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angyang724
发表于 2014-5-18 00:01:43
华西医院麻醉学术周疼痛分会场第四讲: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郑宝森教授为大家带来“可视下阿霉素精细定位治疗TN和PHN治疗”
文献资料是治疗的基础。
以上是精细化治疗所带来的益处。
CT三维成像的引导同样属于可视化技术。
阿霉素的轴突作用是其治疗的基础。
CT帮助我们实现了精细化治疗。
最后郑宝森教授提及了学习超声技术的必要性,若能和超声结合,则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对患者的损伤。
华西麻醉学术周
发表于 2014-5-18 00:27:23
华西麻醉学术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会场
5月17日下午在华西新八教二楼226教室,进行了华西麻醉学术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场学术报告,整场报告共有来自全国的五位老师进行分享,以下是有关该分会场的报告摘要:
陈军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主讲《神经源性炎症和神经痛》,他从基础研究出发,详细阐释神经源性炎症的形成机制,带领我们从新的角度剖析世界性难题神经病理性痛。陈教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解,他强调了神经痛形成的七个要点:1、外周敏化2、中枢敏化3、初级传入去极化4、背根反射,逆行冲动5、外周终末化学物质释放6、交感神经的作用7、强化外周敏化,最后他指出攻克疼痛的“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仍需要你我再接再厉!
王雪,博士后,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社会心理干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讲《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心理治疗》,提出疼痛作为一种应激源,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伴发睡眠障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对症治疗,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疼痛不仅需要生理上的对症治疗,也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慢性疼痛常会影响患者心理,王雪老师为我们精心讲解了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自己调节情绪,学会笑,而且从饮食起居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指导,疼痛不可怕,微笑面对它,以阳光的心态去战胜疼痛!
杨邦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国际疼痛研究会会员,中华医师协会疼痛专委会青年委员,主讲《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导向性治疗》。杨教授从事疼痛研究多年,他以自己的临床工作为基础,为我们详细讲解如何进行多靶向、多模式的疼痛治疗,如何严格用药,早期针对机制控制疼痛。
王家双教授,任职广州红十字会医院,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主攻顽固性疱疹后神经痛和椎间盘手术后慢性疼痛介入治疗和临床研究。主讲《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新概念》,他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关注神经痛的意义,介绍了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强调了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意义并鼓励医院建立疼痛热线更好的服务患者!
此外他还分享了《疱疹后神经痛的现代诊疗》,他指出除了运用传统药物,更要注意椎管内注药,神经介入治疗等技术的运用,途中王主任提出一个小问题:脉冲射频治疗时,针与神经是平行还是垂直?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刘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为我们全面讲解《疼痛治疗后神经损伤治疗》如何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治疗,她强调未来疼痛治疗是运用可视化技术靶向的治疗,这对增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意义非凡!
hxmaxsz-Rf
发表于 2014-5-18 00:33:51
本帖最后由 hxmaxsz-Rf 于 2014-5-18 00:41 编辑
在简单的午餐之后,第五届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阵痛与危重急救国际学术周开始了17日下午的会议。
在急诊分会场现在由来自四川省华西医院心内科的饶莉教授分享<<急诊床旁心功能评价>>饶莉教授重点分享了如何使用M型超声,二维超声,组织多普勒等超声技术评估左室整体功能,如何用三尖瓣瓣环位移,组织多普勒以及面积变化率等技术评价右室整体的功能,不同技术间各自的优缺点等等。
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晁彦公带来题为<<急诊休克:聚焦的流程化超声管理>>的演讲。晁教授重点分享了如何应用超声在急诊中对于休克患者做出快速诊断,指导补液和进一步治疗,并提到了可视化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应用可能在未来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周亚雄教授正在分享<<床旁大血管超声--开拓急性胸痛评估新视角>>,周教授介绍了急性胸痛急诊诊断的诊疗路径,并用具体的病历说明了超声技术在急性胸痛诊断中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评估手段。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张茂教授为大家讲解<<快速辨清急危重症表象后的本质--超声的价值>>,张教授重点为大家介绍了超声在对于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心跳骤停和少尿无尿等临床危急症状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很大优势。
华西医院超声科的陈红艳教授带来<<超声直面腹腔脏腑>>的课程,介绍了在肝脓肿、肝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脾脓肿、脾梗死、胃肠道穿孔、急性胃扩张、肠梗阻、阑尾炎等腹部急症的超声特点以及需注意的鉴别诊断。
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张蜀教授分享了<<床旁超声对腹部创伤的精细化评估>>,对于急诊创伤患者的诊断,超声检查具有简单快速,易重复,无需搬动,无创等优点,重点介绍了对于创伤患者的FAST检查方案。
