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宁 麻醉学博士 天津和睦家医院麻醉科 早晨5点半,天还没有亮,我坐上了通往Barnes-Jewish医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轻轨列车。美国这里的麻醉科医生上班非常早,这是我在出国前没有想到的。前一阶段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每天早上只要9点到实验室就可以了,但麻醉医生的工作却明显要辛苦得多,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绝对不过分。好在我在这所医院麻醉科的参观学习有2周时间了,已经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工作习惯。 ![]() 6点在麻醉科更衣室遇到了Dr.Cook等几个年轻的住院医生,他们到得比我还要早。这里的住院医生都要经过3—5年的正规规范化培训才能完成所有培训科目,因此工作起来常常不分昼夜。6点半我们来到位于地下室的学习厅,晨间讲座在这里准时开始。今天的主讲是一位40多岁的教授,内容是一种新型心电成像仪(ECG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这种仪器简单方便,可以在麻醉手术中比传统的心电图更容易、更直观地发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台上的教授讲得生动有趣,表情也很丰富;台下的 50多名麻醉科医生一边吃早点(会场提供),一边聚精会神地听,不时还有提问。像这样的晨间讲座麻醉科每周安排2次,病例分析和知识更新是讲座的主要内容。与国内相比,这里的麻醉医生每天要面对更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及更复杂的临床麻醉病例,因此这样的讲座就更凸显出其对麻醉医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 7点讲座结束,我跟随Dr.Liu来到术前准备室探访今天即将麻醉手术的病人。Dr. Liu是一个十分热心且平易近人的人,他在这所医院的麻醉科已经工作近20年了,有着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看得出来外科医生和他合作得都很愉快。他同国内的麻醉界领袖刘进、薛张纲、薛富善等教授都很熟悉,经常帮助和指导国内麻醉学者到美国来进修和学习,可以说是一个联系中国和美国麻醉学界的纽带和桥梁。Dr.Liu对我说:麻醉医生的地位不是同手术科医生“打”出来的,而是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实力与良好的合作精神创造出来的。我对他的这句话深有同感! 术前准备室紧邻手术室,被分隔成多个小的单元,即将手术的患者都在这里进行各种术前准备和术前生命体征监测,可以有2名家属一直陪同。按照麻醉安排通知表,Dr. Liu首先找到了今天即将由他负责麻醉的患者的病历。其中有几页特殊的“麻醉病历”,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由麻醉门诊医生在数日前填写完成,从麻醉角度对患者麻醉手术的风险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美国住院费用昂贵,医疗保险公司对患者住院天数有严格的控制,为缩短住院周期,患者的所有检查项目大多在门诊完成,手术前一天或当天才来到医院住院。这样,麻醉门诊在保障患者麻醉手术安全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反观国内,患者的所有检查大多在住院后进行,麻醉医生可以在手术前一天探访病人并了解病人的病情,因此目前看这样的麻醉门诊在国内并不是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