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3年2月-2023年3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内容涵盖:心脏手术患者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和婴儿腹腔镜检查的超声引导下肺复张操作等RCT研究;含有罗哌卡因的水凝胶实现持久的术后镇痛和预防肿瘤复发双重效用研究;基于身高确定儿科气管插管深度的新公式:一项前瞻性研究;单核RNA测序研究揭示小鼠的海马图谱研究;氢气通过Trx1/ASK1/MMP9信号通路减轻术后疼痛的机制研究等方面内容(#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题目】
中高输血风险心脏手术患者的大容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
严敏 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Yue Ming, Feng-jiang Zhang, Yuan-yuan Yao 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与中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M-ANH)相比,大容量急性等容血液稀释(L-ANH)是否能减少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高输血风险患者的围手术期同种异体输血。
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设置:大学医院。
患者: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CPB心脏手术且输血风险评分("TRUST")≥2分的患者。
干预:患者按照1:1比率随机分为M-ANH组(5-8 ml/kg)和L-ANH组(12-15 ml/kg)。
评估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是围术期红细胞(RBC)的输注单位。复合结局指标包括,新发房颤、肺部感染、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SA-AKI)≥2级、手术切口感染、术后出血过多、胸骨切开术。
主要结果:共筛查159例患者,最终纳入110例(55例L-ANH和55例M-ANH)进行分析。抽取的血容量L-ANH明显高于M-ANH(886 ± 152 vs 395 ± 86 mL, P < 0.001)。M-ANH组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的中位数为0单位([第25, 75]百分位数: 0-4.4),L-ANH组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的中位数为0单位([第25, 75]百分位数: 0-2.0)(P=0.012),L-ANH与较低的输血发生率相关(23.6% vs 41.8%, P=0.042, 率差为0.182, 95%置信区间[CI]为0.007-0.343)。与M-ANH组相比,L-ANH组术后出血过多的发生率显著降低(3.6% vs 18.2%, P = 0.029, 率差为0.146, 95%置信区间[CI]为0.027-0.270),其他次要结局指标无显著差异。ANH体积与围手术期RBC输注单位呈负相关(等级相关系数为-0.483, 95%置信区间[CI]为[-0.708, -0.168], P=0.003),心脏手术中的L-ANH与围手术期RBC输注风险显著降低相关(比值比0.43, 95%置信区间[CI]为0.19-0.98; P=0.044)。
结论:与M-ANH相比,心脏手术期间的L-ANH似乎与围手术期RBC输注减少有关,RBC输注量与ANH体积成反比。此外,心脏手术期间的L-ANH与降低术后出血过多发生率有关。
背景:气腹是婴儿围手术期肺不张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的肺复张操作是否对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检查期间的年轻婴儿(<3个月)更有效。
方法:全身麻醉下进行腹腔镜手术(>2 h)的年轻婴儿(<3个月)被随机分为常规肺复张(对照组)或超声引导下的肺复张(超声组)每小时1次。机械通气时潮气量为8 mL·kg-1,呼气末正压为6 cm H2O,吸入氧浓度为40%。对每个婴儿进行四次肺部超声(LUS)检查(T1在插管后5分钟气腹开始前进行,T2在气腹设置后进行,T3在手术后1分钟进行,T4在麻醉后离开护理单元[PACU]前进行)。主要结局是T3和T4时严重肺不张的发生率(定义为任何区域。
结果:62名婴儿参与实验,60名婴儿纳入分析。在招募前,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或超声组的婴儿在T1(83.3% vs 80.0%; P = 0.500)和T2(83.3% vs 76.7%; P = 0.519)发生肺不张几率相似。与对照组在T3和T4肺不张发生率(66.7%和 70%)相比,超声组肺不张发生率较低(26.7%和33.3%)(P= 0.002; P= 0.004;)。
结论:超声引导下肺复张降低了<3个月的婴儿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检查围手术期肺不张的发生率。
研究目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儿童患者强相关的生长参数设计气管插管公式。次要目的是比较新公式与高级儿童生命支持课程中基于年龄的公式(APLS公式)和基于中指长度公式(MFL公式)的准确性。
设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背景:手术。
患者:111名4-12岁的受试者,接受气管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
干预和方法:术前测量生长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中指长度、鼻耳段长度和胸骨长度。采用Disposcope测量和计算气管长度和最佳气管插管深度(D)。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预测插管深度的新公式。采用自控配对设计,比较新公式、APLS公式和基于MFL公式之间的插管深度的准确性。
