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3-7-4 20:31 编辑
作者:马敏
在着手睡眠障碍的诊疗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失眠。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的主诉。失眠不仅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数量,还会导致白天的功能障碍,如疲劳、注意力下降、情绪低落等。此外,失眠还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1]。长期失眠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头痛、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
失眠(insomnia)的定义是指在适当的睡眠条件下,出现入睡困难(sleep onset)、睡眠维持障碍(sleep maintenance)、早醒或睡眠质量下降等主观感受,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根据病程的长短,失眠可以分为急性失眠、亚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根据病因的不同,失眠又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是指没有明确的躯体或精神原因导致的失眠,可能与遗传、环境、行为或认知因素有关。继发性失眠是指由于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药物或物质使用、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或加重的失眠。失眠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失眠的人由于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严重引起感知方面变化,如视野变化、幻视、免疫功能降低、消化功能和性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脾气变得暴躁、性格改变,也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妇女导致皮肤干燥、月经失调等疾病。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失眠是非常必要的。
来自加拿大的一项调查显示: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20%[2]。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三年我国居民的失眠情况:2020年,中国民众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92小时,经常失眠的人群占比增长至36.1%,其中年轻人的睡眠问题更为突出,有69.3%的“90后”会在23:00之后入睡。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可见我国居民的总体睡眠状况一般。其中,得分最低的是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仅为54.73分,说明我国居民有较多不良睡眠信念和行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16.79%的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
到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分(百分制),较2021年增加了2.99分,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分)。由于失眠人数的逐年增多,这也催生出相关行业市场蓬勃发展。研究表明2021年我国睡眠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3722亿元,同比增长9.6%,未来仍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我国睡眠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399亿元(图1),其中除了睡眠相关的诊疗费用,大部分被睡眠相关的衍生产品消费所占据。当我们打开购物软件输入睡眠等关键词,以改善睡眠、促进睡眠为导向的床居用品、熏香、手环、代茶饮、理疗器具琳琅满目,销售量在十万+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如此巨大的需求量反映着人们对于拥有一个优质睡眠的迫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