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不次糖 发表于 2024-8-29 21:06:06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7(下)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4-8-29 21:08 编辑


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4年6月-2024年7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等,内容涵盖糖尿病皮肤微循环障碍机制、觉醒的网络调控机制、转移性疼痛恢复机制等方面(#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每月好文(2024.06.02-07.01)之下
17. Yiyang Xia#, Chenming Zou#, Weichao Kang#, Tianhua Xu, Rongjiao Shao, Ping Zeng, Bixi Sun, Jie Chen, Yiming Qi, Zhaozhong Wang, Tiancheng Lin, Haichao Zhu, Yuanyuan Shen, Xintao Wang*, Shengrong Guo*, Derong Cui*. Invasive metastatic tumor-camouflaged ROS responsive nanosystem for targeting therapeutic brain injury after cardiac arrest.Biomaterials, 2024 Jun 22. PMID: 38917705【题目】用于治疗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侵袭性转移瘤伪装 ROS 响应纳米系统

【通讯作者】崔德荣,Xintao Wa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郭圣荣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
【第一作者】Yiyang Xia, Weichao Ka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Chenming Zou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
【摘要】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CA-ROSC)的脑损伤治疗中,药物跨血脑屏障(BBB)传输被认为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受黑色素瘤向脑部转移倾向的启发,B16F10 细胞膜被伪装在由苯硼酸频那醇酯共轭 D-a-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PBAP)构建的负载活性氧(ROS)的 2-甲氧基雌二醇(2ME2)触发的 "Padlock "纳米颗粒上。生物仿生纳米颗粒(BM@TP/2ME2)主要通过B16F10细胞膜上表达的CD44v6与脑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透明质酸之间的相互识别和作用介导的,并在氧化应激微环境中响应性地释放2ME2。值得注意的是,BM@TP/2ME2能清除过量的ROS,重建氧化还原平衡,逆转神经炎症,并恢复受损神经元的自噬流,最终在体内外发挥显著的CA-ROSC后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仿生递药系统是治疗CA-ROSC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颖且有前景的策略。
18. Shuying Wang#, Xiaojin Yu#, Lili Cheng#, Weishu Ren, Gehua Wen, Xue Wu, Haoyang Lou, Xinghua Ren, Lei Lu, Anca Hermenean, Jun Yao, Baoman Li*, Yan Lu*, Xu Wu*. Dexmedetomidine improves the circulatory dysfunction of the glymphatic system induced by sevoflurane through the PI3K/AKT/ΔFosB/AQP4 pathway in young mice.Cell Death Dis, 2024 Jun 25. PMID: 38918408
【题目】右美托咪定通过PI3K/AKT/ΔFosB/AQP4通路改善七氟醚诱导的幼鼠类淋巴系统循环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
吴旭,李褒曼 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Yan Lu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先天性畸形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Shuying Wan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Xiaojin Yu, Lili Chen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
【摘要】多次暴露于七氟醚可能会损害发育中的大脑。右美托咪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中已被广泛证实。然而,右美托咪定对类淋巴系统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我们假设右美托咪定可以缓解七氟醚诱导的幼鼠类淋巴系统循环功能障碍。六天龄的C57BL/6小鼠暴露于3%的七氟醚中,每日2小时,连续3天。每次麻醉前进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右美托咪定。同时在P8和P32通过注射示踪剂检测类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在 P30 至 P32 期间,进行了行为学测试,包括旷场试验、新奇物识别实验和Y迷宫实验。建立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物,并用 PI3K激活剂740Y-P、右美托咪定和小干扰RNA(siRNA)处理,以沉默 ΔFosB。我们首次提出,多次暴露于七氟醚会诱发幼鼠类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障碍。右美托咪定通过PI3K/AKT/ΔFosB/AQP4信号通路改善了多次暴露于七氟醚后的幼年小鼠类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并增强其长期学习和工作记忆能力。
19. Si-si Wei#, Xuan Huang#, Qing Zhu, Tao Chen, Yan Zhang, Juan Tian, Ting-yu Pan, Lv Zhang, Tao Xie, Qi Zhang, Xian Kuang, En-jun Lei and Yong Li*. TRIM65 deficiency alleviates renal fibrosis through NUDT21-mediated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Cell Death Differ, 2024, Online ahead of print. PMID: 38951701
【题目】TRIM65缺失通过NUDT21介导的选择性多聚腺苷化减轻肾纤维化

