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缪长虹:麻醉与麻醉医师的地位和作用 [打印本页]

作者: wuyou    时间: 2013-6-21 18:33
标题: 缪长虹:麻醉与麻醉医师的地位和作用

缪长虹:麻醉与麻醉医师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麻醉医师William Morton(1846年10月16日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首次向世界公开表演乙醚麻醉)的墓碑上写道:“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痛苦;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每一位麻醉医师,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免除了多少患者 的疼痛,拯救了多少患者的生命,有多少次在患者生命体征岌岌可危、濒临崩溃时力挽狂澜,又有多少次当患者转危为安、舒适苏醒时早已悄然而去、翩然离开。麻醉医师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体现了其真正的价值并得到所有人 的认可,无疑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

麻醉的定义与历史

  谈到麻醉医师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很有必要先从麻醉的定义和历史说起。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an”及“aesthesis”,表示“知觉/感觉丧失”。从医学角度来阐述麻醉,便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和感觉,以达到无痛状态,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人类运用各种手段进行麻醉以达到治疗患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已有针刺治疗多部位或器官解除疼痛的记载。《三国志·华佗列传》曾记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为患者全身麻醉后行剖腹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

  现代麻醉学,公认以篇首提到的美国麻醉医师William Morton在1846年向全世界演示乙醚麻醉作为起点,之后麻醉学历经110年漫长而坎坷的乙醚麻醉时代。1942年,南美洲的箭毒被作为肌松药用于临床麻醉,解决了使患者肌肉松弛以利于手术这一困扰医学界近百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进入20世纪中叶,麻醉学在乙醚麻醉的基础上,出现了专职从事麻醉的医疗人员,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发展成一门专门研究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生命急救、疼痛机理与治疗的临床二级学科。其概念不仅包括临床麻醉、疼痛诊治、生命复苏,而且涉及了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与治疗。麻醉医师在工作中不仅需要监测手术麻醉时患者重要生理功能的
变化,调控维持其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并为其安全度过手术提供保障,同时一旦遇到手术麻醉发生意外时,更需要麻醉医师及时采取有效的紧急措施抢救患者生命。

麻醉科与外科

  在成功实施乙醚麻醉之前,外科手术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或用白酒灌醉等方式,曾经都是外科手术前的准备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因为手术疼痛、伤口感染、止血和输血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外科发展非常缓慢,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而自真正意义上的麻醉开展以来,外科才得以飞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麻醉学界提出了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心肺复苏并进一步发展为心肺脑复苏。1958年Peter J Safar(近代心肺脑复苏之父)开始建立加强监测治疗室(ICU),有效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进一步降低了危重手术的死亡率。与此同时,麻醉技术和材料学也为应对内科和外科手术面临的挑战而迅速发展起来。1953年,Lassen发表了关于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报告,在报告中宣称,仅通过简单的将当时用的“铁肺”负压通气借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的正压通气支持,便使呼吸衰竭死亡率从90%下降到了40%,而该死亡率的大幅下降也归功于Lassen的同事——麻醉医师Bjorn Ibsen教授。由此,这一里程碑式的麻醉学技术进展再次成为了外科学赖以进行巨大手术和危重症患者手术的基石。正如Peter J Safar所说:“没有良好的生命支持,外科就不可能取得进展。在麻醉科,你能够学习生命支持!”

  不但如此,随着麻醉学科在上世纪中叶的进展,外科手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限于麻醉方式和麻醉用药的单一以及术后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外科手术相对比较简单。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批新型麻醉药的问世,现代麻醉机和呼吸机也已由理论变为实际产业而发展成熟并投入广泛运用,这三十年来人体已无手术禁区,手术愈来愈复杂,如开胸、心内直视、心肺移植、肝移植、宫内手术、清醒开颅手术等。为适应这些手术的需要,麻醉学科也发展出相应的麻醉技术如单肺通气(支气管麻醉)、体外循环、控制性低血压(颅内血管瘤)及术中唤醒等。对于外科医师而言,良好的麻醉条件是无可争辩的最为重要的手术保障,也是确保外科医师得以顺利进行手术的先决条件。

