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4-5-5 23:33 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佛山市中医院区域麻醉论坛,作者杜杰强
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技术自2016年Forero首次描述以来[1],在躯干镇痛的应用广为人知,常被用于乳腺、肋骨骨折、腔镜肺手术等围术期疼痛干预治疗。围术期阻滞镇痛和治疗方法百花齐放,包括椎旁阻滞、半椎旁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等。在众多技术中,ESPB因其高安全性和阻滞广泛性占据了重要地位。
后路腰椎开放手术术后伤口被仰卧体位持续刺激,其疼痛程度可想而知。主要疼痛来源于手术切口、肌肉分离及损伤、椎间孔扩大以及椎板的切除,该区域由脊神经后支支配。若疼痛不及时干预,还可导致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2, 3],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如何完成一个高质量的ESPB。
01、腰段ESPB最佳切面:脊柱旁正中矢状面
要想完成一个高质量的腰段ESPB,首先术前阻滞体位要正确摆放,方便阻滞的进行;其次是阻滞位点超声解剖图像统一,利于局麻药的扩散;最后是用药的浓度和容积,保证阻滞区域和作用时长。
1.体位及超声探头摆放 患者取俯卧/侧卧位,患者若无侧卧位禁忌,嘱患者稍低头弯腰抱膝,使背部充分暴露的同时,超声探头更易紧贴皮肤。 选择低频凸阵探头,尽可能在一个扫查平面内获取更多的脊柱节段的图像,用于观察后期局麻药扩散。 探头置于患者脊柱长轴旁矢状位,marker点在尾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