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CA-ROSC)的脑损伤治疗中,药物跨血脑屏障(BBB)传输被认为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受黑色素瘤向脑部转移倾向的启发,B16F10 细胞膜被伪装在由苯硼酸频那醇酯共轭 D-a-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PBAP)构建的负载活性氧(ROS)的 2-甲氧基雌二醇(2ME2)触发的 "Padlock "纳米颗粒上。生物仿生纳米颗粒(BM@TP/2ME2)主要通过B16F10细胞膜上表达的CD44v6与脑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透明质酸之间的相互识别和作用介导的,并在氧化应激微环境中响应性地释放2ME2。值得注意的是,BM@TP/2ME2能清除过量的ROS,重建氧化还原平衡,逆转神经炎症,并恢复受损神经元的自噬流,最终在体内外发挥显著的CA-ROSC后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仿生递药系统是治疗CA-ROSC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颖且有前景的策略。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多次暴露于七氟醚可能会损害发育中的大脑。右美托咪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中已被广泛证实。然而,右美托咪定对类淋巴系统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我们假设右美托咪定可以缓解七氟醚诱导的幼鼠类淋巴系统循环功能障碍。六天龄的C57BL/6小鼠暴露于3%的七氟醚中,每日2小时,连续3天。每次麻醉前进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右美托咪定。同时在P8和P32通过注射示踪剂检测类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在 P30 至 P32 期间,进行了行为学测试,包括旷场试验、新奇物识别实验和Y迷宫实验。建立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物,并用 PI3K激活剂740Y-P、右美托咪定和小干扰RNA(siRNA)处理,以沉默 ΔFosB。我们首次提出,多次暴露于七氟醚会诱发幼鼠类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障碍。右美托咪定通过PI3K/AKT/ΔFosB/AQP4信号通路改善了多次暴露于七氟醚后的幼年小鼠类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并增强其长期学习和工作记忆能力。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过早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肾纤维化是推动CKD进展的主要过程,但其背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使治疗选择受限。我们发现E3连接酶TRIM65是肾纤维化的正向调节因子。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和叶酸引起的肾纤维化小鼠模型中,TRIM65的缺失导致病理病变减少和肾纤维化减轻。通过酵母杂交系统筛选,我们发现了TRIM65的一个新交互作用因子,即哺乳动物剪切因子I亚基CFIm25(NUDT21),它通过选择性多聚腺苷化(APA)在纤维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RIM65与NUDT21相互作用,诱导k48连接的赖氨酸56多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从而抑制TGF-β1介导的SMAD和ERK1/2信号通路。NUDT21的降解随后改变了Col1a1、Fn-1、Tgfbr1、Wnt5a和Fzd2等几个促纤维化基因的3’UTR(3’UTR- APA)的长度和序列含量。此外,通过腺相关病毒9(AAV9)肾盂注射降低NUDT21的表达可加重UUO诱导的正常小鼠肾脏纤维化,并阻断TRIM65缺失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表明TRIM65通过调节NUDT21介导的APA促进肾纤维化,并强调TRIM65是减少CKD患者肾纤维化的潜在靶点。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李欣然,袁丹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摘要】
微循环的改变可导致糖尿病器官病理的进展。尽管神经免疫相互作用会导致多种疾病,但异常神经活动是否会影响与糖尿病相关的微循环还不清楚。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我们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发现他们的微血管灌注明显受损。这种现象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中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皮肤中都增加,但只有肥大细胞和相关的脱颗粒对于微血管损伤至关重要。感觉神经元表现出增强的TRPV1活动,这会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并损害皮肤微循环。TRPV1+伤害感受器的化学和遗传消融极大地改善了皮肤微循环状态。P物质(SP)是一种神经肽,在2型糖尿病背景下,在皮肤和感觉神经元中升高。外源性SP给药可导致皮肤微循环受损,而在神经元中敲低SP显著降低了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改善了皮肤微循环。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肥大细胞轴是糖尿病皮肤微循环障碍的基础,并为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神经免疫治疗提供了线索。
【题目】
PGC-1α缺失通过LDHB-乳酸轴促进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线粒体蛋白乳酰化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Weilong Hong,Xue Zeng,Houping Wan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要】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发烧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虽然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一种常见的退烧药,但它也可介导肝损伤。然而,PGC-1α在APAP诱导的肝毒性中,在乳酸脱氢酶B(LDHB) 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LDHB是一种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的重要酶。本文采用APAP诱导的肝损伤患者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来探索基因表达谱。使用AML12细胞和C57/BL6小鼠建立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SIRT1和PGC-1α在体外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建立稳定的细胞系。结果表明,APAP治疗可降低SIRT1/PGC-1α/LDHB的表达,增加肝线粒体的蛋白乳酰化、线粒体乳酸水平和病理损伤。PGC-1α上调或激活可改善APAP诱导的细胞和肝脏损伤。此外,PGC-1α过表达增加LDHB合成,减少乳酰化,并诱导从乳酸到丙酮酸产生的转变。这些结果表明,PGC-1α和LDHB通过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和乳酸代谢重编程在APAP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作用。因此,PGC-1α/LDHB轴是APAP诱导的肝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
