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3-9-29 18:09 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NEJM医学前沿 ,作者NEJM医学前沿
中心静脉导管可为多种疾病治疗过程提供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例如长期静脉输液、癌症化疗药、危重症疗法、居家使用抗生素、全胃肠外营养或血液透析等。虽然这些操作对于疾病治疗至关重要,但其存在感染风险。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可能增加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医疗花费和死亡。
2023年9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综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介绍了降低CLABSI策略和机制。我们在此简介其主要内容。
CLABSI定义
美国全国医疗安全网(National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属于CDC,是广泛使用的医疗相关感染追踪系统。NHSN将CLABSI定义为在抽血培养日期前48小时之前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发生的实验室确诊血流感染,且未发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其他来源。该定义是基于监测而非临床表现,未提出关于感染症状和体征的要求。由于通常很难确定血流感染是与中心静脉导管本身相关,还是有继发感染源(如腹腔脓肿或肺炎),因此NHSN的CLABSI定义可能会高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真实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定义。这需要进行特定实验室检查,以准确确定导管是血流感染的源头。除满足监测定义(即CLABSI)的标准外,CRBSI定义还包括抽血培养时的感染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导管出口发红),而且可能受到其他各种因素影响,如导管移除、实验室资源(如定量血液培养或阳性报警时间)、导管尖端送检培养等。CRBSI发生率不用于监测,因为确定导管为血流感染源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目的具有挑战性。
尽管CLABSI和CRBSI之间存在细微但明显的区别,但这两个术语经常被互换使用,这可能导致数据解读更加复杂。本综述将讨论使用CLABSI和CRBSI作为结局衡量指标的研究,同时也承认CLABSI定义不太准确,可能会影响证据效度。
发病机制
了解CRBSI发病机制对于制定针对病原体进入途径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导管污染有四种途径(图1)。第一种途径,置管部位的皮肤病原体可进入导管皮肤通道,并沿着导管外表面向尖端迁移。这一情况最常发生于置管后7天内,一般认为发生在置管时。如果导管敷料下的皮肤部位不经常消毒,该部位微生物密度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样也会造成置管部位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