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指南]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9(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8 00: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2年8-9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内容涵盖脑功能、肾损伤、疼痛机制等基础医学领域和儿童麻醉、老年患者麻醉、区域阻滞与术后镇痛等临床麻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


每月好文(2022.08.01-09.01)之下

11. Xin Huang, Jiao Wang, Juntao Zhang, et al. Ultrasound-guided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r J Anaesth, 2022 Sep;129(3):445-453. PMID: 35803754


【题目】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术后镇痛: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杨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国家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Xin Hua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创伤和疼痛严重。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单次注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是否能改善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50名成年患者随机分配为自控静脉镇痛组,或自控静脉镇痛联合双侧单次注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罗哌卡因0.5%,每侧15ml)。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h静息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次要结果包括术后6、12、16、20、24、48、72 h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 术后补救性镇痛;睡眠质量;首次下床时间;ESPB相关并发症;血浆罗哌卡因浓度。


结果:ESPB组术后3h静息VAS评分较低,术后6-24小时静息及活动VAS评分明显较低。ESPB组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较低,术后72 h内补救性镇痛用量较低,睡眠质量较好。ESPB组受试者比对照组早10 h开始下床行走。ESPB受试者均未出现ESPB相关并发症;对部分受试者的分析表明,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随时间逐渐下降。


结论: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术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加速患者康复。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900020961


12. Xue Li, Jing Liu, Lihong Lu, et al. Sirt7 associates with ELK1 to participate in hyperglycemia memory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via modulation of DAPK3 expression and endothelial inflammatio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22; 247:99-116. PMID: 35470010

【题目】SIRT7与ELK1相关并通过调节DAPK3的表达和内皮炎症共同参与高血糖记忆和糖尿病肾病


【通讯作者】朱敏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中心麻醉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总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Xue Li 复旦大学上海肿瘤中心麻醉科


【摘要】


糖尿病肾病(DN)是晚期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增加患者死亡率。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介导的DN病理过程中的高血糖记忆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sirt7在DN中调节高血糖记忆的潜在机制。在高糖和DN患者及大鼠肾小球中培养肾小球内皮细胞(GECs),P65磷酸化和内皮黏附分子水平在血糖正常化后持续升高,但通过死亡相关蛋白激酶-3(DAPK3)敲除或DAPK3抑制剂使血糖正常,可逆转该作用。调节H3K18-乙酰化的去乙酰化酶(H3K18ac)在血糖正常后,高糖介导的sirt7的下降仍持续。sirt7过表达合并血糖正常,可抑制GECs中DAPK3的表达和炎症反应。此外,SI-DAPK3还能抑制sh- sirt7诱导的炎症反应。sirt7和H3K18ac位于DAPK3启动子区。同时发现ELK1与sirt7结合。si-ELK1在血糖正常时可抑制高糖诱导的GECs中DAPK3的表达和炎症反应。si-DAPK3可抑制ELK1过度表达介导的炎症反应。此外,ELK1和sirt7位于DAPK3的同一启动子区。ELK1过表达增强了DAPK3启动子活性,特异性结合位点突变后其活性消失。在体研究发现,sirt7过表达降低了DN大鼠胰岛素治疗期间的炎症反应并改善肾功能,而单独给予胰岛素治疗并无作用。本研究表明,尽管在血糖正常情况下,通过高糖介导的sirt7和ELK1相互抑制可诱导DAPK3的转录和炎症反应,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参与DN高血糖记忆的发生。

13. Li-Nan Zhang, Yi Liu, Qian-Qian Guo, et al. Pre-operative breathing training based on video learning reduces emergence delirium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 Anesth. 79 (2022) 110788. PMID: 35429906

【题目】基于视频学习的术前呼吸训练可减少学龄前儿童苏醒期谵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江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Li-Nan Zha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Yi Liu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目的:苏醒期谵妄是学龄前儿童全身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不良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明确术前访视期间观看相关视频后的呼吸训练是否能降低学龄前儿童在全身麻醉下耳鼻喉科手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


方法:单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地点:围术期监护室。


患者:共纳入170名行耳鼻喉科手术的儿童,年龄3-7岁,ASA I-II级。


干预措施: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术前访视期间接受呼吸训练(训练组),另一组仅在术前一天接受术前访视(对照组)。


方法:在麻醉恢复期间,采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进行评分。收集拔管时间和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的数据。


