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柴彬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指导 :吕锐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spinae plane block,ESPB)最初是在胸椎段实施的[1],腰段竖脊肌平面阻滞(LumbarESPB)或L-ESPB是该阻滞技术在腰椎段的临床应用。
尽管命名上有相似性,ESPB和L-ESPB在阻滞细节和技术应用上还是有所不同[2]。
我们首次报道了L-ESPB技术在髋关节手术术后镇痛[3],L-ESPB作为髋关节和股骨近端手术的镇痛方法,经过一系列的病例实践,我们证实在L4椎体水平给予40ml局麻药(localanesthetic,LA),可以向腰丛和椎间孔扩散[4]。
L-ESPB不同于ESPB,因为局麻药扩散到横突前方,沿着腰大肌周围扩散,尤其是进入腰丛走行的腰大肌间隙和椎间孔区域,导致类似的腰丛阻滞效果[2,4]。
当局麻药注射到竖脊肌深面,腰椎横突后方时,不再需要局麻药通过扩散至横突前方,而是可以通过把局麻药注射到横突后方、横突前方和腰大肌之间来保证阻滞效果。我们命名此改良技术为Tulgar入路。
超声引导L-ESPB常常采用旁矢状轴扫查[2,4],在最近出版的Aksu和Gurkan的一封通信中,超声引导腰段竖脊肌平面阻滞,超声探头置于腹部侧方采用横断面扫查被称为“Aksu入路”[5]。而我们报道的Tulgar入路常采用旁矢状轴和横轴扫描成像,病例如下:
患者一,女性,87岁,ASA3级,由于左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全麻诱导后,右侧卧位,凸阵探头横向置于L4横突(transverseprocess,TP)上方,识别由竖脊肌(erectorspinae muscle,ESM)、腰大肌(psoasmuscle,PM)和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 muscle,QLM)组成的三叶草结构。
进针直到针尖抵至横突,局麻药总量为40ml(0.5%布比卡因2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10ml),15ml注射于竖脊肌和横突之间,然后回撤针体针尖朝向尾侧进针,越过横突,直至看到针尖进入腰大肌后方。25ml局麻药注射于横突前方和腰大肌之间(图2A–B–C),术前常规给予扑热息痛1mg、替诺西康20mg和吗啡3mg静注镇痛。
手术时间约110min,患者拔管后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rating score,NRS)1/10,12小时的NRS仍旧<3/10。针刺试验显示感觉阻滞平面为T12-L5,患者未给予额外镇痛药物。
患者二,女性,82岁,ASA3级,由于右侧股骨粗隆下骨折行股骨髓内钉固定术。 左侧卧位,采用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给予12.5mg布比卡因。手术时间150分钟且未出现并发症。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扑热息痛1mg。在麻醉复苏室,患者NRS评分7/10。
患者左侧卧位,横断面扫查时其超声声窗和超声解剖标志未被识别。在旁矢状位超声解剖标志可被识别。局麻药液的配制同病例一,15ml局麻药液注射于竖脊肌和横突之间,25ml注射于横突与腰大肌之间(图2D–E–F)。阻滞后20minNRS评分0/10,14h<3/10。没有服用额外的镇痛药物。
新的Tulgar入路中,局麻药液注射位置远离神经或血管结构,保证L-ESPB理论上给出的局麻药液扩散。此方法是改良的L-ESPB,是其他中轴神经阻滞,如椎旁阻滞或腰丛阻滞的有效替代技术。
同时谨记,该方法虽然简单、安全,但腰动脉的腹侧支经过腰大肌,应避免损伤。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局麻药液的理想容量和浓度,该改良阻滞技术与其筋膜间隙阻滞优劣也要做相应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