【通讯作者】Yong Li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Si-si Wei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Xuan Huang生物工程药物及其技术国家地方工程技术中心;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过早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肾纤维化是推动CKD进展的主要过程,但其背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使治疗选择受限。我们发现E3连接酶TRIM65是肾纤维化的正向调节因子。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和叶酸引起的肾纤维化小鼠模型中,TRIM65的缺失导致病理病变减少和肾纤维化减轻。通过酵母杂交系统筛选,我们发现了TRIM65的一个新交互作用因子,即哺乳动物剪切因子I亚基CFIm25(NUDT21),它通过选择性多聚腺苷化(APA)在纤维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RIM65与NUDT21相互作用,诱导k48连接的赖氨酸56多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从而抑制TGF-β1介导的SMAD和ERK1/2信号通路。NUDT21的降解随后改变了Col1a1、Fn-1、Tgfbr1、Wnt5a和Fzd2等几个促纤维化基因的3’UTR(3’UTR- APA)的长度和序列含量。此外,通过腺相关病毒9(AAV9)肾盂注射降低NUDT21的表达可加重UUO诱导的正常小鼠肾脏纤维化,并阻断TRIM65缺失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表明TRIM65通过调节NUDT21介导的APA促进肾纤维化,并强调TRIM65是减少CKD患者肾纤维化的潜在靶点。
20. Jia-min Zhang#, Tong Wu, Chang Li*, Jian-zhong Du*. A glycopolymersome strategy for 'drug-fre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J Control Release, 2024, 25, 372:347-361. PMID: 38908757

【题目】糖聚合体“无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策略
【通讯作者】杜建忠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麻醉与围手术期临床研究中心,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Chang Li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
【第一作者】Jia-min Zhang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持续的高血糖和肾脏活性氧(ROS)水平升高,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一个重大挑战。在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糖聚合物,可以通过有效抑制高血糖和ROS相关的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来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糖聚合物由含苯硼酸衍生物的共聚物poly(ethylene oxide)45- block- poly[(aspartic acid)13- stat-glucosamine24- stat- (phenylboronic acid)18- stat- (phenylboronic acid pinacol ester)3] 自组装而成。PBA片段可通过可逆结合血糖或GA片段长期调节血糖水平;PAPE片段可以清除过多的ROS以保护肾脏。体外实验证实,糖聚合物在2h内表现出高效的血糖反应性,并对500μM H2O2具有良好的ROS清除能力。此外,糖聚合物在32h内对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有长效调节作用。二氢乙锭染色显示,这些糖聚合物使肾脏内的ROS降至正常水平,使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肌酐和尿素水平分别降低61.7%和76.6%,同时抑制肾脏细胞凋亡、胶原积累和糖原沉积。值得注意的是,N-羧酸氢化物(NCAs)可通过开环聚合(ROP)合成基于多肽的糖聚合物,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总之,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糖聚合物“无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策略,该策略可以扩展到针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各种多功能纳米颗粒的设计。
21. Xin-ran Li#, Dan Yuan#, Peng Zhang, Cheng-lei Luo, Xin-yang Xie, Yue Zhang, Zheng-qi Wei, Ming-yang Wang, Yun-qiu Cai, Yi Zeng, Lu-ying Lai, De-lu Che, Hao Ling, Sheng-jun Shi, Hong-Fei Zhang*, Fang Wang*, Feng-xian Li*. A neural-mast cell axis regulates skin microcirculation in diabetes. Diabetes, 2024, Online ahead of print. PMID: 38833271
【题目】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肥大细胞轴调节皮肤微循环
【通讯作者】李凤仙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精神疾病实验室;
王芳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广东省脑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张鸿飞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李欣然,袁丹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摘要】微循环的改变可导致糖尿病器官病理的进展。尽管神经免疫相互作用会导致多种疾病,但异常神经活动是否会影响与糖尿病相关的微循环还不清楚。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我们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发现他们的微血管灌注明显受损。这种现象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中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皮肤中都增加,但只有肥大细胞和相关的脱颗粒对于微血管损伤至关重要。感觉神经元表现出增强的TRPV1活动,这会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并损害皮肤微循环。TRPV1+伤害感受器的化学和遗传消融极大地改善了皮肤微循环状态。P物质(SP)是一种神经肽,在2型糖尿病背景下,在皮肤和感觉神经元中升高。外源性SP给药可导致皮肤微循环受损,而在神经元中敲低SP显著降低了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改善了皮肤微循环。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肥大细胞轴是糖尿病皮肤微循环障碍的基础,并为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神经免疫治疗提供了线索。
22. Weilong Hong#, Xue Zeng#, Houping Wang#, Xuxin Tan, Yu Tian, Hongtao Hu, Milad Ashrafizadeh, Gautam Sethi*, He Huang*, Chenyang Duan*.PGC-1α loss promotes mitochondrial protein lactylation in acetaminophen-induced liver injury via the LDHB-lactate axis.Pharmacol Res. 2024 Jul:205:107228.PMID: 38810904