结果:术前访视期间接受呼吸训练的儿童苏醒期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仅接受术前访视的儿童(10.4% vs 35.1%,P <0.001)。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在麻醉复苏室内的苏醒时间评分和最高谵妄评分显著较低[分别是4.4 ± 3.4 vs 6.9 ± 4.2,P <0.001和5.0(5.0) vs 7.0(7.0),P = 0.001]。两组在拔管时间和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无差异。


结论:耳鼻喉科手术的学龄前儿童,术前进行基于视频学习的呼吸训练可显著降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


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编号:ChiCTR1900026162);于2019年9月24日注册。


14. Caixia Sun, Shujun Ren, Chen Chen, et al. Pulse perfusion index for predicting intrapartum fever during epidural analgesia. J Clin Anesth. 80 (2022) 110852. PMID: 35489302


【题目】

脉搏灌注指数对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的预测

【通讯作者】孙彩霞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孙彩霞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目的:评估脉搏灌注指数(PI)是否可用于预测产时发热,并为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提供一个临界PI值。


设计: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地点: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产房。

患者:117名拟经阴道分娩的产妇。

干预措施:每位产妇均接受硬膜外镇痛。

方法:在镇痛前(T0)、镇痛后1h(T1)和2h(T2)、第二产程(T3)和第三产程(T4)分娩结束时以及产后1h(T5)检查每位产妇的鼓室温度。温度≥38℃定义为发热。在镇痛前(PI0)和镇痛后10min(PI10)、20min(PI20)和30min(PI30)记录右侧第二脚趾的PI值。PI变化率计算为从PI0到PI30的增量变化除以PI0。采用ROC曲线验证PI30和PI变化率预测产时发热的效用。

主要结果:峰值温度(TP)发生在第二或第三产程结束时。镇痛后30min内,PI随时间显著增加,PI30和TP值呈线性相关(P<0.001,r=0.544)。发热产妇的PI10、PI20、PI30和PI变化率均高于非发热产妇(P<0.001)。PI30的ROC下面积(AUROC)为0.818(P<0.001),临界值为9.30。PI变化率的AUROC为0.738(P<0.001),临界值为3.45。

结论:PI30和PI变化率可用于预测硬膜外镇痛后产妇的产时发热。

15. Zhangjie Jiang, Feng Liang, Yida Zhang, et al. Urinary Catheterization Induces Delirium-Like Behavior Through Glucose Metabolism Impairment in Mice. Anesth Analg, 2022 Sep 1;135(3):641-652. PMID: 35389369

【题目】导尿通过糖代谢损伤途径诱发小鼠谵妄样行为


【通讯作者】谢仲淙 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系,老年麻醉研究室


【第一作者】Zhang-jie Jiang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谵妄是一种与不良反应相关的急性精神状态紊乱综合征,包括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然而,谵妄的病因和潜在机制在诸多层面有待明确。许多患者留置尿管(UC),与谵妄相关。但导尿相关性谵妄的因果关系和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无尿路感染的UC动物模型,以确定UC是否能在小鼠中诱导谵妄样行为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成年雌性小鼠(16周龄)在短暂的异氟烷麻醉下进行导尿操作。分别在留置尿管3、6、9和24h后测定模型小鼠的谵妄样行为。留置尿管6h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化成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技术测量小鼠血液和脑间质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大脑皮层中的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含量。最后,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互作用研究。


结果:研究发现,留置尿管后第3、6、9h可诱导小鼠出现导尿相关性谵妄样行为,而24 h后则无该现象。UC降低脑间质液中的葡萄糖含量(86.38% ± 4.99% vs 100% ± 6.26%,P=0.003),但并未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小鼠大脑皮层中的ATP含量(84.49% ± 8.85% vs 100% ± 10.64%,P=0.031)。最后,UC降低小鼠大脑皮层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含量(85.49% ± 6.83% vs 100% ± 11.93%,P=0.040)和mRNA的表达(41.95% ± 6.48% vs 100% ± 19.80%,P=1.017)。VEGF可降低UC诱导的这些变化。


结论:UC通过损伤葡萄糖从血液到大脑的转运途径从而降低大脑中的葡萄糖和能量,导致小鼠出现谵妄样行为。这些发现将促进更多的研究以探索谵妄的病因和潜在机制。


16. Qian Zhuo, Yanya Zheng, Zixuan Hu, et al. Ultrasound-Guided Clavipectoral Fascial Plane Block With Intermediate Cervical Plexus Block for Midshaft Clavicular Surger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esth Analg,2022, 135: 633–40. PMID: 35061634