来自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尹万红教授<<无所遁形的气道>>,介绍了超声用于患者气道评估,人工气道管径选择,食道插管的鉴别,插管深度的识别,拔管的预判,引导气管切开的方法。
hxmz
发表于 2014-5-18 11:36:18
本帖最后由 hxmz 于 2014-5-19 19:16 编辑
2014年5月14日-22日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一年一度的学术周时间,期间将进行科主任培训班、吸入麻醉培训班、任意地点心胸超声检查(心胸POC)师资培训班、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培训班、围术期血液保护研讨会、模拟教学教师培训班、麻醉安全与新技术高峰论坛、第五届华西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镇痛与危重急救中的应用大会、麻醉超声和TEE高级培训班、研究生答辩会共十个主题活动。
2014年5月14日,学术周第一天,科主任培训班、吸入麻醉培训班、任意地点心胸超声检查(心胸POC)师资培训班分别在三个会场同时举行。
科主任培训班是华西医院麻醉科的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有31家医院单位麻醉科领头人参与,与华西麻醉科交流科室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经验,共享科研学术进展情况。图为左云霞副主任谈《麻醉医师素质培养》和马尔丽医生介绍《吸入麻醉药物的调控》。
作为华西医院麻醉科另外一个主题系列活动——吸入麻醉培训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八教学楼进行,来自全国25家医院的麻醉科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经过GASMAN模拟软件应用、模拟人演示、动物实验三个部分培训,学员收获颇丰!图为此次培训班指导教师和学员合影和华西麻醉科李晓强医师主持的动物实验现场。
任意地点心胸超声检查(心胸POC)师资培训班是今年新增的主题活动,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华西麻醉科联合主办,引进澳大利亚心胸超声培训课程,邀请了澳心中国负责人蔡皓介绍iHeartScan项目,由墨尔本大学的Alistair Royse和Colin Royse教授与大家分享他们的专业经验,并亲自培训学员。共有30位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同仁们得到了此次难得的培训课程机会。
2014年5月15日,学术周第二天,科主任培训班、吸入麻醉培训班、心胸POC师资培训班继续开展,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培训班和模拟教学教师培训班正式开班。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培训班分成病案讨论、神经阻滞和TEE临床观摩、神经阻滞专题讲座三大部分。来自全国20家医院麻醉科骨干医师精神抖擞地参与了每逢周四的全科病案讨论,随后进入手术间观摩骨科和儿科临床神经阻滞,并到疼痛病房参观疼痛诊疗。
杜彬医师指导小儿胸科全身麻醉时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镇痛。
谭玲教授指导小儿普外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时复合超声引导下腹壁神经阻滞镇痛。
徐宏伟教授指导骨科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林彦俊医师指导骨科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阻滞。
宋莉医师与培训班学员交流疼痛科的学科建设和科室管理。
宋莉医师演示超声引导下的疼痛诊疗。
林彦俊医师讲解《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
全体合影。
四川大学华西麻醉模拟教学研讨会暨导师培训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学红副院长和麻醉科主任、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刘进教授致辞声中正式开班。美国韦恩州立大学Dr.Hong Wang以《模拟培训与病人安全》《如何编写模拟教学剧本》和《HPS的使用技巧》为主题分别展开讲解,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院麻醉科鲍红光主任介绍《视觉模拟》,华西医院麻醉科朱涛主任剖析《华西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李崎医师探讨《中国麻醉模拟教学的困境与未来》,带给大家精彩的内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学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刘进教授在培训班上致辞,以及培训班成员的合影。
各位讲者分享精彩。
2014年5月16日,学术周第三天,模拟教学教师培训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Workshop专场,华西医院麻醉科李崎教授报告《CRM后如何开展小组讨论》和《如何设计一个教育科研问题》,图为培训学员现场扮演角色在模拟手术间HPS上真实体验CRM场景,并由李崎和方利群老师指导并组织讨论。会后参会学员领取到培训结业证书,会后大家匿名对这次培训班进行了评价,本次会议获得了学员一致好评,同时也收到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图为结业证书,学员的“全五星好评”,华西麻醉模拟教学小组成员会后讨论总结。
同时,围术期血液保护研讨会和麻醉安全与新技术高峰论坛、第五届华西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镇痛与危重急救中的应用大会开始报道,截止2014年5月17日共有300位麻醉医师完成了会议现场注册。
2014年5月17日一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刘斌教授做《TEE监测CPB肾血流的可行性研究》学术报告,提出 TEE在心血管术中持续监测肾血流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小儿肾血流成像效果优于成人,肾血流量与灌注流量密切相关,并提出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可进一步了解器官局部血流灌注状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来自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徐宇玉(Chee.Y.E)教授带来<<从围术期到心脏超声:浅谈超越范式转移>>专题分享,她提到TEE的应用已从非麻醉科到心脏麻醉、创伤麻醉、泌尿科手术麻醉,肿瘤患者围术期器官和血管的监测用TEE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优于“金标准”,尤其是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的肿瘤患者术中持续监测,为第一时间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提供证据,便于临床及时快速处理。同时强调麻醉医生需要掌握术中超声,虽有危机,但也是巨大的机遇(“危”与“机”)!
