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右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深度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 陈锡明最佳置管深度
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半部份最为适宜。此部分上腔静脉位于心包反摺线之上,
即使发生静脉壁穿孔,也不至于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技术有助于术中
即刻观察到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经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的正确位置可按
身高进行预测:身高<100cm 按置管深度(cm)=身高(cm)/10-1 计算,身高>100cm 按置管深度(cm)=身高(cm)/10-2 计算,约有97%的患儿的中心静脉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
此外,可采用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深度。
右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深度
患儿体重(kg)􀀀
置管深度(cm)􀀀
患儿体重(kg)􀀀
置管深度(cm)􀀀
2~2.9
4
30~39.9
11
3~4.9
5
40~49.9
12
5~6.9
6
50~59.9
13
7~9.9
7
60~69.9
14
10~12.9
8
70~79.9
15
13~19.9
9
80~100
16
20~29.9
10
这个公式对临床意义比较大,我们科小儿中心静脉穿刺也做的比较多,置管深度大致按照这个公式。个人对1岁以下小儿的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低,锁骨下穿刺成功率较高,zzrxhl版主能否介绍点您的经验? 我们每年完成800多例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婴儿的颈内静脉穿刺难度是比较大,
以前采用的是低位颈内静脉穿刺,而不是常规的中路穿刺
定位方法:患者平卧,头向左側转45-60度,肩下垫高2-3Cm。术者位于患者头侧,用左手拇指摸到胸骨上窝后,拇指向右侧移动,摸到锁骨切迹,在锁骨切迹上方0.5-1.0Cm,颈动脉博动外侧0.5-1.0Cm(成人1.5-2.0Cm)处,向右侧乳头方向进针,与皮肤角度25-35度,进针刺.5-2.5Cm,即可抽到回血。
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的优点:
(1)越靠近胸骨,动静脉之间距离越增宽,常在10mm以上,而且越靠近锁骨血管位置越固定越垂直(与矢状线平行)。
(2)应用骨性标志和动脉博动定位,故不受肌肉松弛剂影响,特别适用于小儿及肌肉薄弱者
(3)不受偏头所引起的动静脉解剖位置变化的影响.因为位置越高,颈部活动幅度越大血管解剖位置变化越明显.而位置越低,越靠近胸骨,血管位置越固定.为定位提供了方便.
(4)婴幼儿颈短头大,加上向左侧偏头,下颌骨突出,使得中高位穿刺的角度增大,穿刺针与血管角度近似垂直,使穿刺及置管难度增加。而低位法穿刺点远离下颌角,可使穿刺针与额面呈25-35度角进针,操作自如而舒适。
注意点:
(1)由于本穿刺点位置低,容易误伤锁骨下动脉(不是颈总动脉)不易压迫止血,而形成纵隔血肿。
(2)由于位置低,导管置入不宜太深,一般婴幼儿5-6Cm已可进入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故放置过深可因上腔静脉阻断而影响中心静脉压的测量。
(3)穿刺点低,容易引起气胸
[ 本帖最后由 zzrxhl 于 2008-9-25 23:18 编辑 ] 后来,一个加拿大在我们科一起工作了一周,他使用的是前路,看他成功率很高,我们也学习他的前路方法。
前入路最大的优点就是穿刺点的位置十分固定且易于识别,即胸锁乳突肌中点,具体定位方法是乳突与胸锁关节连线中点(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摸颈动脉搏动, 然后在颈动脉旁进针,
针尖指向右侧乳头,通常进针1.5~2.0 cm即可进入静脉。注意点:
(1)应避免过度偏转头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将头部偏向对侧可使颈部暴露开阔,以方便操作。但过度的头部偏转后颈内动、静脉的重叠率增加,且增加值与偏转程度呈正相关,所以头部偏转一般不超过40°,
(2)进针要慢,穿刺时,往前用力推进的穿刺针容易把静脉壁向前推移甚至压瘪,从而抽不到回血(实际可能已经穿破静脉),此时应在负压下缓慢后撤穿刺针,常在后撤过程中有大量静脉血突然进入注射器。
感觉前路比低位容易定位。低位的锁骨切迹有时候会定位不准确偏向外侧, 同时其并发症要少,不会损伤锁骨下动脉。
所以我现在一般先用前路,如果不成功,改用低位的中路穿刺方法。 不管什么进路法只有用你最为熟练的是最好。 原帖由 海鹰 于 2008-9-25 23:54 发表 http://www.xqnmz.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管什么进路法只有用你最为熟练的是最好。
是的,最熟练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试试定位容易,并发症比较少的方法,
尝试新的穿刺方法,也是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然后决定自己使用什么方法.
用的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