主要结果:身高(R = 0.897,P < 0.001)与儿童患者气管长度和气管插管深度密切相关。建立了基于身高的新公式,包括新公式1:D(cm)= 4+0.1×身高(cm)和新公式2:D(cm)= 3+0.1×身高(cm)。通过Bland-Altman分析,新公式1,新公式2,APLS公式和基于MFL的公式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354 cm(95%LOA,-1.289至1.998 cm),1.354 cm(95%LOA,-0.289至2.998 cm),1.154 cm(95%LOA,-1.002至3.311 cm),-0.619 cm(95%LOA,-2.960至1.723 cm)。新公式1的最佳插管率(84.69%)高于新公式2(55.86%)、APLS公式(61.26%)和MFL公式(69.37%)。
结论:新公式1对插管深度的预测精度高于其他公式。基于身高的新公式:D(cm)= 4+0.1×身高(cm)优于APLS公式和基于MFL的公式,且适当的气管插管位置的发生率较高。
【题目】
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儿童桡动脉置管与传统超声引导的比较: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
李志文 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Lin Hou 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幼儿桡动脉置管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我们发明了一种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系统,该系统将目标动脉的路径投射到皮肤表面,并假设该系统相对于传统超声引导将提高年轻儿童患者桡动脉置管的首次尝试成功率。
方法:这项单中心、前瞻性、平行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在全身麻醉期间需要桡动脉置管的儿童患者(n = 80,年龄小于2岁)。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传统的超声引导组或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组。麻醉诱导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操作者进行超声引导的桡动脉插管。主要结局是首次尝试成功率。次要结局包括第一次尝试成功的操作时间、第一次尝试的中期率、第一次针尖位置和平均调整次数。
结果:共有80名儿童被纳入分析。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组的首次尝试成功率(36/40 [90%])显著高于传统超声引导组(28/40 [70%];绝对差异20%(95%CI:2.3%至36.6%),P= 0.025)。与传统超声引导组相比,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组在第一次操作成功的中位时间更短(31 s [27, 36 s] vs. 46 s [39, 52 s]);P < 0.001)。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组血肿发生率(1/40,3%)显著低于传统超声引导组(11/40,28%;P = 0.002)。对于皮肤穿刺后初始针尖位置,中位评分(4 [3,4] vs 2 [2,3];P < 0.001),位置= 3、4或5(38 [95%] vs 13 [33%];P < 0.001),位置= 4或5(26 [65%] vs 5 [13%];P< 0.001)均支持单人激光辅助超声引导。
结论:与传统超声引导相比,单人操作激光辅助超声引导系统是超声动态针尖穿刺技术的一种有效补充。通过将动脉路径投射到皮肤上来,提高两岁以下儿童桡动脉置管的首次尝试成功率,并提供更好的操作条件(稳定的超声探头)。
【题目】
七氟烷诱导的小鼠发育过程中海马细胞类型和性别特异性效应的单核图谱
【通讯作者】
嵇富海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宋绍勇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新生啮齿动物多次暴露于七氟烷可诱发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七氟烷暴露后缺乏细胞类型特异性信息限制了对这些效应的机制理解。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测试了七氟烷暴露改变海马细胞簇的图谱,并在两性小鼠中具有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类型特异性效应的假设。
方法:新生小鼠在出生后第6、8和10天暴露于3%七氟烷2 h,并在出生后第37天分析暴露效应。在海马体中进行单核RNA测序,然后进行原位杂交以验证RNA测序的结果。进行莫里斯水迷宫实验测试神经认知功能。
结果:我们发现对照组小鼠海马细胞类型的性别特异性分布,以及七氟烷暴露对不同海马细胞群的细胞类型和性别特异性影响。七氟烷暴露后,雄性小鼠在CA1神经元的比例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对照与七氟烷,雄性:79.9% vs 32.3%;雌性:27.3% vs 24.3%),齿状回(雄性:4.2% vs 23.4%;雌性:36.2% vs 35.8%)和少突胶质细胞(雄性:0.6% vs 6.9%;雌性:5.9% vs 7.8%)。在雄性而不是雌性小鼠中,七氟烷改变了CA1,CA3和旋回三突触回路中显着富集的配体-受体对的数量(对照与七氟烷,CA1-CA3:雄性18 vs 42,雌性15 vs 21;CA1齿状回:雄性21 vs 35,雌性12 vs 20;CA3齿状回:雄性为25 vs 45,雌性为17 vs 20),干扰齿状回颗粒细胞神经发生,阻碍小胶质细胞分化,降低CA1锥体细胞多样性。随着Mbp和Mag表达增加,女性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发生特异性改变。原位杂交验证了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增加。