【题目】
【通讯作者】
王梅云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王英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王征 北京大学北京-清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通用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第一作者】
张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黄翊淳 北京大学北京-清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通用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摘要】
远距离丘脑皮质通讯是麻醉诱导的意识丧失及其逆转的核心。然而,分离连接丘脑核和各种皮质区域的特定神经网络以进行状态特异性麻醉调节具有挑战性,其生物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本研究在微调异丙酚麻醉下,对猕猴丘脑板内核进行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MRI)和深部脑刺激。这种方法导致识别出负责慢波振荡期间快速唤醒的层内驱动网络。对来自独立转录组图谱的区域、层和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基于网络的RNA测序分析,并鉴定出在该觉醒网络中优先表达的2489个基因,特别是富含钾通道和兴奋性、小清蛋白表达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与人类RNA测序数据的比较突出了保守的分子和细胞结构,这些结构能够匹配灵长类动物的同源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细胞类型,为觉醒网络聚焦转录特征提供了新的见解。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研究背景:在后COVID-19时代,有必要重新评估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本研究旨在综合考虑COVID-19急性感染后的持续时间、COVID-19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合并症以及术后恢复的全过程质量,为接种Omicron变体的人群感染 COVID-19后的手术时机提供更全面的证据。
资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术前诊断为COVID-19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前连续纳入。记录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手术特征和 COVID-19相关因素。暴露时间为COVID-19感染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主要结局是30天内术后并发症。次要结局包括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功能障碍。
研究结果:共纳入4953例患者,术后30天内发生术后并发症353例(7.1%)。COVID-19感染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与术后30天内的术后并发症相关(每日aOR: 0.99; 95% CI, 0.99-1.00; P<0.01)以及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功能障碍(aOR: 1.00; 95% CI, 0.99-1.00; P<0.01和aOR: 0.99; 95% CI, 0.98-1.00; P=0.01)。手术推迟2周以上与术后30天并发症减少(aOR: 0.63; 95% CI, 0.43-0.91; P=0.01)和死亡率降低(aOR: 0.07; 95%CI, 0.01-0.38; P<0.01)相关。同时,手术推迟7周以上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功能障碍减少相关(aOR: 0.67; 95% CI, 0.58-0.79; P<0.01和 aOR: 0.71; 95%CI, 0.53-0.95; P=0.02)。
结论:COVID-19感染后延迟2周手术对于降低短期术后风险是必要的,延期更久可能有利于长期功能恢复。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布比卡因(Bupivacaine,BUP)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剂,用于脊髓麻醉时可能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是α-抑制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与硫氧还蛋白(TRX)共价结合,抑制其功能,导致氧化应激增加和细胞凋亡激活。TXNIP在bup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尚待阐明。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别转染腺相关病毒-TXNIP短发夹RNA (AAV-TXNIP shRNA)和siRNA-TXNIP,探讨TXNIP敲低对bup诱导的大鼠脊髓和PC12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在体内,通过鞘内注射BUP建立大鼠脊髓神经毒性模型。BUP + TXNIP shRNA组和BUP +对照shRNA组在BUP治疗前4周分别向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携带TXNIP shRNA和对照shRNA的AAV。进行Basso, Beattie & Bresnahan (BBB)运动评分、TFL % MPE、H&E染色、Nissl染色分析。体外采用CCK-8法测定0.8 mM BUP,建立PC12细胞毒性模型。在将PC12细胞暴露于BUP之前,转染siRNA-TXNIP以抑制TXNIP的表达。结果显示,BUP能有效诱导大鼠脊髓神经行为障碍和神经元损伤死亡。同样,BUP也会引发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凋亡。