麻醉医师的角色定位

  随着麻醉学科的高度发展,目前在国际上对于麻醉医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际上甚至有把麻醉医师角色定位为“手术掌控者和决定者”的呼声。这样的呼声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外科医师已经清醒认识到:“没有冷静而又富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旁保驾护航,高精尖的外科手术几乎寸步难行”。在美国,麻醉医师的地位和收入一直略高于其他医科行业之上。1993年起,美国总统老布什签署总统令规定每年的3月30日定为美国国家医师节,也是为了纪念1846年3月30日第一位施行乙醚麻醉的医师Long,可见美国对于现代麻醉学推动文明进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之意义的认可。

  按理说,有如此重要作用的麻醉医师,无论是医学界还是患者眼中应该是举足轻重的,这一点不应该由于国内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令人尴尬的是,在国内实际临床工作场合中,尤其是我国许多中小医院的实际工作中,麻醉医师大多数面临着不受重视、不被了解、不听建议的窘境。造成这种与国际上形成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崎岖曲折,以及各地区医疗规模与水平极不平衡。

令人沮丧的现实

  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主要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除学习国外先进麻醉技术和理念外,也有自己的特色,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我麻醉学界曾研究针刺麻醉,70年代初曾研究中药麻醉。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国外许多新的麻醉药和精密的麻醉设备逐步引进我国,促进麻醉学科发展的现代化,其工作性质和内涵,理论和技术体系,使其成为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二级学科。卫生部早在1989年12号文件中就已明确规定麻醉科是一个临床科室,但各地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极度不平衡造成麻醉专业人员的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距国际上对麻醉医师的客观要求和标准仍有距离。

  一、人力资源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仅三万余人,其中不仅包括麻醉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和麻醉住院医师,也包括麻醉护士等,与现有医疗规模不相符。在我国大多数医院,麻醉科从大外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科室也就二十年左右的历史,曾几何时,麻醉科只被当作一个辅助科室,在当时从事具体麻醉工作的很多是护士而并非医师,学历和专业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麻醉科在医院的地位。

  二、内外双重轻视。过度疲劳是麻醉业界一直存在的普遍问题,麻醉医师作为外科医师背后的医师,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工作待遇,均与国际上的情形有着较大差距。麻醉学科仍不为优秀医学毕业生所青睐。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不论患者还是部分医院领导和各科同仁,对麻醉医师的看法和观念仍停留在半世纪前的辅助科室和医技人员的水平,“麻醉师”的俗称充斥于各类场合,令拥有正式医师执照,并在手术中担任着繁重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责任的麻醉医师们往往“苦笑无语”,这固然需要麻醉医师自身整体素质的飞速提高来改变,但同时也需要观念上的更新宣传与大力普及。

  三、专业不为人知。广东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约有90%等待手术的患者对麻醉医师的术前访视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麻醉医师只是“打麻药”的“麻醉师”,以致于当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询问病史时,一些患者不积极配合,有些患者甚至私下嘀咕:“麻醉医师问这么多干吗,不就是打个麻药吗?”事实上,随着医学的发展,麻醉医师肩负着术中监测与治疗、术后24小时内或更长时间继续治疗患者的任务。外科医师在术中因需要全神贯注地对患者进行切除、修复或止血等手术操作,无暇顾及术中患者的病情变化,这一阶段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需要麻醉医师去纠正。这是麻醉医师的工作内容,也是外科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认识误区,制约了患者更好的了解手术团队的构建和麻醉医师的重要作用,在术前与麻醉医师的沟通中人为造成了自己的阻碍,影响了自己的术前沟通效果。