结论:这项单核RNA测序研究揭示了小鼠的海马图谱,为七氟烷在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类型和性别特异性效应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资源。
【题目】
腹侧齿状回钠漏通道(NALCN)缺失导致与雄性小鼠炎症致抑郁相关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受损
【通讯作者】
朱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周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与危重症医学实验室
【第一作者】
Wang Jinping, Yang Yaoxin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摘要】
背景:齿状回(DG)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相关。许多研究揭示了参与抑郁症发展的DG的细胞类型、神经回路和形态学变化。然而,调控抑郁症中DG内在活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抑郁模型,我们研究了钠漏通道(NALCN)在炎症诱导的雄性小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ALCN的表达。使用立体定向仪对DG进行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或慢病毒,然后进行行为学测试。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兴奋性和NALCN电导。
结果:NALCN的表达和功能在LPS处理的小鼠的背侧和腹侧DG中均降低。然而,仅在腹侧极敲减NALCN导致了抑郁样行为,并且NALCN的这种作用仅见于腹侧谷氨酸能神经元。腹侧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因NALCN的敲减和/或因使用LPS处理而受损。此外,NALCN在腹侧谷氨酸能神经元中的过度表达降低了小鼠对炎症诱导抑郁的易感性;向颅内注射P物质(非选择性NALCN激动剂)到腹侧DG迅速改善了炎症诱导的抑郁样行为,该改善作用依赖于NALCN。
结论:NALCN参与驱动腹侧DG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神经元活动,并特异地调节抑郁样行为以及对抑郁的易感性。因此,腹侧DG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NALCN可能是速效抗抑郁药物的分子靶点。
【题目】
老年患者因髋部骨折手术接受全身麻醉或区域麻醉的痴呆风险: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通讯作者】
Wu Szu-Yuan 台湾省台北市辅仁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研究所;张加强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Sun Mingyang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临床前研究表明,麻醉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痴呆与不同类型的全身麻醉或区域麻醉之间的临床关系仍不清楚。我们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比较台湾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中接受各种麻醉类型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痴呆发病率。
方法:将2002—2019年接受择期髋部骨折手术且年龄≥65岁的患者分为吸入麻醉(GA)、全凭静脉麻醉(TIVA-GA)和区域麻醉(RA)3组,匹配比例为1:1。然后确定各组痴呆的发病率。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分得89338名患者(N=268014)。吸入性GA、TIVA-GA和RA组的痴呆发病率分别为4821、3400和2692/10万人/年。吸入性GA与TIVA-GA的痴呆发病率比(95%置信区间[CI])为1.19(1.14-1.25),吸入性GA与RA的发病率比为1.51(1.15-1.66),TIVA-GA与RA的发病率比为1.28(1.09-1.51)。
结论:全身麻醉下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的痴呆发生率高于区域麻醉下手术的老年患者,而接受吸入麻醉的痴呆发生率高于全凭静脉麻醉(TIVA)。
8.Zhao Ming-xu#, Zhu Sha-sha#, Zhang Ding#, Zhou Chang, Yang Zhi-lai, Wang Chunhui, Liu Xue-sheng*, Zhang Ji-qian*. Long-lasting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ith local anesthetic-loaded hydrogels prevent tumor recurrence via enhancing CD8+T cell infiltration. J Nanobiotechnology. 2023 Feb 10;21(1):50. PMID: 36765361
【题目】
应用局麻药水凝胶进行持久的术后镇痛通过促进CD8+T细胞浸润而防止肿瘤复发
【通讯作者】
Zhu Sha-sha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王纯辉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Zhao Ming-xu, Zhang Ding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Zhu Sha-sha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摘要】