【题目】PGC-1α缺失通过LDHB-乳酸轴促进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线粒体蛋白乳酰化
【通讯作者】黄河,段晨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Gautam Sethi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药理学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Weilong Hong,Xue Zeng,Houping Wang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要】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发烧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虽然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一种常见的退烧药,但它也可介导肝损伤。然而,PGC-1α在APAP诱导的肝毒性中,在乳酸脱氢酶B(LDHB) 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LDHB是一种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的重要酶。本文采用APAP诱导的肝损伤患者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来探索基因表达谱。使用AML12细胞和C57/BL6小鼠建立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SIRT1和PGC-1α在体外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建立稳定的细胞系。结果表明,APAP治疗可降低SIRT1/PGC-1α/LDHB的表达,增加肝线粒体的蛋白乳酰化、线粒体乳酸水平和病理损伤。PGC-1α上调或激活可改善APAP诱导的细胞和肝脏损伤。此外,PGC-1α过表达增加LDHB合成,减少乳酰化,并诱导从乳酸到丙酮酸产生的转变。这些结果表明,PGC-1α和LDHB通过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和乳酸代谢重编程在APAP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作用。因此,PGC-1α/LDHB轴是APAP诱导的肝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
23. Zhao Zhang#, Yichun Huang#, Xiaoyu Chen, Jiahui Li, Yi Yang, Longbao Lv, Jianhong Wang, Meiyun Wang*, Yingwei Wang*, Zheng Wang*.State-specific Regulation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Intralaminar Thalamus of Macaque Monkeys: Network and Transcriptional Insights into Arousal . Adv Sci. 2024 Jun 27:e2402718. PMID: 38938001

【题目】猕猴丘脑板内核电刺激的状态特异性调控:觉醒的网络和转录见解

【通讯作者】王梅云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王英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王征 北京大学北京-清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通用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第一作者】张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黄翊淳北京大学北京-清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通用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摘要】远距离丘脑皮质通讯是麻醉诱导的意识丧失及其逆转的核心。然而,分离连接丘脑核和各种皮质区域的特定神经网络以进行状态特异性麻醉调节具有挑战性,其生物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本研究在微调异丙酚麻醉下,对猕猴丘脑板内核进行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MRI)和深部脑刺激。这种方法导致识别出负责慢波振荡期间快速唤醒的层内驱动网络。对来自独立转录组图谱的区域、层和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基于网络的RNA测序分析,并鉴定出在该觉醒网络中优先表达的2489个基因,特别是富含钾通道和兴奋性、小清蛋白表达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与人类RNA测序数据的比较突出了保守的分子和细胞结构,这些结构能够匹配灵长类动物的同源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细胞类型,为觉醒网络聚焦转录特征提供了新的见解。
24. Lu Che#, Jiawen Yu, Di Jin, Xue Bai, Yi Wang, Yuelun Zhang, Li Xu, Le Shen*, Yuguang Huang. Impact of previous COVID-19 infection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 one-year follow-up 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Int J Surg. 2024 Jun 27. PMID: 38935110

