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 发表于 2020-12-21 14:39:04

2020 中国麻醉学界之殇

麻小蒂

千禧年时,麻小蒂在学习临床麻醉课程时,老前辈慷慨激昂的讲到,麻醉是和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二级学科,涵盖急救复苏、临床麻醉、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四大分支。是大有前途的新兴学科。初入麻门的我们颇受鼓舞,立志广阔天地,大有一番作为。

不久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全国,国人一片惊恐失措。危难之际,看到熊利泽麻醉科主任,率四医大医疗队支援小汤山,亲任重症ICU主任,抢救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并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一例患者死亡的战绩,那一刻无疑是整个麻醉学界的高光时刻,麻醉学界颇受振奋,优秀的业务能力展示,似乎预示着麻醉学界大发展黄金期就要到来了。

然而时光冉冉,慢慢悠悠的流逝着,好消息似乎并不多。急救医学、重症医学、疼痛医学纷纷独立开山建派,虽曾与麻醉学本是同根相连,却已成为竞争科室,分争有限的医疗资源。麻醉学界只剩临床麻醉一块自留地。因近年来对手术安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本能开展手术的县级以下二级医院,渐渐转为全科或社区医院,亦无手术更无麻醉专业。大多数的手术渐渐地的集中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手术暴增不堪重负。人力资源紧张,也让三级医院的麻醉医生们,成为身兼医生、护士、护工、打杂的多面手,终日奔波苦,那顾片刻闲。手术安全保障是不断提高了,却不时听到一个个年轻的麻醉医生猝死于工作之间,这三四年功夫,到有十三四名麻醉医生猝死,发生机率甚至高过了术中麻醉意外的发生率。都是一样的年轻人,都是麻醉学界的栋梁啊。怎么就没了?兔子悲伤只有同样生活着兔子们知道,能长久关注兔子的也只有兔子,这不诉也罢。



牺牲的生命还只是表面,更深的还有什么呢?前日论坛上,有人分析麻醉科研的质量,统计麻醉学界的各种论文,课题,获奖项目等等,无论数量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内外妇儿等科室,麻醉学界无院士,业已是传统了。近年来大医院的业务迅猛发展,新兴的各种无痛诊疗,ERAS等业务的发展,赢得不少赞誉。麻醉科室本是主力科室,却罕有是其主动拓展的,与其相关麻醉、镇静、监护、舒适化等很多业务,都是被临床需求倒逼而增加医疗服务项目,麻醉人只能嘟囔的说,手术都做不完,那还有空,干这不救命的“闲事”?

是的,麻醉学界近十年来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全力保障手术扩张的指挥棒转,坚守手术室最后一道防线,缺乏整个医疗环节的参与积极性,缺乏病理、药理等基础理论慢热研究,也是造成麻醉学界疆域不断缩小,眼界短浅,缺乏主动参与医疗环节,话语权旁落的现状。

前两年,神木孕妇因生产疼痛难耐跳楼,一方面是患者不能享受到便捷顺畅的无痛分娩医疗服务,一方面是麻醉人,化身手术室内的监护仪一般,病患到了手术室内,就接上,做完手术送出门就好。赶紧再接下一台。整个医疗环节麻醉管好手术中这一段就好,病人怎么来的,需要什么治疗,不在手术室里,麻醉没空也无力无心去管。

2020年的新冠病情的大爆发,麻醉学界的虚弱,彻底的被爆的精光。新冠的大量病人需要长住ICU,呼吸机支持,危重监护治疗,需要大批急救重症的医护人员。麻醉科却无力支援。在大多数医院里,麻醉科是没有护理团队、没有门诊、没有病房的三无科室,于是眼巴巴看着急诊、呼吸、重症医学科接手新冠重症病人。那里讨论着上不上呼吸机,早上还是晚上?旁观的麻醉医生,不善多言,只善动手,不多说,直接先插管,麻醉插管不仅仅是维持,更是种治疗手段,为什么要等恶化了才上插管呼吸机?但三无科室的麻醉医生们,此刻早已没了话语权,坐在替补板凳上等着,就在众多新冠病情的新闻报道里,最多可见的麻醉人就是插管小分队,等待着被召唤,穿着防护服为重症病人插管。这种任务也就是新毕业医学生,用上好一些的可视喉镜,培训半日,就能做的,却成了麻醉医生仅有参与感的任务。平时儒雅的麻醉老鱼头,此刻也是愤愤不平,让媒体纠偏。是呀什么麻醉医生,不过就是一个大号智能可视喉镜而已。其他急救治疗的事,与你无关。