此外,BUP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TXNIP表达上调,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增加。有趣的是,通过转染AAV-TXNIP shRNA,在大鼠脊髓中敲低TXNIP,通过改善行为和组织学结果以及促进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对BUP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同样,转染siRNA-TXNIP可减轻bup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此外,TXNIP敲低可减轻BUP暴露诱导的ROS、MDA、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上调,恢复GSH、SOD、CAT、GPX4和Bcl2的下调。这些结果表明,TXNIP敲低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来保护BUP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综上所述,TXNIP可能是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积极调节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中枢信号枢纽,这使得TXNIP有望成为防治BUP诱导的脊髓神经毒性的新靶点。
【题目】
【通讯作者】
Hongying Wa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Hui Zhe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麻醉科;
【第一作者】
Qi Hou,Jianhui M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麻醉科;
【摘要】
新生小鼠反复接触七氟醚会引发神经炎症,对认知功能产生有害影响。然而,七氟醚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自噬抑制剂3-MA可以减轻七氟醚诱导的新生小鼠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包括T型迷宫试验中静止时间减少和平台穿越次数减少。3-甲基腺嘌呤(3-MA)29抑制七氟醚诱导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的体外表达。此外,七氟醚激活IRF3,以依赖AKT331的方式促进细胞因子转录。机制上,七氟醚诱导脱氢胆固醇-还原酶-7(DHCR7)的自噬降解导致其底物7-脱氢胆固醇(7- dhc)的积累,模拟了七氟醚对AKT3激活和irf3驱动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3-MA显著逆转七氟醚诱导的DHCR7降解、AKT磷酸化、IRF3激活以及海马CA1区7-DHC的积累。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旨在开发新的策略来减轻儿科患者的术后认知障碍。
【题目】
RNA聚合酶线粒体在血管生成中的核心作用的鉴定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Meng-Jia Huan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Ping-Ping Fu 同济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眼科;
Xia Chen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
Zhao-Xia Wang 奉贤区奉城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
线粒体是内皮细胞活化和血管生成的核心,RNA聚合酶线粒体(POLRMT)是调节线粒体转录和氧化磷酸化的关键蛋白。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OLRMT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发现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其他内皮细胞中的沉默或敲除(KO)导致强大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阻碍细胞增殖、迁移和毛细血管形成。POLRMT的缺失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其特征是线粒体去极化、氧化应激、脂质氧化、DNA损伤、ATP生成减少,以及显著的凋亡激活。相反,过表达POLRMT可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活性。体内实验表明,通过玻璃体内注射内皮特异性POLRMT shRNA腺相关病毒,内皮细胞敲低POLRMT,可抑制视网膜血管生成。此外,用一种一流的抑制剂IMT1抑制POLRMT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POLRMT的表达显著升高。内皮敲低POLRMT抑制DR小鼠病理性视网膜血管生成,减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变性。最后,POLRMT在人类DR患者视网膜增生性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这些发现共同确立了POLRMT在体外和体内血管生成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题目】
利用mTASK-3氢键网络中的远程基本残基对pH传感器H98进行微调
【通讯作者】
杜桂芝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Xueming Fan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管理科;
【摘要】
TASK-3产生背景K+电导,当酸化抑制时,该电导使膜电位去极化并增加细胞兴奋性。这些通道通过组氨酸残基H98的质子化来感知pH值,但最近的证据表明,其他几种氨基酸残基也有助于TASK-3的pH敏感性,这表明pH敏感性是由分子间网络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使用电生理学和分子模型来表征TASK-3中多种氨基酸在pH感应中的性质和必要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H传感器H98及其pH敏感性受到远程氨基酸的影响,这些氨基酸作为氢键网络调节离子电导率。在网络残基中,E30和K79对于将残基S31附近的外部信号传递到H98最为重要。在mTASK-3中,氢键网络在选择性或pH感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中的E30和S31可以调节导电性能(E30)或逆转通道的pH敏感性和选择性(S31)。分子动力学模拟和pK1/2计算表明,涉及H98 + S31的双突变体主要调控孔选择性过滤器和孔环区域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了摇篮悬浮体系的稳定性,改变了E30和K79的电离状态。这些结果表明,氢键网络中的关键残基可以远程调节mTASK-3的pH感应,并且可能是治疗性分子发展的潜在变构调节位点。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