【题目】既往COVID-19感染对术后并发症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一项为期一年的随访双向性队列研究
【通讯作者】申乐 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车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科

【摘要】研究背景:在后COVID-19时代,有必要重新评估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本研究旨在综合考虑COVID-19急性感染后的持续时间、COVID-19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合并症以及术后恢复的全过程质量,为接种Omicron变体的人群感染 COVID-19后的手术时机提供更全面的证据。
资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术前诊断为COVID-19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前连续纳入。记录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手术特征和 COVID-19相关因素。暴露时间为COVID-19感染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主要结局是30天内术后并发症。次要结局包括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功能障碍。
研究结果:共纳入4953例患者,术后30天内发生术后并发症353例(7.1%)。COVID-19感染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与术后30天内的术后并发症相关(每日aOR: 0.99; 95% CI, 0.99-1.00; P<0.01)以及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功能障碍(aOR: 1.00; 95% CI, 0.99-1.00; P<0.01和aOR: 0.99; 95% CI, 0.98-1.00; P=0.01)。手术推迟2周以上与术后30天并发症减少(aOR: 0.63; 95% CI, 0.43-0.91; P=0.01)和死亡率降低(aOR: 0.07; 95%CI, 0.01-0.38; P<0.01)相关。同时,手术推迟7周以上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功能障碍减少相关(aOR: 0.67; 95% CI, 0.58-0.79; P<0.01和 aOR: 0.71; 95%CI, 0.53-0.95; P=0.02)。
结论:COVID-19感染后延迟2周手术对于降低短期术后风险是必要的,延期更久可能有利于长期功能恢复。
25. Yang Zhao#, Yuanyuan Chen#, Ziru Liu#, Lei Zhou, Jiao Huang, Xi Luo, Yunpeng Luo, Jia Li, Yunan Lin, Jian Lai*, Jingchen Liu*. TXNIP knockdown protects rats against bupivacaine-induced spinal neurotoxicity via the inhibi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Free Radic Biol Med, 2024 April 14. PMID: 38614227

【题目】TXNIP敲低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来保护大鼠免受布比卡因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

【通讯作者】刘敬臣,赖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Yang Zhao,Yuanyuan Chen,Ziru Liu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布比卡因(Bupivacaine,BUP)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剂,用于脊髓麻醉时可能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是α-抑制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与硫氧还蛋白(TRX)共价结合,抑制其功能,导致氧化应激增加和细胞凋亡激活。TXNIP在bup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尚待阐明。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别转染腺相关病毒-TXNIP短发夹RNA (AAV-TXNIP shRNA)和siRNA-TXNIP,探讨TXNIP敲低对bup诱导的大鼠脊髓和PC12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在体内,通过鞘内注射BUP建立大鼠脊髓神经毒性模型。BUP + TXNIP shRNA组和BUP +对照shRNA组在BUP治疗前4周分别向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携带TXNIP shRNA和对照shRNA的AAV。进行Basso, Beattie & Bresnahan (BBB)运动评分、TFL % MPE、H&E染色、Nissl染色分析。体外采用CCK-8法测定0.8 mM BUP,建立PC12细胞毒性模型。在将PC12细胞暴露于BUP之前,转染siRNA-TXNIP以抑制TXNIP的表达。结果显示,BUP能有效诱导大鼠脊髓神经行为障碍和神经元损伤死亡。同样,BUP也会引发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凋亡。此外,BUP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TXNIP表达上调,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增加。有趣的是,通过转染AAV-TXNIP shRNA,在大鼠脊髓中敲低TXNIP,通过改善行为和组织学结果以及促进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对BUP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同样,转染siRNA-TXNIP可减轻bup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此外,TXNIP敲低可减轻BUP暴露诱导的ROS、MDA、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上调,恢复GSH、SOD、CAT、GPX4和Bcl2的下调。这些结果表明,TXNIP敲低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来保护BUP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综上所述,TXNIP可能是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积极调节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中枢信号枢纽,这使得TXNIP有望成为防治BUP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的新靶点。
26. Qi Hou#, Junhu Yuan#, Shuai Li#, Jianhui Ma, Weiwei Li, Bo Zhang, Xinhua Zhao, Fanyu Zhang, Yiming Ma, Hui Zheng*, Hongying Wang*. Autophagic degradation of DHCR7 activates AKT3 and promotes sevoflurane-induced hippocampal neuroinflammation in neonatal mice.Free Radic Biol Med, 2024 June 17. PMID: 38901498
【题目】DHCR7的自噬降解激活AKT3,促进新生小鼠七氟醚诱导的海马神经炎症

