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择期腰麻行剖宫产的患者,蛛网膜下腔吗啡注射可提供有效、安全且经济的长达12h的术后镇痛。本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目的是明确腰方肌阻滞在择期剖宫产的术后镇痛效果,评估腰方肌阻滞在是否复合蛛网膜下腔吗啡应用下的镇痛效果。这项荟萃分析的共同主要结果为术后24h内口服阿片类药物的吗啡毫克当量和术后4-6h视觉模拟评分的静息疼痛评分。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已接受蛛网膜下腔吗啡的患者未能从腰方肌阻滞中获益,其术后24h内静息疼痛评分和镇痛药使用量证明了这一点。与蛛网膜下腔吗啡应用相比,单独应用腰方肌阻滞似乎也无益处。然而,有证据表明,在无蛛网膜下腔吗啡用药时,腰麻复合腰方肌阻滞是有益的。(Summary: M. J. Avram. Image: A. Johnson, Vivo Visuals.)
围手术期动脉穿刺置管测压是小儿手术的常规操作。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分析了2006年到2016年间接受了动脉穿刺置管监测的小儿外科患者,确定了有创血压监测相关的主要短期并发症类型及其发生率。在111934例18岁以下患者的外科手术中,4178例患者进行了5142次动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部位包括桡动脉(n=3395;66.0%)、股动脉(n=1528;29.7%)和尺、足背和肱/腋动脉(n=216;4.2%)。所有被观察患者中主要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n=11;0.2%)。所有并发症均发生于5岁以下患儿股动脉穿刺置管时,包括血管并发症(n=8)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n=3),其中新生儿和婴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研究中未发现短期神经系统并发症。(Summary: M. J. Avram. Image: Adobe Stock.)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激动剂环丙基甲氧基甲酯(ABP-700)是依托咪酯的第二代类似物,能产生快速镇静和深度全身麻醉。ABP-700的副作用包括兴奋现象,如不自主的肌肉运动。本研究采集了266例数据资料,分析了不自主肌肉运动对ABP-700药代学-药效学模型的影响及其对双谱指数(BIS)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的影响。在ABP-700的循环房室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模型中,BIS的二次抑制效应位点与抑制BIS信号的药物效应相反,与不自主的肌肉运动有关。二次效应位点的阈值随阿片类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预处理而增加,随年龄增长而降低。ABP-700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对改良警觉/镇静评分的影响并未表明不自主肌肉运动与临床催眠之间的关系。(Summary: M. J. Avram. Image: J. P. Rathmell.)
呼出的病毒颗粒以飞沫和气溶胶的形式存在,飞沫一般在几秒钟内便降落至地面,而气溶胶则几乎无限期地悬浮在空气中。屏障装置可用于防止气管插管期间的飞沫接触。该研究通过使用蒸汽发生器定性评估9个开放、半开放、半封闭和封闭屏障装置的气溶胶容纳特性,并使用冷凝颗粒计数器和气溶胶质谱定量描述了屏障装置气溶胶容纳特性,对所有屏障装置可降低装置外气溶胶含量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只有准确放置的完全封闭的设备才能将气溶胶始终降低到屏障设备外部的基线附近。尽管在全封闭设备中观察到大多数气溶胶的滞留情况,但在所有类别的装置外部,气溶胶计数都高于基线水平。若使用完全封闭的气溶胶屏障装置,则需使用排烟器抽吸5 min或使用240 mmHg或500 mmHg医用吸引器抽吸15 min,以使气溶胶含量回到装置内的基线水平。(Summary: M. J. Avram. Image: J. P. Rathmell.)
阴道助产的益处之一是避免产程中剖宫产,但其与新生儿风险和产妇发病率的增加有关。有观点认为椎管内镇痛因可提供可控的、无创的阴道助产分娩,假设其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风险;一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就此假设分析了106845名于2017年接受阴道助产的产妇,其中92518人接受了椎管内镇痛。结果表明,产妇接受椎管内镇痛的新生儿综合发病率实际上高于未接受椎管内镇痛者(10409[11.3%] vs 1271[8.9%];相对风险为1.27[95%置信区间为1.20-1.34])。调整混杂因素后,这种关联减弱(调整后的相对风险为1.19[95%置信区间为1.12-1.26])。在评审要求的事后分析中,若排除综合患病率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和其他机构(科室)的新生儿,无论是在全模型还是在倾向评分匹配模型中,椎管内镇痛与修正后的新生儿发病率并无相关性。(Summary: M. J. Avram. Image: Getty Images.)
据报道,电压门控钠通道阻滞剂布比卡因的左旋异构体较右旋异构体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更低。假设布比卡因异构体对钠离子的阻断能力存在差异,本研究验证了两种异构体在大鼠腰部背根神经节细胞对神经根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动作电位的阻滞效果。无髓C类神经纤维和细髓鞘的Aδ传入纤维从外周向中枢传递伤害性信息,而Aβ纤维主要传递触觉信息。结果表明,尽管左旋布比卡因和右旋布比卡因均可阻断此三种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但左旋布比卡因抑制C类和Aδ纤维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大半量抑制浓度更低,表明其可优先抑制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发放的神经冲动。左旋布比卡因对C类和Aδ神经纤维诱发动作电位的优先阻断可能是由于其对抗河豚毒素钠通道存在立体选择性阻断。(Summary: M. J. Avram. Image: From original article.)
导致围术期高热的病因常较严重,麻醉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任何高热均需立即作出诊断。然而被忽视的低体温是目前最常见的围手术期体温异常。轻度的低体温也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麻醉期间体温监测的目的是发现体温异常并指导维持适当的体温。核心体温是唯一最重要的温度,是自主体温调节控制的主要输入,也可能是与体温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决定因素。对于接受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超过30min的大多数患者,均应测量或准确地估计核心体温,并努力将术中核心温度维持在36°C以上,除非有低体温的特殊适应证。核心体温可以在肺动脉、食管远端、鼻咽或鼓膜处测得,因这些部位接受核心血液的良好灌注。审慎获得的口腔和腋窝温度亦可合理地估计核心温度。(Summary: M. J. Avram. Image: From original article.)
肺动脉热稀释法虽是心输出量测量的临床参考方法,但仍有多种具有不同创伤程度的心输出量监测方法,包括脉搏波形分析。脉搏波形分析通过对动脉血压波形的数学分析实现连续实时的心输出量估算。脉搏波分析还可评估动态的心脏前负荷变量,可用于预测液体反应性。脉搏波形分析可分为有创法、微创法和无创法,这些方法可进一步分为外部校准,内部校准和未校准法。本临床焦点综述概述了用于估计心输出量的脉搏波形分析方法,包括其基本测量原则和局限性。在进行大手术的高危患者中,脉搏波分析得出的心输出量和心脏前负荷变量可用于围手术期目标导向治疗。在危重病人中,基于脉搏波形分析得出的连续实时心输出量估计值可用于监测液体反应性测试期间的心输出量。(Summary: M. J. Avram. Image: From origin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