【题目】超声引导锁骨筋膜平面阻滞联合颈丛阻滞用于锁骨中段手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王良荣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Qian Zhuo 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Yanya Zheng 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Zixuan Hu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区域麻醉如肌间沟臂丛阻滞(ISBPB)和颈丛阻滞(ICPB)是锁骨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然而有诸多研究表明,这些阻滞方法,尤其是ISBPB,可导致膈神经麻痹和膈肌运动减弱。本研究旨在评估锁骨中段手术时,与ISBPB联合ICPB技术相比,锁骨筋膜平面阻滞(CPB)联合ICPB技术在减少同侧膈肌麻痹方面是否存在优势。


方法:将40例拟行右锁骨中段手术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ISBPB + ICPB(BC)组和超声引导下CPB + ICPB(CC)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5ml进行ICPB,20ml进行ISBPB或CPB阻滞,研究中患者并未使用其他镇静或全麻药物。主要观测指标为同侧膈肌麻痹发生率(应用M型超声进行评估),次要观测指标为床旁肺功能试验、阻滞成功率、阻滞操作所需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右上肢运动阻滞评分。


结果:与BC组相比,CC组阻滞后同侧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50% vs 0%;P < 0.001),床旁肺功能测试指标明显提高。BC组和CC组阻滞成功率均为100%,且CC组上肢运动阻滞评分、阻滞操作所需时间低于BC组(7.1±1.2 vs 3.2±0.6 min;P <0.001)。此外,两组之间的阻滞起效时间和其他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行右锁骨中段手术时,超声引导下CPB联合ICPB可提供完善的手术麻醉效果,并显著减少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及上肢运动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


17. Dan Wu, Yingjie Hua, Zhongwei Zhao, et al. Patient Preferences for Rescue Me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kthrough Cancer Pain.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22. PMID: 36002122


【题目】患者发生癌性爆发痛时接受补救性药物治疗的偏好调查


【通讯作者】孙建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Dan Wu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Yingjie Hua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疼痛科


【摘要】


目的:本研究采用离散选择实验(DCE)探讨中国癌症患者在癌性爆发痛(BTcP)治疗中对补救性用药(RD)的风险-收益偏好及其支付意愿(WTP)。


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患者问卷调查,最终将爆发痛缓解时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用药途径和药物成本(估测患者的WTP)五个属性纳入DCE问卷。应用方案特定条件logit模型分析患者对每个属性的偏好和WTP及其程度,评估社会人口学影响和临床特征。


结果:从2022年1月1日至4月5日,共收集有效问卷134份。结果显示,这5个属性均对癌症患者选择“补救性用药”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10.0;95%CI 8.5-11.5)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8.5;95%CI 7.0-10.0)、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2.9;95%CI 1.4-4.3)、用药途径(0.9;95%CI 0 - 1.8)。受访者愿意每月花费1182元(95%CI 605-1720元)用于15min内起效的“补救性用药”,并愿意每月花费1002元(95%CI 605-1760元)将药物导致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至5%。


结论:对于中国癌症患者,尤其是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在补救性用药方面,优先考虑的是能否更快缓解癌性爆发痛以及更有效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该研究提示,这些患者期望当需要时药物可以快速控制爆发痛且不良反应较少。这些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就如何更好地缓解癌性爆发痛这一问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18. Lin Ding, Dongxu Chen, Yu Chen, et al. Intrathecal hydromorphone for analgesia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22 Aug 17. PMID: 35977778

【题目】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用于肝部分切除术后镇痛: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李茜  华西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Lin Ding 华西医院麻醉科


【摘要】


引言:在多模式镇痛策略中加入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如氢吗啡酮,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本研究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在多模式策略中加入鞘内注射氢吗啡酮是否可安全地提高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


方法:共有126例全麻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成年患者被随机分为鞘内注射氢吗啡酮(100μg)组和不注射组。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24h内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72h内不同时间静息或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术后72h内静息或活动时疼痛评分、镇痛药使用情况、不良事件及术后恢复指标。


结果:在纳入分析的124例患者中,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组术后24h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9.0% vs 50%;RR=0.58,95% CI 0.37-0.92)。然而,术后24h两组术后疼痛NRS评分的绝对值差异小于1分。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组在术后24h内发生轻度瘙痒更多(19.4% vs 4.8%;P= 0.01)。