术后疼痛(POP)可以促进肿瘤复发,降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POP管理在临床上始终与肿瘤治疗分离,传统上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术后镇痛对患者而言仍然不尽人意,且不利于肿瘤治疗。在本研究中,罗哌卡因,一种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被溶入Pluronic F127水凝胶中。使用含罗哌卡因的水凝胶进行术后镇痛降低了高剂量罗哌卡因诱发的惊厥发生率,并延长疼痛缓解时间超过16小时。更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含有罗哌卡因的水凝胶可通过损害自噬来上调肿瘤细胞中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HC-I)。因此,进一步合成了罗哌卡因和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共掺杂的水凝胶(PFRM)。使用PFRM术后镇痛后,咪喹莫特通过促进DCs成熟形成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同时罗哌卡因通过上调MHC-I促进了CD8+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因此,应用PFRM术后镇痛可最大程度地增加CD8+T细胞浸润到残留的肿瘤组织中并防止肿瘤复发。总而言之,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麻药的方法,同时实现持久的术后镇痛和预防肿瘤复发双重效用。
【题目】
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用于ERCP手术镇静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
余剑波 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
【第一作者】
Shu-An Dong, Yan Guo, Sha-Sha Liu 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
【摘要】
研究目的:在许多国家,联合应用丙泊酚和阿片类药物是ERCP手术期间的首选镇静方案。然而,丙泊酚镇静最严重的风险是缺氧和低血压。与咪达唑仑相比,瑞马唑仑的催眠效果起效和消失都更快,且心肺功能稳定,为了推广手术镇静,必须使用瑞米唑仑取代最常用于手术镇静的丙泊酚。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用于ERCP手术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一项随机、对照、单中心试验。
地点:中国天津南开医院内镜中心。
患者:518例在深度镇静下接受择期ERCP的患者。
干预:计划进行ERCP的患者被随机分配使用瑞米唑仑-阿芬太尼或丙泊酚-阿芬太尼的组合进行镇静。
测量:主要结局是缺氧的患病率,SpO2持续10秒以上小于90%定义为缺氧。次要结局是需要气道管理、手术与镇静相关结局和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和心血管不良事件)。
主要结果:共有518名患者纳入并随机分组。其中,250人被分配到瑞马唑仑组,255人被分配到丙泊酚组。在ERCP期间,瑞马唑仑组9.6%的患者出现缺氧,而丙泊酚组有15.7%的患者出现缺氧(P =0.04)。丙泊酚组因缺氧所致气道操作的需求显著增高(P =0.04)。此外,使用瑞马唑仑镇静的患者的出现低血压的百分比低于使用丙泊酚镇静的患者(P< 0.001)。接受瑞马唑仑镇静的患者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评分,并建议在下一次ERCP中使用相同的镇静。由于患者疾病的复杂性,瑞马唑仑组的手术时间比丙泊酚组长,导致镇静时间更长。
结论:在择期ERCP手术中,给予瑞马唑仑的患者在深度镇静下表现出较少的呼吸抑制事件,当与阿芬太尼联合使用时,血液动力学优于丙泊酚。
关键词:ERCP;丙泊酚;瑞马唑仑;安全性。
【题目】
miR-26a-5p通过Wnt5a / CaMKII / NFAT信号通路缓解CFA诱导的小鼠慢性炎症性痛觉过敏
【通讯作者】
陶 涛 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麻醉科;
秦再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
唐 靖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陆弈天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
刘茂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
郭香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炎症通常会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许多miRNAs已被证明在炎症性疼痛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然而,miR-26a-5p是否能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清楚。
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经鞘内或皮下注射miR-26a-5p激动剂,用于研究其抗伤害感受作用和不同给药方法的比较。通过对miRNA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研究miR-26a-5p的下游机制。采用HE染色、RT-qPCR、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
结果:CFA诱导炎症性疼痛所致小鼠左后爪机械超敏反应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均被单次鞘内和皮下注射miR-26a-5p所逆转。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两种方式给予miR-26a-5p均可减轻外周和脊髓的炎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确定Wnt5a是miR-26a-5p的直接下游靶基因,Wnt5a主要在炎症性疼痛小鼠脊髓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表达。鞘内注射miR-26a-5p可显著降低Wnt5a的表达水平,抑制非典型Wnt信号Camk2/NFAT的下游分子,减少脊髓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此外,miR-26a-5p还可以通过非典型Wnt信号通路在体外抑制脂多糖(LPS)刺激BV2细胞引起的炎症。
