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8-2 18:32 编辑
心血管事件是非心脏手术常见的围术期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心脏生物标志物在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关于围术期心脏生物标志物的选择、检测时间、结果解读以及异常结果处理等具体临床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
近日,《心脏生物标志物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1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上正式发布。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麻醉学、心血管病学、检验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系统梳理了心脏生物标志物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价值,并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明确相关诊断界值及临床意义,为围术期心血管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
动态监测“心”风险 围术期管理需“关口前移”
与传统的临床风险预测因子相比,心脏生物标志物能够直接反映心脏病理生理的改变,其动态监测可以提供关于当前心血管疾病状态更丰富的预测信息。作为客观检测指标,心脏生物标志物不受围术期麻醉药物使用、液体治疗等可能掩盖患者临床症状的因素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