刘斌教授、徐宇玉教授以精彩的前沿研究报告正式拉开第五届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镇痛与危重急救中的应用大会的帷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勇副院长到会致辞,麻醉科左云霞副主任发表大会议程,麻醉科刘斌副主任、ICU康焰主任、急诊科曹钰主任担任大会主会场主持人!
开幕式后,Dr.Colin Royse带来《Echocardiography and ultrasound - the new horizon for ana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由华西医院麻醉科曾俊医师翻译。Dr.Colin以人类的进化过程,形象地阐释了超声的发展过程,并用具体研究数据告诉我们超声的临床扩展运用能改变医生的临床决定,辅助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暂无超声应用对死亡率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他认为在未来十年内每一个临床医生都应该具备熟练使用超声辅助检查和使用超声辅助临床操作的能力。在提问环节中,Dr.Colin Royse解读到:1、超声用于诊断、心功能的测定优于传统的Swan-Ganz,但肺动脉压的测定还暂时不能代替Swan-Ganz。2、超声能监测ICU患者肺复张的情况。3、准确的诊断才有准确的治疗方案,超声可以动态反映治疗进程和效果。
Dr.Alistair Royse为我们分享《Ultrasound for every doctor- how to get trained》,由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朱达医师翻译。Dr.Alistair提出超声培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容易、更好地通过视觉辅助临床诊断,但当前培训存在时间、师资缺乏等问题,今后网络培训将成为主要平台,推荐澳心临床超声心动图远程多媒体课程。
进入中午卫星会阶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薛张纲教授图文并茂、激情洋溢地为大家带来神经刺激器引导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点细节。
四川省骨科医院麻醉科的张兰教授带来<<优化麻醉工作流程以促进快通道手术的发展>>的演讲,分享如何尽可能增加麻醉工作的效率,配合快通道手术的发展方面的经验。
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朱涛教授分享《日间手术的建立与管理》,提到麻醉医生天生是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华西医院麻醉科刘斌教授在《麻醉给药方的改革》中精彩地论述了靶控输注(TCI)老年患者的临床应用使麻醉更安全,更平稳,病人麻醉后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华西医院麻醉科左云霞教授解析《BIS提高麻醉安全和效率》。她提到麻醉药的剂量应该依据外科操作刺激程度和病人情况予以调整。术中血压过低、BIS值过低、吸入麻醉药MAC值过低比术中无"三低"的患者死亡率高6%,因此BIS监测可实现个体化麻醉用药,精细化麻醉药物使用,提高循环管理的准确性,节约麻醉药物,还可以促进麻醉早期恢复,促进麻醉管理更精细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艺教授讲解了《围术期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肯定了乌司他丁抗炎的作用。虽然现在仍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所处的炎症反应状态,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华西医院麻醉科王晓教授分享了《阿片类药物在消化道镇静术的应用》,分别从保障患者安全、严格检查流程、安全用药、复合用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提出了应该建立一个评估转归措施与镇静有关的并发症的系统的建议。
卫星会结束后,可视化技术应用大会各分会场精彩继续!(见前后跟帖)
小怜弥生
发表于 2014-5-18 19:39:57
学习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诲,以新生力军的活力为麻醉事业的发展贡献无限活力
小安
发表于 2014-5-18 23:28:36
综合麻醉分会场5月18日的学术分享首先是由来自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的郭志德教授给大家讲述经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容量的方法。郭教授强调了容量治疗在围术期的重要性,介绍了goal directed fluid 的治疗理论,提出经食管超声多普勒来监测容量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监测方法。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华西医院的谢冕博士,他给我们带来的是急诊病人超声评估对预后的影响。总结出了适合于急诊病人的几个关注要点:包括肺和胸腔,心脏大血管,循环和容量及胃内容物等方面。谢博士及其团队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这超声评估可以改善急诊病人的预后。我们也期待着他们更进一步的成果。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葛亚力副主任介绍了术中肺栓塞防治的超声监测常规。包括了肺栓塞栓子来源和去向的监测,能更及时地发现肺栓塞隐患,便于麻醉医生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
来自Clinic Virginia Mason Medical Center ,US的David Auyang给大家带来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技巧,Professor Auyang从头介绍了超声的产生和原理。阐述了频率,增益深度的选择与调节。仔细讲解了超声引导技术成功的关键,和判断进针准确程度的方法。