【通讯作者】Hongying Wa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Hui Zheng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麻醉科;
【第一作者】Qi Hou,Jianhui M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麻醉科;Junhu Yuan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新生小鼠反复接触七氟醚会引发神经炎症,对认知功能产生有害影响。然而,七氟醚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自噬抑制剂3-MA可以减轻七氟醚诱导的新生小鼠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包括T型迷宫试验中静止时间减少和平台穿越次数减少。3-甲基腺嘌呤(3-MA)29抑制七氟醚诱导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体外表达。此外,七氟醚激活IRF3,以依赖AKT331的方式促进细胞因子转录。机制上,七氟醚诱导脱氢胆固醇-还原酶-7(DHCR7)的自噬降解导致其底物7-脱氢胆固醇(7- dhc)的积累,模拟了七氟醚对AKT3激活和irf3驱动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3-MA显著逆转七氟醚诱导的DHCR7降解、AKT磷酸化、IRF3激活以及海马CA1区7-DHC的积累。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旨在开发新的策略来减轻儿科患者的术后认知障碍。
27. Meng-Jia Huan#, Ping-Ping Fu#, Xia Chen#, Zhao-Xia Wang#, Zhou-Rui Ma, Shi-Zhong Cai*, Qin Jiang*, Qian Wa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role of RNA polymerase mitochondrial for angiogenesis.Cell Commun Signal, (2024) 22:343. PMID: 38907279
【题目】RNA聚合酶线粒体在血管生成中的核心作用的鉴定
【通讯作者】王谦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
Qin Jiang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Shi-Zhong Cai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第一作者】Meng-Jia Huan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Ping-Ping Fu 同济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眼科;Xia Chen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Zhao-Xia Wang 奉贤区奉城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线粒体是内皮细胞活化和血管生成的核心,RNA聚合酶线粒体(POLRMT)是调节线粒体转录和氧化磷酸化的关键蛋白。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OLRMT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发现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其他内皮细胞中的沉默或敲除(KO)导致强大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阻碍细胞增殖、迁移和毛细血管形成。POLRMT的缺失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其特征是线粒体去极化、氧化应激、脂质氧化、DNA损伤、ATP生成减少,以及显著的凋亡激活。相反,过表达POLRMT可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活性。体内实验表明,通过玻璃体内注射内皮特异性POLRMT shRNA腺相关病毒,内皮细胞敲低POLRMT,可抑制视网膜血管生成。此外,用一种一流的抑制剂IMT1抑制POLRMT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POLRMT的表达显著升高。内皮敲低POLRMT抑制DR小鼠病理性视网膜血管生成,减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变性。最后,POLRMT在人类DR患者视网膜增生性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这些发现共同确立了POLRMT在体外和体内血管生成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8. Xueming Fan#, Yifei Ye#, Aakash Saha, Li Peng, Chinmai Pindi, Qi Wang, Linghui Yang, Jin Liu, Xiangdong Tang, Giulia Palermo, Jiayu Liao, Tingting Xu, Yongzhi Lu*, Guizhi Du*. Fine-tuning pH sensor H98 by remote essential residues in the hydrogen-bond network of mTASK-3.Int J Biol Macromol, 2024 June 13. PMID: 38878921
【题目】利用mTASK-3氢键网络中的远程基本残基对pH传感器H98进行微调
【通讯作者】杜桂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Yongzhi Lu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实验室;
【第一作者】Xueming Fan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管理科;
Yifei Ye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与危重急救实验室;
【摘要】TASK-3产生背景K+电导,当酸化抑制时,该电导使膜电位去极化并增加细胞兴奋性。这些通道通过组氨酸残基H98的质子化来感知pH值,但最近的证据表明,其他几种氨基酸残基也有助于TASK-3的pH敏感性,这表明pH敏感性是由分子间网络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使用电生理学和分子模型来表征TASK-3中多种氨基酸在pH感应中的性质和必要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H传感器H98及其pH敏感性受到远程氨基酸的影响,这些氨基酸作为氢键网络调节离子电导率。在网络残基中,E30和K79对于将残基S31附近的外部信号传递到H98最为重要。在mTASK-3中,氢键网络在选择性或pH感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中的E30和S31可以调节导电性能(E30)或逆转通道的pH敏感性和选择性(S31)。分子动力学模拟和pK1/2计算表明,涉及H98 + S31的双突变体主要调控孔选择性过滤器和孔环区域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了摇篮悬浮体系的稳定性,改变了E30和K79的电离状态。这些结果表明,氢键网络中的关键残基可以远程调节mTASK-3的pH感应,并且可能是治疗性分子发展的潜在变构调节位点。
29.Chenli Li#, Liangjie Wang, Wenting Xie, Erqu Chen, Yanbing Chen, Huifang Li, Dan Can, Aiyu Lei, Yue Wang, Jie Zhang*.TGR5 deficiency in excitatory neurons ameliorates Alzheimer's pathology by regulating APP processing.Sci Adv, 2024 Jun 28. PMID: 38941459
【题目】兴奋性神经元的TGR5缺陷通过调节APP处理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进展
【通讯作者】张杰 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神经科学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与血管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厉陈力 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神经科学研究所;