理性认识麻醉医师

  曾经看到中央电视台采访某位手术后的患者,患者拉着为其手术的某院院长胳膊深情地说:“感谢您,手术做得真好,我一点都不痛。”这种可笑可叹的现象并不鲜见,对于麻醉医师在手术团队中所担任职责的认识上也存在明显误区:麻醉医师的努力付出是静默的,是以患者意识丧失为工作前提的,也是患者或家属无从知晓的。这一工作特性决定了麻醉医师常常是手术室的幕后英雄:默默付出,悄悄离开,没有欢呼,波澜不惊。但麻醉医师所追求的“让患者稳定、安全、舒适”的理念正是患者最需要的,也是外科医
师所依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麻醉医师是确保手术安全进行的卫士,也是随时准备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守护神。作为麻醉医师,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也没有机会在手术顺利结束后第一时间接受家属的致谢和欢呼,但患者安然苏醒,感到舒适,这就是麻醉医师努力的价值。

  毋庸讳言,在中国社会,无论是接受治疗的患者,还是施行手术的外科医师,都普遍缺乏对麻醉学科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和尊重。之所以会如此,恐怕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一贯对“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缺乏尊重。我们在观念上、服务上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患者心理、生理的多方面需求不仅仅是医师,甚至包括患者自己都视而不见或者麻木不仁。当然,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这样的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并有所好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麻醉医师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继而真正与国际接轨,展现麻醉医师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小 结

  医学界有“外科医师治病,麻醉科医师保命”的俗语,这既是对麻醉医师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贴切而生动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广大麻醉医师工作和作用的肯定,但我个人认为这更是对麻醉医师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有人曾采访过郎景和院士,称其为大师,但他却说不敢,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十年磨一剑,百年难成仙!是的,要做好每一科的临床医师,真正能为所有病患者解除痛苦,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甘于寂寞的心态、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纵揽全局的能力是难以达到这一高度的。

  当然,我们希望,也相信,通过介绍麻醉医师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有更多人了解和正确认识这个职业。我们更希望,通过每一名麻醉医师的努力和奋斗,我们的医疗事业能够飞速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手术在麻醉的支持下而顺利展开,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而受益,解除自己的痛苦,延长自己的生命,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向前发展。如斯,则善莫大焉;如斯,则功德无量!


