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常青藤爸爸》,部分素材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大部分地区,专家反复叮嘱,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门是隔离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
戴口罩、不出门容易做到,但勤洗手做到了吗?尤其是小朋友,洗手的时候不是对着镜子做鬼脸,就是随随便便拿水冲一下完事。细菌肉眼又看不到,洗得干不干净也没什么直观的标准,光凭语言教育显得太过苍白!
脸书上发布了一个小学老师做的小实验。她只用了5片面包,就让班里的孩子从此全都乖乖地认真洗手了。别说孩子了,她这个实验把大人们都吓着了!!!以后洗手绝不敢偷懒了! ▲脸书截图
在帖子中,老师写到:“我已经厌倦了一遍遍敦促孩子洗手。” 这个老师之所以想做这么一个实验,就是因为流感高峰来临,想让孩子们重视洗手这件小事儿。 首先说一下,老师用的面包就是最普通不过的白面包。这个实验也被称为“面包戏法”,英文为bread trick。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实验材料: 同一天生产的同一包的白面包、密封袋便签、记号笔、 实验过程: 把面包编号,并在实验后装进袋子里。 ①号面包,在笔记本电脑上擦拭过后,装进密封袋; ②号面包,直接从包装袋里取出,装进密封袋; ③号面包,让手脏脏的孩子都摸一遍,装进密封袋; ④号面包,让用肥皂洗过手的孩子摸一遍,装进密封袋; ⑤号面包,让用免洗洗手液洗过手的孩子摸一遍,装进密封袋。 然后,老师把装在密封袋里的面包挂在墙上,让孩子们记录面包每天的变化。 一开始面包们没什么差别,可3到4个星期后,面包们就变得形色各异、面目全非了。 没有被污染过的面包,几个星期后依然没有长霉斑▼ 用肥皂水洗过手,碰过的面包也没有太大改变。▼ 用免洗洗手液洗过手,碰触的面包上长了一块不小的霉斑。▼ 被脏手碰过的面包,霉菌面积更大,看着相当瘆人。▼ 而在电脑上擦过的面包,也是惨不忍睹。▼
这个实验中除了解释“洗手重要性”这个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为什么用过了免洗洗手液,手上还是有那么多细菌? 免洗洗手液,只能当备胎 下面是个对比图,明显能看到免洗洗手液在除菌上功力有限。 这是免洗洗手液本身的成分决定的。 为了实现没有水也能去掉油污、细菌的目的,免洗洗手液的成分大多是消毒成分和挥发性的溶剂。同时为尽量减少泡沫,原本起到洗涤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含量被大量缩减,并加入了一些低沸点的醇类溶剂。也就是说,这些成分就决定了免洗洗手液的挥发性更强,而去污能力较弱。 当人们使用的时候,挥发性溶剂会自动挥发,带走部分油污或细菌,起到广告里说的“杀菌、干净”的作用。 可是,免洗洗手液里的消毒成分根本无法消灭手上所有的细菌或有害化学物质,比如最近名声很臭的诺如病毒。有些细菌,则必须使用酒精度在60%-95%的免洗洗手液才能有效消灭。 即便是对可以杀死的细菌,也可能因为人们的使用剂量不足或者很快擦掉,而没什么用。 因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即便用过了免洗洗手液,还会有大量细菌残留并转移到面包上。 目前最科学的洗手方法,应该是医务界流行的“七步洗手法”了,指的是打了肥皂后搓擦双手的七个步骤。 估计有人要问了:“是不是一定要洗这么长时间啊?洗不够,有什么差别啊?” 国外就有人做了个实验,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把一种名为Glo Germ的凝胶涂在人的手上,在实验后放在紫外线灯光下拍照。 这种凝胶含有与细菌大小的颗粒,可以完美模拟细菌粘在手上的状态。最关键的是,这种透明凝胶在紫外线灯光下可以大放异彩,发出白色的光。 也就是说,图片中的手越白就意味着手越脏,越黑就意味着越干净。 从下图可以看到,即便是都用肥皂,但从6秒到30秒冲洗效果差异简直不要太明显。 以后,洗手真的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冲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