【摘要】胆汁酸(BAs)代谢对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有显著影响。我们发现,AD小鼠早期大脑中的脱氧胆酸(DCA)增加。DCA可诱导胆汁酸膜受体武田G蛋白偶联受体(TGR5)表达上调,该受体在AD小鼠早期大脑的神经元中也特异性增加。外源性DCA积累诱发野生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在TGR5基因敲除小鼠中无明显变化,提示TGR5是介导DCA认识功能障碍的主要受体。此外,兴奋性神经元特异性敲除TGR5可改善AD小鼠的Aβ病理和认知障碍。TGR5与AD病理联系的潜在机制依赖于TGR5的下游效应物和APP的产生,也被简洁地总结为“p-STAT3-APH1-γ-分泌酶”信号通路。本研究明确了TGR5在AD病理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0. Yi Han#, Lin Ai#, Lingzhen Song#, Yu Zhou#, Dandan Chen, Sha Sha, Ran Ji, Qize Li, Qingyang Bu, Xiangyu Pan, Xiaojing Zhai, Mengqiao Cui, Jiawen Duan, Junxia Yang, Dipesh Chaudhury, Ankang Hu, He Liu, Ming-Hu Han*, Jun-Li Cao*, Hongxing Zhang*. Midbrain glutamatergic circuit mechanism of resilience to socially transferred allodynia in male mice.Nat Commun, 2024 Jun 10. PMID: 38858350【题目】雄性小鼠社会转移性异常性疼痛恢复的中脑谷氨酸回路机制

