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是呼吸运动的核心肌肉,其穹顶状结构分隔胸腔与腹腔,在吸气与呼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吸气时,膈肌收缩并向下移动,降低胸内压;呼气时,膈肌放松并回弹至原始位置,促使肺部被动回缩。此外,膈肌参与调节腹内压并维持腹腔器官稳定。作为唯一可同时受自主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肌肉,膈肌在无意识状态下可调节呼吸节律并支持消化与循环功能,而在有意识激活时则可辅助发音、维持直立姿势平衡及中断呼吸周期等复杂功能。
在麻醉场景中,膈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围手术期阶段,麻醉药物及手术操作均可显著改变其功能状态。全身麻醉期间,药物作用及机械通气需求会导致胸壁形态与运动模式的改变。此外,手术类型及术中体位对膈肌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腹部手术中开腹操作可能压迫膈肌,限制其在呼吸周期中的收缩与扩张能力;而术中体位(如侧卧位、Trendelenburg位或反Trendelenburg位)则可能通过改变腹内压进一步影响膈肌力学特性。
鉴于上述因素可能显著影响膈肌功能,相关手术操作需在术中采取监测与通气支持措施,并制定术后康复策略,以促进患者膈肌功能的全面恢复。膈肌超声作为一种简便、无创且可重复的评估手段,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全程监测膈肌功能,从而降低机械通气脱机失败率、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长及医疗成本。然而,膈肌功能障碍(DD)在麻醉领域的关注度相对较少。本综述旨在探讨膈肌超声在围手术期麻醉与手术场景中的应用价值,系统分析麻醉药物、手术操作及体位对膈肌功能的影响,并重点阐述超声技术在量化膈肌形态与功能变化中的具体应用。此外,文章还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超声成像技术在机械通气期间实时监测膈肌功能的临床实践意义。
为全面评估围手术期超声膈肌评估及膈肌功能障碍(DD)的相关研究,我们进行了系统文献回顾。检索范围涵盖PubMed、Embase、Scopus、SpringerLink、Ovid Emcare及Google Scholar六大数据库,关键词包括“膈肌超声”、“麻醉”、“膈肌”、“膈肌功能障碍”、“单侧膈肌麻痹”、“半膈肌瘫痪”及“超声”。两位作者独立筛选相关文献全文,所有纳入研究的标题与摘要均经过严格审查。排除标准包括儿科患者相关研究、政策声明及指南。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基于方法学、样本量、研究设计及与主题的相关性。为确保筛选一致性,两位作者的互评一致性通过Cohen's Kappa系数(0.88)进行量化评估;遇意见分歧时,由第三位作者介入以达成最终共识。
640?wx_fmt=png&from=appmsg (147.64 KB, 下载次数: 48) 2025-4-10 13:04 上传 图 1 检索策略流程图
640?wx_fmt=png&from=appmsg (291.91 KB, 下载次数: 42) 2025-4-10 13:04 上传 超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尤其在麻醉管理领域,已成为大多数麻醉医师的常用工具。在麻醉场景下,膈肌超声检查具有多方面的实际价值,贯穿于麻醉全过程。其具体应用包括:诊断术后残留神经肌肉阻滞,筛查术后肺部并发症高风险患者,以及早期识别因手术或麻醉因素导致的膈肌麻痹。此外,膈肌超声为麻醉科医师和重症医学专家提供了关键信息,助力气管插管及脱离机械通气的决策(见图3)。 多项研究显示,麻醉期间膈肌呈现头侧移位,这可能是由于呼吸肌张力丧失导致腹腔内容物推挤膈肌所致。Warner等人的研究发现,膈肌移位存在区域差异,后部膈肌向上移动,而前部膈肌则向下移动。Krayer等近期研究进一步表明,与未麻痹的膈肌相比,麻醉期间麻痹的膈肌头侧移位更为显著。此外,与自主呼吸相比,机械通气可减少依赖侧膈肌的吸气期位移。 麻醉的实施和手术操作可导致膈肌逐渐向上移位。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患者采取仰卧位、麻醉诱导、肌肉松弛、调整手术体位以及使用牵开器和填塞物。膈肌的持续上移会减少功能残气量。 手术期间,患者常需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机可通过设置控制性通气模式及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优化氧合与二氧化碳排出。近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呼吸机诱导膈肌功能障碍(VIDD),其特征为膈肌力量生成能力下降,导致吸气努力抑制、膈肌活动减少及肌肉负荷降低。