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心手术室共有216名护士,其中男护士73名;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6名;硕士学历2名,本科学历208名,大专学历6名,形成高、中、低年资的金字塔结构。设护士长2名、责任组长10名及专科组长25名。手术室67间,其中DSA杂交手术室3间,MRI杂交手术室1间,CT手术室1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室2间,MAKO机器人手术室1间,OB导航手术室1间,脑科手术室7间,心脏手术室4间等。
我院护理部非常重视手术室护理队伍的建设,先后选派21人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选派20余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地学习手术室专科建设,大力推动了手术室专科发展,建设了浙江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基地、浙江省疼痛专科护士基地、中华护理学会麻醉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承办国家级继教班《手术-麻醉-介入一体化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国家级继教班《麻醉专科护士在职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国家级继教班《围术期疼痛管理》培训班。
2011年,手术室护理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和“浙江省五一巾帼奖”称号。2015年,在浙江省手术室护理技能操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佳绩。2021年浙江省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创新案例演讲展示中荣获一等奖,全国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创新案例演讲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复苏室成立于1998年,2009年设立为独立的麻醉护理单元。首创的“三位一体”麻醉护理管理模式:术后患者复苏与转运、麻醉科内务管理、急性疼痛管理,在提升麻醉科运行效率,建立完善、安全、高效的临床医疗质量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临床实践,麻醉护理团队已成长为是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术、敏捷的应变能力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科护士队伍,在麻醉专科护士的在职培训体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省内外各家医院输送了很多麻醉护理人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无痛诊疗中心于2013年1月,在打造安全、高效、高品质的公共平台理念的引领下建立,为全国首家由麻醉手术部领导下的集约式内镜中心,总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囊括手术室外所有的腔镜和所有的有创诊疗,包含解放路、滨江和城东和校医院4个院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无痛内镜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浙江省高聚能超声刀培训基地、浙江省内镜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早期胃癌筛查临床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和结肠镜规范化培训项目高级培训中心。
自2013年以来,中心吸引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5,000余名内镜同仁来院参观交流,接收省内外内镜护理进修护士200余人,基地学员23人。近年来,内镜中心积极倡导舒适化医疗,大力开展无痛诊疗,2020年内镜中心更名为无痛诊疗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中心是国家首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导管消融和植入器械)培训基地”,也是浙江省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拥有磁导航、VR、Impella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行身份识别、术前确认、介入手术、术后观察、患者转运全流程管理。
依托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四的雄厚学科基础和软硬件实力,本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FFR)、冠状动脉旋磨术、各种复杂的冠脉介入技术和起搏器植入技术等,并在国际领先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MitraClip)、经皮室壁瘤Parachute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磁导航射频消融术和心脏生理性起搏等新技术。现中心可年均完成冠脉介入治疗超过8000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3000例,起搏器械植入约1000例,各类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耳封堵术等)介入治疗近1000例,跻身国际一流心血管介入中心行列。
秉承医院“服务大众”理念,实现高质量的医疗辐射,树榜样,立典型,重引导,从心出发,打造世界一流的心血管介入专科,树立特色鲜明的品牌学科,成为患者希望和重生的灯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日间手术病房隶属麻醉手术部,三院区开放床位140张,经过1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分散管理”过渡到“集中管理”,再发展到“集中、分散混合管理”多种模式并存。建立了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的多部门跨团队协作机制;制定了完善顺畅的日间手术的流程和管理制度;构建了一套以“三准入、三评估、一随访”为核心的日间手术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年日间手术量保持快速增长,并将越来越多的三、四类手术纳入日间手术管理。2016年成立了省级日间手术技术指导中心,在省卫健委领导下大力推动了区域日间手术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