作者: 散步的风    时间: 2013-6-21 18:56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作者: 李明    时间: 2013-6-22 11:43
80后输在了改革转型的年代,而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时代!期望我们这代还没完全丧失斗志,志存高远!
作者: 门诊杂志麻醉zjy    时间: 2013-6-25 10:56
挺一下,这个是门诊杂志的原创哪。
作者: zhaoxiufeng    时间: 2013-6-25 20:08
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呀,悲哀。
作者: lixuehui007    时间: 2013-6-25 21:55
现实让“幕后英雄”这个称号显得那么无力!
作者: 天使微笑    时间: 2013-6-26 21:04
疲劳麻醉是围麻醉期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 无影灯背后    时间: 2013-6-26 21:33
建议:拍摄一部反映麻醉医师的电视剧!让大家和社会更加了解和理解麻醉师的本质!工作压力!风险!增加麻醉师的社会认知度!
作者: zzq1559    时间: 2013-6-27 21:48
应进行适当的宣传和自我宣传!
作者: 一瓶麻    时间: 2013-6-27 22:02
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作者: lgq3992    时间: 2013-6-28 10:48
大家都辛苦,,,,,,,,,,,,,,,,,,,
作者: xjp96    时间: 2013-6-30 10:55
忧国忧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呼吁的声音、影响太微小,主要还得我们沟通、开拓、进步。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我们的担当,才是出路。
作者: huyingtaoac2006    时间: 2013-6-30 17:20
中国是一个需要大量幕后的国家!
   太多的事物都由幕后!不管是好还是坏。都是很多了!
   大家要习惯啊!不习惯的改行或出国!
   呵呵!
作者: wangdaowei    时间: 2013-7-12 00:08
理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
作者: supperpoppy    时间: 2013-7-21 11:52
在中国这个发展过于迅速的阵痛年代,很多理想只能屈从与现实,但阵痛随后产生的是新生命,但愿我们的汗水能称为成熟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其实没有一个国家人民一上来就享受了高福利高待遇的,从落后到发达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们要追赶强国,就先要还清落后别人欠下的"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少点抱怨,多点努力,不要辜负这个发展和崛起的时代吧.
作者: 朱晓军    时间: 2013-8-19 20:40
很好的文章,顶一下!大家可以到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
作者: 无影灯背后    时间: 2013-10-20 18:57
中国的麻醉师是医疗从业者中的弱势群体!压力大!风险高!地位待遇远低于同行其他医务者! 卫生部撤了!没有人去哭泣和拍照留恋!而铁道部合并了就有人去流泪和拍照留恋!这一切为什么了?卫生部黄部长在回答”网络上十问部长“!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全体医务工作者都可以去看看!!在中国医患关系这样紧张这一切都是我们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吗?在中国出现严重的杀医务人员(中国特色)这也只有中国才出现吧!!卫生部为医务人员做了什么??在国外医务人员受人尊重而高尚的职业!在中国目前来说完全相反一样!!报道:医务人员拿回扣等事件!!这一系列的背后暴露医疗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暴露出体制不健全!反问医务人员为什么冒风险拿回扣!是因为:中国医生待遇低!风险大!加上人生安全目前得不到保障!!(可叹)!当然制度的完善!重点:需要相关部门多做工作!现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决定了!“科室经济效益决定科室发展命运!”而中国特色的麻醉行业:风险大!投入低!经济效益低!由于历史原因使中国特色的麻醉科建设落后与其他国家的麻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麻醉界的大佬们时刻提出与国际接轨!到头来就是(基层麻醉科)建设越来越与国际脱节(因为:麻醉科与相关科室如ICU、疼痛科相分离)!不知道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在制定科室发展规划是什么样水平!麻醉科建设与相关科室分离ICU及疼痛科相互独立!主要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好多科室都在竞争!这不利于科室发展和建设!这样中国基层医院麻醉科建设可能始终不可能与国际麻醉行业接轨!那么中国的麻醉行业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境地呢??基层医院麻醉科的收费(风险与收入不相匹配)低廉!麻醉科的医师只能呆在麻醉科手术室工作!在基层医院”经济效益决定科室命运和待遇“这是非常现实的事实!由于基层医院麻醉科收费低(如在日本麻醉收费高致使在日本门诊无痛胃肠镜基本没什么开展)造成基层医院麻醉科:不受重视!没有发展前途及基金!地位低!风险大!收入更低!(相比临床医师收入广泛来说麻醉医师收入太可怜了)!以至于好多医生不想从事麻醉工作!这是中国麻醉行业的悲哀!(麻醉医师麻醉久了!技术水平基本就在那里!特别在基层医院!)在国内麻醉师收入在医疗行业来说真的可怜!因为临床医师的灰色收入多(这也是中国医疗环境和改革的失败的产物)!麻醉科不受重视!麻醉科发展不平衡!麻醉科地位低!麻醉科医师收入低!麻醉师生存及生活艰辛!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光靠我们提高麻醉技术及技能!在一方面是可以提高一点麻醉师的地位然而始终不能提高麻醉医师的待遇因为麻醉科自从与相关ICU及疼痛科等独立后特别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院发展中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好多领导不重视是其麻醉科不受重视的根源所在!麻醉师需要生活!不说与国外麻醉师的收入相媲美至少要能让麻醉师生活没多大压力!如果麻醉科医师的收入能和风险付出相适应那么麻醉科后继会有更多年轻人才!麻醉医师地位才会逐步提高!麻醉科经济效益明显了麻醉科的发展才会更好因为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科室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室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以及科室发展的快慢、高低!微微建议:1、国家政策的支持丰富和发展麻醉科建设(如:麻醉与ICU及疼痛科互为一体这样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与国际麻醉相接轨)2、适当提高麻醉科的收费(风险与收费相匹配)3、在国家政策和医疗环境中的改革杜绝灰色收入使医务人员差距不要那么明显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