结论:miR-26a-5p对于CFA诱导的炎症性疼痛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鞘内和皮下注射均可缓解炎症性疼痛。 miR-26a-5p调节非典型Wnt信号,部分通过抗神经炎症参与镇痛,这表明在CFA诱导的体内炎症性疼痛模型中,非典型Wnt信号通路具有镇痛作用。
【题目】
外侧缰核GABA能神经元的食欲素能神经支配介导了七氟醚的麻醉效能
【通讯作者】
董海龙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科和围手术期医学科;
钟海星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科和围手术期医学科;
Qianzi Ya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Fang Zhou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科和围手术期医学科;
Dan Wang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科和围手术期医学科
【摘要】
目的:与麻醉诱导的意识丧失相关的回路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据报道,外侧下丘脑(LHA)的食欲素能神经元通过其神经投射到促进唤醒的大脑区域促使患者从麻醉中苏醒。然而,外侧缰核(LHb)作为食欲素下游靶标之一,以其促进麻醉作用而闻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从LHA到LHb的食欲素能神经投射是否以及如何对全身麻醉诱导的意识丧失产生调节作用。
方法:我们应用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或药理学方法来调节食欲素能LHA-LHb通路。使用纤维光度记录法来评估神经元的活动。利用翻正反射的消失或恢复来评估全身麻醉的诱导或苏醒时间。爆发抑制比率和脑电图谱用于测量麻醉深度。
结果:我们发现,在七氟醚麻醉期间,食欲素能LHA-LHb通路的激活促进苏醒并降低了麻醉深度。令人惊讶的是,食欲素能LHA-LHb通路的促进唤醒作用是由表达谷氨酸脱羧酶(GAD2)的神经元的激发介导的,而不是LHb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
结论:食欲素能LHA-LHb通路促进七氟醚麻醉的苏醒,这种效应是由表达GAD2的GABA神经元中的OxR2介导的。
【题目】
μ-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MOR/AKT/Slug途径促进膀胱癌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一项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在内的综合研究
【通讯作者】
田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Wang Xiao-qian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摘要】
背景:μ-阿片受体激动剂(MORA)对膀胱癌(BC)患者的术中镇痛和慢性疼痛治疗是必不可少的。MORA是否会影响BC的进展和转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侧重于MORA对BC循环肿瘤细胞(CTC)形成的影响,旨在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在保证MORA在BC患者中的止痛效果的同时,不牺牲患者的长期预后。
方法:使用不同的临床前模型来确定MORA对BC进展的影响。利用新型免疫捕获微流体芯片分析MORA是否影响小鼠模型和临床BC患者的CTC数量,然后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总转录组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这些模型和BC细胞系中的潜在机制。
结果:血行转移和原位BC的小鼠模型表明,MORA治疗后肿瘤转移显著增加。MORA治疗后,在小鼠模型和临床试验患者中检测到间充质和/或上皮CTC数量显著增加。从机制上讲,MORA通过激活MOR/PI3K/AKT/Slug信号通路促进CTC的形成,从而促进BC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因为敲除MOR和Slug或者阻断、PI3K的敲除或阻断抑制了EMT过程和CTC的生成。
结论:MORAs通过促进CTC形成促进BC转移。EMT-CTC轴可作为MORA治疗期间的预防措施,以抑制BC患者的相关肿瘤转移或复发。
【题目】
氢气通过Trx1/ASK1/MMP9信号通路减轻术后疼痛
【通讯作者】
胡亮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
【第一作者】
Li Juan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明基医学中心麻醉科
【摘要】
背景:术后疼痛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其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氢气(H2)可减少神经炎症,因此我们假设H2可能减轻术后疼痛,并尝试研究其潜在机制。