尽管短时间机械通气即可引发类似肺损伤的膈肌生化损伤,但麻醉相关VIDD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尚无确切数据表明全身麻醉相关VIDD的发生率。现有文献多集中于手术相关膈肌功能障碍,尤其是胸血管手术场景。例如,成人心血管手术后膈肌功能障碍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及再插管率增加显著相关,且多发生在手术侧,术后持续存在。在胸腔镜手术中,与非插管组相比,插管组术后膈肌电活动(DE)及膈肌厚度分数(DFT)显著降低。 此外,常规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PEEP对膈肌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动物实验显示,48小时机械通气联合PEEP可诱导兔子膈肌胶原沉积与纤维化。PEEP可能通过机械性压迫膈肌血管减少血流灌注,尤其在高PEEP水平时。同时,PEEP缩短膈肌长度并降低其收缩功能,改变膈肌几何形态。这一发现已在重症患者中得到验证:不同PEEP水平可显著影响膈肌厚度及增厚分数。 基于上述机制,建议通过优化通气参数与镇静水平,促进早期膈肌活动,同时避免过度呼吸负荷,以实现膈肌保护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获取清晰的膈肌超声图像可能面临诸多挑战。肥胖患者因组织深度增加及声学特性改变,可能使膈肌成像变得困难。皮下气肿(皮下空气积聚)可能产生声学伪影,进一步阻碍膈肌可视化。此外,患者处于俯卧位或侧卧位时,可能限制胸腔内的声窗,增加超声检查的复杂性。除患者相关因素外,操作者经验、技术熟练度及超声设备质量也会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经验不足的操作者可能在探头操作和图像解读方面遇到困难,而高质量设备则可提供更清晰的成像。 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优化患者体位以增强声窗并促进膈肌可视化至关重要。调整超声探头设置(如深度、增益和频率)可根据患者特征和检查目标优化图像。此外,尝试不同探头方向或结合其他成像技术可克服部分限制。技术进步(如提高图像分辨率、实时成像能力及便携式设备发展)正使膈肌评估更便捷高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集成有望简化诊断流程,提高膈肌超声解释的准确性。 膈肌超声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途径。例如,新型呼吸检测系统和嵌入式超声感应系统正在开发中,这些系统通过跟踪膈肌壁运动实现功能。将膈肌超声集成到临床诊断和远程医疗平台中,可能通过远程监测和早期干预膈肌功能障碍(DD),彻底改变患者护理模式。 本研究为叙事性综述,非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存在局限性。与系统综述相比,叙事综述在文献选择和解释时更易受偏见影响。此外,缺乏正式搜索策略和全面数据综合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然而,本研究全面综合了当前文献,为围手术期膈肌功能障碍及超声评估提供了宝贵见解。随着技术进步,膈肌超声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望进一步提升医疗中膈肌评估的准确性、可及性和临床价值。 在手术室内,膈肌功能的仔细管理和监测对于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充分的氧合和通气至关重要,并有助于术后恢复。麻醉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是暂时性的,膈肌会随着麻醉剂的代谢和排除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手术或体位的影响可能会更持久。麻醉医师能够平衡肌肉松弛和控制通气的需要与保持呼吸功能的需求,确保患者安全。超声监测可以发现并解决围手术期膈肌功能的潜在问题。 在手术室内,膈肌功能的仔细管理和监测对于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充分的氧合和通气至关重要,并有助于术后恢复。麻醉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是暂时性的,膈肌会随着麻醉剂的代谢和排除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手术或体位的影响可能会更持久。麻醉医师能够平衡肌肉松弛和控制通气的需要与保持呼吸功能的需求,确保患者安全。超声监测可以发现并解决围手术期膈肌功能的潜在问题。 译者:颜亦可 排版:林佳美 更多想法请联系我们 联系人:艾米尼 新青年麻醉论坛·文献翻译团队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