺序(平衡诱导)
这个顺序遵循“预氧合 -> 镇静 -> 镇痛 -> 肌松”的原则。1. 预氧合操作: 在给药前,让病人通过紧闭面罩吸入纯氧3-5分钟(或深呼吸8次以上)。目的: 让肺部和血液中充满氧气,为后续的呼吸暂停( apnea )提供“氧储备”,延长安全窒息时间,是诱导安全的第一道防线。2. 镇静催眠药药物: 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目的: 首先让病人失去意识。 这是诱导的正式开始。病人睡着后,气道保护性反射会减弱。3. 阿片类镇痛药: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
时机: 通常在镇静药之前或之后立即给予。 更常见的做法是在镇静药之前约1-2分钟给予。目的:减轻气管插管和喉镜操作引起的强烈交感神经反应(高血压、心动过速)。与镇静药有协同作用,可以减少镇静药的用量。如果先给镇静药,后给阿片类,要注意缓慢推注,以免引起胸壁僵硬。4. 肌肉松弛剂药物: 罗库溴铵、维库溴铵、顺阿曲库铵等(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用于快速顺序诱导)。时机: 在确认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目的: 使全身肌肉(尤其是颌部、喉部和呼吸肌)松弛,为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插管创造完美条件。
不同临床情况的调整经典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麻醉医生的判断进行调整。
1. 快速顺序诱导(RSI)用于饱胃、误吸风险高的病人(如急诊、怀孕、食管反流等)。目标是尽快从清醒状态到完成气管插管并给套囊充气,最大限度地减少呼吸暂停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顺序为:1. 预氧合2. 阿片类药(小剂量,如芬太尼) - 减轻插管反应,可选且需谨慎。3. 镇静催眠药(单次足量)4. 立即给予肌松药(琥珀胆碱或罗库溴铵) - 不给面罩通气,避免气体进入胃内。5. 压迫环状软骨(Sellick手法)6. 气管插管
2. 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病人(如休克、高龄)
策略: 采用“滴定式”诱导,小剂量分次给药,密切观察血压反应。顺序可能调整:先给予小剂量阿片类(提供强效镇痛,对循环影响相对小)。再缓慢滴定镇静药(如依托咪酯,对循环影响小)。最后给予肌松药。
3. 困难气道预期策略: 保留自主呼吸或使用短效药物。顺序调整: 可能不使用或仅使用小剂量肌松药,采用吸入或静脉镇静镇痛下进行气管插管。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