讨论:鞘内注射氢吗啡酮100μg可降低肝部分切除术后24h内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然而,疼痛评分的差异可能并不具有临床意义,鞘内注射氢吗啡酮100μg也并不能明显改善其他镇痛或功能指标。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对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的剂量进行优化。


19. Liuyue Yang, Weihua Ding, Yuanlin Dong,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attenuates surgical pain-induced delirium-like behavior in mice via remodeling gut microbiota and dendritic spine.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13: 955581. PMID: 36003380


【题目】电针灸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和树突棘而减轻手术疼痛诱导的小鼠谵妄样行为

【通讯作者】Shiqian Shen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Jianren Mao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 ;Zhongcong Xie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

【第一作者】Liuyue Yang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Weihua Ding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Yuanlin Dong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

【摘要】


手术疼痛与患者的谵妄相关,针灸可治疗疼痛。然而,电针灸是否能通过肠-脑轴减轻手术疼痛相关的谵妄尚不清楚。利用足部切口诱导的手术疼痛和谵妄样行为的小鼠模型,本研究发现特定穴位处的电针刺激(例如DU20 + KI1)同时减轻了小鼠的手术疼痛和谵妄样行为。从机制上讲,足部切口诱导的手术疼痛和谵妄样行为的小鼠出现肠道微生物群失衡,脊髓、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体中的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双光子成像显示皮层中的树突棘消除增强。电针灸疗法减轻了小鼠的手术疼痛和谵妄样行为,也有效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平衡,阻止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并逆转树突棘的消除。本研究显示手术疼痛诱导的小鼠谵妄背后潜在的重要的肠-脑交互作用机制,提示通过使用围手术期电针灸刺激患者可能用于预防和/或治疗术后谵妄。

20.Lei Lei, Muhuo Ji, Jinjin Yang, et al. Gut microbiota-mediated metabolic restructuring aggravates emotional deficits after anesthesia/surgery in rats with preoperative stres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 13: 819289, PMID: 36003406

【题目】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代谢重组加重术前应激大鼠麻醉/手术后的情绪缺陷


【通讯作者】杨建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河南省疼痛、认知与情感国际联合实验室

  

【第一作者】Lei Lei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河南省疼痛、认知与情感国际联合实验室


【摘要】


术前有应激反应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情绪缺陷。然而,其潜在的机制仍远未明确。本研究中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术前应激大鼠麻醉/手术后微生物组成和特定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发现,麻醉/手术加剧了术前应激大鼠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麻醉/手术后,小胶质细胞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表达上调。术前应激大鼠术后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组成与对照组明显不同。最后,抗生素治疗后大鼠的情绪障碍、代谢改变和神经炎症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异常促进术前应激大鼠术后代谢重组、神经炎症和精神缺陷的发生。


21.Xue Wang, Cong Lin, Siru Wu, et al. Cannabidivarin alleviates neuroinflammation by targeting TLR4 co-receptor MD2 and improves morphine mediated analgesia.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 13: 929222. PMID: 36032146

【题目】大麻素通过靶向TLR4共受体MD2缓解神经炎症并改善吗啡介导的镇痛


【通讯作者】Cong Lin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姜艳芳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遗传诊断中心,器官再生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晓辉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第一作者】王雪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RR),可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是治疗炎症的靶点。本研究中,大麻的活性成分大麻素(CBDV)是一种TLR4的拮抗剂。在体外,内在蛋白荧光滴定显示CBDV直接与TLR4共受体髓系分化蛋白2(MD2)结合。细胞热移位试验(CETSA)表明,CBDV结合降低了MD2的稳定性,这与计算机模拟中CBDV的结合增加了MD2内环的柔性一致。此外,研究发现CBDV可抑制LPS诱导的TLR4信号轴NF-κB和MAPK的激活,从而阻断LPS诱导的促炎因子NO、IL-1β、IL-6和TNF-α。热板试验表明,CBDV增强了吗啡诱导的镇痛作用。此外,CBDV通过特异性抑制伏隔核中慢性吗啡诱导的神经胶质激活和促炎因子表达,降低福尔马林试验测定的吗啡镇痛耐受性。本研究证实MD2是CBDV在抗神经炎症作用上的直接结合靶点,并提示CBDV在疼痛治疗中极具转化潜力。


检索:李慧  唐子元

翻译:肖彤 靳育霖

校对:张 瑞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9 10:48 , Processed in 0.15593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