【通讯作者】张红星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麻醉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药和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曹君利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药和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韩明虎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精神卫生与公共卫生系;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药理科学系;
【第一作者】Yi Han;Lin Ai;Lingzhen Song;Yu Zhou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药和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摘要】社会转移性异常性疼痛恢复的潜在脑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一种成熟的社会转移异常性疼痛范式,将雄性小鼠分为疼痛易感组和疼痛耐受组。大脑筛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疼痛易感小鼠相比,疼痛耐受组小鼠的腹侧被盖区谷氨酸能神经元被选择性激活。化学遗传学操作激活和抑制腹侧被盖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双向调节对社会转移性异常性疼痛的抵抗力。此外,特异性投射到伏隔核外壳和外侧缰核的腹侧被盖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分别调节疼痛耐受表型的发展和维持。本建立了一种方法来探索疼痛反应的个体差异,并将腹侧被盖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和相关的下游回路确定为对社会转移性异常性疼痛的恢复力和概念创新镇痛药开发的关键靶点。
31.Chen Huang#, Pei-Yi Sun# Yiming Jiang#, Yuandong Liu, Zhichao Liu, Shao-Ling Han, Bao-Shan Wang, Yong-Xin Huang, An-Ran Ren, Jian-Fei Lu, Qin Jiang, Ying Li, Michael X Zhu, Zhirong Yao, Yang Tian, Xin Qi*, Wei-Guang Li*, Tian-Le Xu*. Sensory ASIC3 channel exacerbates psoriatic inflammation via a neurogenic pathway in female mice.Nat Commun, 2024 Jun 20. PMID: 38902277
【题目】酸感应离子通道3(ASIC3)通过感觉神经源性途径加剧银屑病炎症
【通讯作者】徐天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医院、松江研究所麻醉科,上海市情绪与情感障碍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生理学系;上海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
李伟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生理学系;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转化脑研究所,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科学前沿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环境卫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齐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医院、松江研究所麻醉科,上海市情绪与情感障碍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生理学系;
【第一作者】黄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松江医院、松江研究所麻醉科,上海市情绪与情感障碍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生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孙沛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科研究所新华医院皮肤科;江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生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喉科;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与神经源性炎症相关的免疫介导性皮肤病,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酸感应离子通道3(ASIC3)通过感觉神经源性途径加剧银屑病炎症反应。雌性小鼠中的全身或伤害感受器特异性Asic3敲除可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棘皮病和17型炎症,其程度与伤害感受器消融相同。然而,ASIC3对于IL-23诱导的银屑病炎症是不必要的,因为它绕过了对伤害感受器的需求。从机制上讲,ASIC3激活诱导感觉神经元依赖性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促进神经源性炎症。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和CGRP拮抗剂预防感觉神经元介导的银屑病炎症加重的程度与Asic3-KO相似。相比之下,补充Asic3基因敲除小鼠皮肤中的CGRP可以恢复炎症反应。这些结果提示感觉神经ASIC3是银屑病炎症的关键成分,也是神经源性炎症治疗的潜在靶点。

检索:翁雅倩、骆佳铭
翻译:吴文博、魏宁校对:林宏彬、赵伟
指导老师简介:

陶涛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慢性疼痛专病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麻醉与神经功能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药学会麻醉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疼痛科专业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Heliyon杂志Associated Editor,Medical Gas Research杂志编委及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杂志Academic Editor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及缺血性脑损伤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3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4.026作为主译、副主译、译者和编者翻译编写专著9本。
【珠江视界-翻译小组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主要进行麻醉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翻译推介工作,现推出《每月好文》栏目,与同行分享我国麻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翻译小组每月第一时间检索最近文献,组织科室科研骨干及各研究生导师课题组进行翻译和校对,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审阅并集体讨论定稿后,发布在《新青年麻醉论坛》公众号的《珠江视界》栏目。至此,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全体员工及各研究生导师课题组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珠江视界》文献推送栏目已走过了一千多个日夜。未来,我们将继续分享国内外麻醉学相关学术成果,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本栏目的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
《珠江视界》,关注专业,追求卓越,与世界同行!
珠江视界 | 严敏教授: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血压管理策略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6(上)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6(下)
珠江视界 | 杨艳丽教授:《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麻醉之关键?》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5(上)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5(下)
珠江视界 | 曹晖教授:气管切除与重建的麻醉管理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让智慧医疗触手可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7(下)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