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咖云集的学术盛会 ——记浙医二院第九届广济学术周之神经科学与疼痛高峰论坛
或许是色彩绚丽的秋叶,摇曳了秋的妩媚,也或许是成熟香甜的秋果,熏染了秋的韵味。就在这样浓郁的秋季,我们迎来了又一次的学术盛会。2015年9月18日,承载着我院“科技创新、服务大众、引领未来”的“第九届广济学术周——神经科学与疼痛高峰论坛”于我院国际保健中心1601会议室拉开帷幕。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赵志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舒友生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和疼痛医学宋学军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陈军教授、第四军医大学梁銶琚研究中心主任李云庆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疼痛科主任吕岩教授、中山大学疼痛研究中心主任刘先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丁罡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部李相尧研究员等多位知名专家齐聚浙二,与来自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多地的百余名与会者分享了一道神经科学与疼痛相关领域的学术盛宴。王建安院长和麻醉手术部主任、疼痛科主任严敏教授分别致词,专家讲课精彩纷呈,学术讨论氛围浓厚。 首先韩济生院士给我们带来了“穴位刺激与神经调控”的演讲主题,韩院士结合自己五十多年的针刺研究,不仅深入浅出告诉大家“在外周神经调控中‘穴位’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更强调针刺原理研究及临床应用实践中不仅需要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的密切合作,还需要西医与中医思想的融会贯通,这将为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杨雄里院士题为《大脑高级功能认识上的鸿沟》的报告带给大家的是一堂富有幻想、令人心潮澎湃、极有深度的演讲——哲学、科学与艺术的交响曲+狂想曲。报告详细介绍了大脑神经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的重大发现,同时告诉与会者当前人类对大脑高级功能认识存在二个巨大的鸿沟:第一个鸿沟:对于产生知觉、认知、思维等涉及数千乃至上百万神经元集群活动的监测,仍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因此还不能积累充分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二个鸿沟在于大脑的高级复杂功能,固然有其物质的基础,但当这些物质运动,升华成为精神活动的时候,就会凸现一些我们目前并不了解的特殊规律。杨院士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脑计划的启动,他指出了中国脑计划三个要点:认识脑、保护脑、模拟脑;中国脑计划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罗建红教授作为研究NMDA受体膜转运及其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的资深专家,讲述了其课题组近期发表在cell research 上的一个研究:内质网分子伴侣蛋白Bip介导了活化依赖的NMDA受体亚型选择性的突触表达。NMDA受体是介导突触可塑性的关键分子,因此在脑高级功能及神经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突触NMDA受体的数量和亚型组成受体的精准调控,其中GluN2A型和GluN2B型NMDA受体的调控及意义,多年来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罗教授的研究发现内质网伴侣分子Bip能选择性与GluN2A亚基结合,相当于NMDA受体的"原料仓库"。当神经活动时,GluN2A与Bip解离同时与GluN1装配成NMDA受体,并且迅速转运到突触上。然后通过设计合成干扰肽,发现干扰GluN2A与Bip的结合会影响突触功能的易化和恐惧记忆。这一研究阐明了一种GluN2A选择性的非经典运输途径,并初步揭示了其功能意义。 赵志奇教授阐述了伤害性感受器和外周镇痛其痛觉传递及调制的细胞分子机制及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钠通道NAv1.8、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TRP家族、压力感受器、嘌呤受体、酸敏感离子通道家族等新的伤害性感受器受体和通道;强调应追踪伤害性感受器的研究进展,着力于研发新型局麻药应用于临床。赵教授的演讲为疼痛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新思路,得到与会者诸多反响。 舒友生教授生动地讲述了其团队采用膜片钳电生理记录与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大脑皮层中兴奋性椎体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离子通道及其在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扩展中的作用。动作电位爆发机制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不同细胞轴突起始段的通道构成不同,由此导致轴突通道电生理特征和动作电位阈值的差异。并进一步揭示由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而形成的大脑皮层神经网络主要是通过爆发动作电位对信息进行编码和传递,以及从细胞和网络水平阐明癫痫发生的病理基础。北京大学医学部宋学军教授的授课题目为“Roles of cAMP signaling in primary sensory neuron excitability”研究模型改进后的发现和思考。针对更加符合生理状态的新DRG细胞模型,通过减少对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和刺激,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先前有关cAMP/DRG的纵多研究存在结论性不当。故研究中应该采取一种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时不应盲从,学会深入的分析。 陈军教授进行了共情:破解医患矛盾的生物-社会心理-行为学基础的演讲。共情广泛存在,甚至可以跨越种属而存在,在人与人之间更突出;共情体现在情绪能够传染对方。陈教授结合自己最新的研究生动地讲述了动物个体间共情的产生的机制,进一步推测共情可能是缓解医患矛盾的生物-社会心理-行为学基础。针对当前严峻的医患关系,这一命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而研究发现催产素能够加强动物个体间共情产生的结果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与会人员大胆假设,患者就诊前通过鼻腔喷催产素喷雾或许就有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 刘教授从细胞因子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微环境变化在慢性疼痛的形成以及慢性疼痛引起记忆缺失、抑郁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在SNI慢性疼痛模型中,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海马的细胞因子TNF-γ上调。神经损伤在脊髓引起LTP,而在海马则抑制LTP,提示突触可塑性的形成具有区域依赖性。刘教授由浅入深,为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微环境变化理论。除了疼痛本身,慢性疼痛引起的记忆缺失和抑郁形成都是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微环境变化理论让我们进一步接近认识这些临床问题的本质。 论坛讨论环节气氛尤为热烈,主持专家穿针引线,参会者提问接二连三,探究质疑,答惑解疑,处处碰撞出科学智慧的火花。奈何时间飞逝,与会者们意犹未尽。与会者纷纷表示这次高峰论坛内容精致,内涵深刻,令人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大大扩展了科研视野,开拓了临床转化思路。 最后严敏教授精彩总结:论坛浓烈的学术氛围,深入的科学研究,严谨、平实和率真的科学大咖都是论坛的亮点,求知若渴沉浸在科学殿堂参与度极高的与会者也为论坛增色不少。而德高望重的赵志奇教授更是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次世界级水平的高峰论坛”。严敏主任盛邀各位专家明年再聚。至此,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两届高峰论坛,这样的学术盛宴定能助我院疼痛学科强劲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