方法:使用足底切口手术建立小鼠术后疼痛模型。使用von Frey试验测量机械性异常疼痛。使用明胶酶谱、蛋白质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信号。对实验动物或BV-2细胞进行ASK1和Trx1抑制剂处理,以研究H2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结果:足底切口手术增加了小鼠脊髓中MMP-9活性和ASK1磷酸化。MMP-9敲除和ASK1抑制剂NQDI-1可减轻术后疼痛。H2增加了Trx1在脊髓和BV-2细胞中的表达。H2处理模拟NQDI1降低ASK1、p38和JNK的磷酸化。它还降低了MMP-9活性,下调了小鼠脊髓中的pro-IL-1β成熟和IBA-1表达,并改善了术后疼痛。Trx1抑制剂PX12消除了H2的保护作用。在离体环境的BV-2细胞中,H2还模仿NQDI1抑制ASK1、p38和JNK的磷酸化,并降低LPS诱导的MMP-9活性和IBA-1表达。Trx1抑制剂PX12消除了H2对BV-2细胞的保护作用。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证实,H2可以通过Trx1/ASK1/MMP9信号通路作为治疗剂缓解术后疼痛。MMP-9和ASK1可能是减轻术后疼痛的靶分子。
【题目】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发育促进新生大鼠挥吸入麻醉下脑电图慢-δ振荡的增强
【通讯作者】
周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麻醉与危重症医学实验室
【第一作者】
张明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全身麻醉剂(如异丙酚和挥发性麻醉剂)增强了皮层脑电图(EEG)的慢-δ振荡,部分原因是由于(γ-氨基丁酸[GABA])γ-氨基丙酸能(GABA能)神经元传输的增强。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存在GABA能神经元兴奋-抑制的转变。目前尚未确定全身麻醉药是否能增强未成熟大脑中慢-δ振荡。
方法:穿孔膜片钳记录用于确认新生大鼠急性脑切片中GABA能电流在GABA能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转化潜力。测量P4-P21大鼠脑皮质电图的功率密度和异氟醚和/或七氟醚的最小肺泡浓度(MAC),然后在其体内测定了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1)和K+-Cl-协同转运蛋白的抑制剂布美他尼对挥发性麻醉剂的效能和EEG的功率密度的影响。
结果:皮质锥体神经元中GABA能电流的逆转电位从P4逐渐超极化到P21。布美他尼增强了P5时挥发性麻醉药的催眠作用(对于MACLORR,异氟烷:0.63%±0.07%vs 0.81%±0.05%,95%置信区间[CI],-0.257至-0.103,P< 0.001;七氟烷:1.46%±0.12%vs 1.66%±0.09%,95%CI,-0.319至-0.081,P<0.001);而KCC2的敲除减弱了它们在大鼠P21处的催眠作用(对于MACLORR,异氟醚:0.58%±0.05%至0.77%±0.20%,95%CI,0.013-0.357,P=0.003;七氟烷:1.17%±0.04%至1.33%±0.04,95%CI:0.078-0.244,P<0.001)。对于皮层EEG,慢-δ振荡是新生大鼠EEG频谱的主要成分。异氟醚和/或七氟烷抑制了慢-δ振荡的功率密度,而不是增强,直到GABA能神经元成熟。通过在P5处预注射布美他尼来模拟挥发性麻醉药作用下慢-δ振荡的增强(异氟醚:慢-δ变化比率从-0.31 ±0.22到1.57 ±1.15,95%CI,0.67-3.08,P=0.007;七氟烷:慢-δ改变比率从-0.46 ±0.25到0.95 ±0.97,95%CI:0.38-2.45,P=0.014);并且在P21处被KCC2 siRNA抑制(异氟醚:慢δ变化比率从16.13±5.69变为3.98±2.35,95%CI,-18.50变为-5.80,P =0.002;七氟烷:慢-δ改变比率从0.13±2.82变为3.23±2.49,95%CI为3.02-10.79,P=0.003)。
结论:在新生儿发育过程中,挥发性麻醉剂增强皮层EEG慢-δ振荡可能需要成熟的GABA能神经元抑制传导。
【题目】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TPPU通过AHR和 TSPO信号通路改善慢性疼痛和抑郁合并症
【通讯作者】
Bruce D. Hammock 加州大学昆虫学和线虫学系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
Kenji Hashimoto 千叶大学法医心理健康中心临床神经科学教研室;
Chun Yang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第一作者】
Ai-lin Luo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麻醉科;
Zi-feng Wu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Shan Li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慢性疼痛患者通常合并抑郁症状。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抑制剂可降低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但是抑制sEH信号对疼痛和抑郁合并症的作用尚不清楚。
方法:依据蔗糖偏好测试(SPT)将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小鼠分为疼痛是否合并缺乏快感表型的俩组。随后检测相应组织中的sEH蛋白表达量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此外,使用sEH抑制剂TPPU明确sEH在慢性疼痛和抑郁症合并症的作用。使用芳烃受体(AHR)和移位蛋白(TSPO)激动剂和拮抗剂探索sEH信号传导的病理机制。
结果:快感缺乏的小鼠前额叶内侧皮层(mPFC)、海马、脊髓、肝脏、肾脏和肠道等组织中sEH水平显着增加。血清CYP1A1和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加。TPPU可改善机械戒断阈值(MWT)和SPT评分,降低血清CYP1A1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AHR拮抗剂可缓解快感缺乏小鼠的快感缺乏行为,但痛觉行为没有缓解;AHR激动剂逆转TPPU的抗抑郁样作用。同时TSPO激动剂可发挥与TPPU相似的治疗效果,TSPO拮抗剂的预处理可逆转TPPU的抗抑郁和镇痛作用。
结论:sEH是产生慢性疼痛和抑郁合并症的病理机制基础,疼痛模型中TPPU通过AHR和TSPO信号通路改善快感缺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