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术中血压监测更准确...
以下文章来源于麻醉逻辑,作者江建峰作为ASA推荐的术中六大生命体征监测指标之一,血压监测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麻醉医生术中管理的重点。一般来说,血压的波动,是多个维度的综合反映;与心率变化结合分析,可反应心功能、血容量或血管张力;结合外周指脉氧变化,也可一定程度反应组织灌注;血压监测的结果直接影响临床麻醉的抉择,术中应尽量做到精准。如何做到血压监测更准确?这个话题比较复杂,包括患者因素、机器因素、人为因素等等。我尝试通过解释两种常见血压监测原理,探讨术中一些可控因素对血压监测造成的误差,可能让结果更加精确。
现今临床上最常用的血压监测有两种,自动间断无创血压(NIBP)、有创连续监测(ABP)。
(1)大多NIBP测量原理采用震荡技术,在袖带放气过程中,能探测到的搏动由弱至强,再至消失;机器先探测到最大程度搏动,此时的血压确定为平均动脉压(MAP),再在MAP的前半程搏动中确定收缩压,通常定义在出现最大搏动的25~50%的压力值处(各家厂商算法会有差异);而无创血压的舒张压,是向后寻找搏动峰值的75%(各厂有差异)对应的压力;所以,无创血压测量中MAP数值最可靠,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创收缩压常低于有创收缩压。
(2)有创血压,又名直接血压监测,可连续监测动脉波形,在合适的位置调零,可得到最准确的血压;最佳调零点一般为主动脉根部,即胸骨后缘5cm水平,有创血压的零点位置直接影响血压结果。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对应动脉波形的最高与最低点,而有创MAP等于动脉压力曲线下面积除以心搏时间,取多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有创血压最准确,但前提条件是合适的调零位置。
平卧位时,自动无创血压测量与直接测定的平均动脉压MAP非常接近,特别是MAP在75mmHg或更低;但震荡法常低估收缩压和高估舒张压,同时显著低估脉压计算值。--《米勒麻醉学》第八版P1219
在侧卧位时,有研究表明,胸科侧卧位手术中非开胸侧上肢无创动脉压与有创动脉压的线性相关更好,当MAP在70~100mmHg范围内时可与有创动脉压一样有效地反映血压变化,但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时直接动脉监测更准确,类似的结果见侧卧位测上肢无创血压,误差有多大?
实施动脉内血压监测时,可放置一个无创血压袖带,以比较两者测量值,同时作为出现技术问题时的备用监测。置入动脉导管,传感器归零并调准位置后,我们会测量无创血压(预期有创和无创监测的平均血压值相近),并在必要时做出调整;然后我们将无创血压袖带设置为每隔30分钟测量1次。--来源于UpToDate
总结以上建议:1.无创血压监测时,评估尽量以MAP为准;2.侧卧位时,无创血压应监测非手术侧(下侧),误差更小;3.鉴于大多情况下无创MAP等价于有创动脉,可用无创MAP指导有创动脉的零点调整,保证有创动脉监测的准确性;
4.有创动脉监测过程中,间隔较长的无创血压可提供对照,进一步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刘爱杰, 柳国强, 王世端,等. 胸科患者侧卧位术中双侧上肢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比较.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麻醉医生专属A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