小安
发表于 2014-5-18 23:34:33
workshop第三站---关节软组织超声。老师在给大家讲解肩关节关节囊,肌腱,软组织等在超声下的图像,手把手地教授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导学员练习。
vivid啾
发表于 2014-5-18 23:36:03
5.18日华西医学院可视化技术应用大会 心血管分场
阜外心血管医院的王伟鹏教授为我们讲解“TEE在心血管麻醉医师专科培训中的价值”。
王教授从心血管手术的发展趋势,心血管麻醉医生应掌握的技能,国际心血管麻醉医生培训内容,TEE所提供信息和培训价值四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麻醉医生应该接受TEE的正规培训,并总结了四字口诀--增强内功 加强沟通 建立信任 形成流程。
北京医院的于晖教授为我们讲解“TEE检查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于教授从一个术中TEE后勺状关节脱位的病例为入口,讲解了TEE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规避方案,以及TEE放置的禁忌症。
术中放置TEE探头有其特殊性,这要求麻醉医生要结合具体状况,胆大心细。
wangyangyang724
发表于 2014-5-18 23:57:51
华西醉学术周疼痛分会场第五讲:耶鲁大学麻醉科副教授Nalini Vadivelu带来”植入性鞘内镇痛系统”。
“第四阶梯”
IDDS注药系统
适应症
常用的药物
减少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
病人的选择
相关器材
操作步骤
常用药物
带来的负性的相互作用
可能的并发症
优势
副作用
结论
vivid啾
发表于 2014-5-18 23:58:57
本帖最后由 vivid啾 于 2014-5-19 00:00 编辑
5.18日华西医学院可视化技术应用大会 心血管分场
华西医院的饶莉教授分别从左室等容收缩期、左室射血期、左室舒张功能三个方面讲解了“超声心动图定量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基本方法”。
现场提问热烈,最后饶教授又到,了目前三尖瓣瓣环位移(TAPSE)是目前比较实用的指标。
polemichael
发表于 2014-5-19 00:05:26
本帖最后由 polemichael 于 2014-5-19 00:31 编辑
5月18日 重症分会场08:00-08:35 重症超声之急重症:高抬贵手,一目了然 张丽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丽娜教授从临床实际情况切入为我们讲解了超声在各种急重症中的应用,包括突发心跳骤停、呼吸困难、休克、脑功能障碍等多种可能的情况。只有勤加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超声技术,只有高抬贵手才能一目了然。
08:35-09:10 重症超声与胃肠道 何伟(首都医大同仁医院)何伟教授为我们讲解了重症超声在胃肠道功能检查方面的应用。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状态的评估是难点也是重点,超声可以从胃容积,胃肠道运动状态等方面定性定量地快速获取胃肠道功能状态信息。
09:10-09:45 重症超声流程管理 刘晔(协和医院)刘晔教授为我们介绍了FAST, FATE, BLUE, RUSH等不同的超声流程及其最近的更新。流程化的检查很重要,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逐渐形成流程化的检查习惯,以免遗漏。
09:45-10:20 重症超声pitfalls和limitations 张宏民(协和医院)张宏民教授从超声的误差和局限性方面向我们提醒,超声虽然可以对各个器官系统进行评估,但其仍有自身的局限性,我们要在工作中避免超声的局限之处。
10:30-11:05 香港重症超声使用在急诊中的使用现状 陈东宁(香港)陈东宁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在香港,超声技术是如何快速地运用于急诊患者中的。
11:05-11:40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黄道政(广州省人民医院)黄道政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获得高质量超声图像的方法与技巧。
11:40-12:15 教学查房:重症超声在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邓一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邓一芸医师以超声在临床实际病例中的应用再一次向我们强调了超声的重要性。
14:30-17:00
肺部超声(改良BLUE) 张丽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左心功能评估及流程 张宏民(协和医院)
下腔静脉与容量评估 雷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创伤的超声评估(FAST) 尹万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7:00-18:00 中国重症超声应用流程(CCUE)现场模拟 张丽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vivid啾
发表于 2014-5-19 00:07:45
5.18日华西医学院可视化技术应用大会 心血管分场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王晟教授,结合病例及术中超声的动态影像,讲解了“先心病外科术中TEE的临床应用”。
他强调对于先心病的围术期管理来说,TEE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外科诊断及评价,突发状况快速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