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承勇 董江龙 杨查响 张荣丽 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
儿童由于年龄与体重的偏小,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大,气囊止血带的应用,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患儿术中的危险性。但是气囊止血带压力数值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有规定,成人下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为53.2~79.8 kPa或不超过80 kPa,儿童下肢为26.6~33.25 kPa[1-3]。但在临床儿童手术中发现使用上述压力后,部分患者术后发生止血带副损伤如局部皮肤压伤、止血带麻痹等。为此,笔者在健康志愿者血流动力学检测的基础上,比较了儿童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时2种不同压力的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以探讨儿童下肢手术时适宜的气囊止血带压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择期马蹄足外翻松解术患儿200例。男、女各100例,年龄5~10岁,按进入手术室的先后顺序及性别分别编号,男性组1~100号,女性组1~100号。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麻醉平稳后,先用皮尺测量大腿根部周径,然后按操作要求缚扎止血带,并用绷带固定2周,用驱血带驱血后冲气。2组均每60分钟放气1次,观察记录术中的止血效果和术后止血带副损伤情况。
试验组的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根据健康儿童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监测结果确定。本文共监测10例下肢周径>42 cm的健康儿童: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的0.7作为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kPa)值,并规定充气压力≤30 kPa。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26.6~33.2 kPa)和临床经验确定。
1.2 仪器 德国VBM型电脑气囊止血带,儿童下肢袖带规格46 cm×7.5 cm。
1.3 观察项目 充气时术野出血情况,减压后受压部位皮肤损伤,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1.4 判断标准[4] 见表1。
表1 止血效果及止血带副损伤判断标准(略)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年龄、肢体周径、充气压力和充气时间比较 充气压力试验组较对照组减少(P<0.01),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年龄、肢体周径、充气压力和充气时间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2组术中止血效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止血效果满意,优良率分别为99%和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中止血效果比较(略)
2.3 2组止血带副损伤比较 试验组达优标准明显高于对照组,良+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4。
表4 2组止血带副损伤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正确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血压和肢体的粗细程度[5]。经文献检索,对于儿童下肢应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与肢体粗细之间尚没有一个精确的关系。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于不同周径的儿童肢体,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压力或由操作者仅凭经验做“适当的”调整,是导致止血带副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不同周径肢体适宜的充气压力,以达到完全阻断血流的问题,笔者对10例健康儿童下肢肢体周径>42 cm进行了气囊止血带阻断血流的CDFI测试,结果显示:动脉血流被100%阻断时,充气压力为28~30 kPa,远高于下肢收缩压而又低于传统的充气压力。为了确保无血术野而又有可靠的不易改变的参考值,笔者制定试验组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原则为:(1)下肢肢体周径≤42 cm者,以儿童下肢周径(cm)的0.7作为个体的充气压力(kPa)值。(2)肢体周径>42 cm者,充气压力为30 kPa。本组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止血效果满意,优良率分别为99%和100%。在满足无血术野要求的前提下,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应尽可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儿童下肢手术时,使用个体充气压力更适宜。从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看:试验组为8%(8/100),对照组为27%(27/1 0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止血带直接机械性压迫是肢体止血带损伤的主要原因[6]。根据压强原理P=F/S(P为压强,F为作用力,S为作用面积)可知,压强与作用面积成反比。当充气压力不变,肢体周径越大,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越小;反之,肢体周径越小,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因此,根据肢体周径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充气压力是适宜的,可在保证无血术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止血带副损伤。本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后,既可达到传统充气压力相同的止血效果,又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止血带副损伤。
本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后,既可达到与传统充气压力相同的止血效果,又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止血带副损伤。由于减少局部皮肤压伤和止血带麻痹等副损伤,使患儿在被动接受和护理过程中防止和避免其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操作方法与常规方法一致,既没有增加护士的劳动,也未增加患儿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戚可名主编.整形美容外科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
2 魏革,刘苏君主编.手术室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7.
3 张睁主编.手术室护理技术分册.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17118.
4 李清梅,贝抗胜,邹金英,等.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护理研究,2003,17:767768.
5 葛丰宝,卢世壁主编.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4.
6 陈建常,傅源,卢开柏,等.不同止血带下止血时间及其远肌损伤形态学观察.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4,247249.
[ 本帖最后由 cjf555 于 2009-1-15 14:4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