真的无关吗?麻醉学界的成名之役,是源于斯特哥尔摩的脊髓灰质炎大爆发,麻醉医生为呼吸肌麻痹的病人插管上呼吸机,集中病房管理,成立了最早的ICU病房,为便于监测呼吸,还顺便发明了血气分析机,成功的挽救了上百条生命。麻醉的创新及行动力方面,曾是佼佼者。麻醉还在改善呼吸,维持容量及酸碱平衡,维持心功能稳定等,缓解疼痛,休克复苏等,扭转急性病理生理状态的能力,无人可出其右。麻醉本身的诞生日,也成了西方的国家医师节,也因为麻醉的出现,才让酷刑般的外科手术,变成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细技术工作。时至今日,不仅外科运作,整个的医院医疗流程中,需要精细、安全、舒适等的医疗操作及监护急救,都需要麻醉的参与合作,麻醉不仅只是基石,更是医疗运作质量的主体框架。

麻醉学科本是个基础学科,麻醉学界曾在九二年,就提出麻醉治疗学概念,利用全麻及神经阻滞,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非常规的影响,去治疗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此次新冠诊疗七版指南,推荐使用氢气呼吸机,有一定改善病情的作用。有改善作用,就是上亿元资金的投入及推荐。麻小蒂就曾羡慕不已,麻醉中也有乙醚吸入,氙气吸入,不单有麻醉镇静维持作用,对新冠的可能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相比较与氢气吸入,理论上是有过之无不及的。乙醚可能有杀灭新冠病毒的能力,乙醚还能增加稀释气道分泌物,有利分泌物排出,减少呼吸道阻塞,从而改善病情。氙气的气体阻力小,维持肺泡的稳定性等,理论上比氢气强很多,绝对有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其中俄罗斯医疗届曾有相关报道)。但这样的研究,可能需要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几千万的投入,协调众多的厂商参与研发。无奈麻醉学界只是养在手术室里的深闺,缺乏钟南山一样的大佬,有广泛的社会交际沟通,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号召力、动员力。就算你有能力、有想法,想去做些更长期基础的理论研究时,只和手术挂钩的麻醉界,大众只认识手术麻醉,忘了你还是临床麻醉,医疗决策者也为麻醉画地为牢,更不会支持麻醉学界扩展发展,虽有近三十年麻醉治疗学之萌芽,十多年前就有麻醉治疗学,临床麻醉治疗学等果实,但近年来再无更多的新成果消息,学术基础深耕推力不足,大众缺乏支持不足,科研地位再次下滑,亦无力吐槽之。

2020年的疫情,再次让中国麻醉同仁,看清麻醉学界的现状,人员匮乏,疲于奔命,无力开展新科研、新业务,业务覆盖范围缩水,无病房仅限手术室内工作,缺乏交流沟通,缺乏扩张及深耕,逐渐丧失医疗流程话语权。学科地位下滑,号召力、影响力有限。这就是今日麻醉学界之殇,中国麻醉学界还未成熟壮大,却已经开始衰退的现状。现在经常听到的宣传是中国麻醉医生缺口30万,但愿这是最坏的谷底,而不只是个起点。尽快的改善麻醉医生待遇,提高麻醉医生地位,拓展麻醉监护治疗等医疗业务覆盖范围、持久能力及业务水平,增加麻醉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提高麻醉在医疗流程中的话语权、决定权。对于提高整个医疗安全保障,提高医疗舒适度、满意度、安全性有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麻醉学界能扭转衰退的命运吗?这不只是八万麻醉同仁的问题,也是十四亿国人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保障。



欣闻近期国务院出台了推进麻醉、儿科、重症医学等学科发展的文件,让人看到了转机,也希望能尽早推出落实的相关细则。久干临床麻醉工作多年,最常说的话就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但愿今日这篇中国麻醉学界之殇感慨,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幸甚哉。

本文行文有些偏颇,欢迎拍砖,能引起同仁一些思索就好。

作者公众号: 麻小蒂的医学世界

lym1231999 发表于 2020-12-26 11:57:06

可亲可敬的中国麻醉医务工作者,为你们点赞为你们加油!

希冀城堡 发表于 2021-1-12 12:09:29

作为一名中国麻醉医务工作者,我要为自己点赞,也为你们点赞!

麻少 发表于 2021-1-16 23:12:55

看过兄弟的分析,深以为然。其中深刻地剖析指出麻醉科的现状和尴尬。但是如何走出这局面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 中国麻醉学界之殇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