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指南]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4.01(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4 23:5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4-3-14 23:54 编辑


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3年12 - 2024年01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等,内容涵盖七氟醚诱导的发育性神经毒性、基于AI技术对困难气道的预测、小胶质细胞对麻醉后神经元的影响、BPAP通气在结肠镜检查中低氧血症发生率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内容(#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每月好文(2023.12.02-2024.01.01)之下

16.Wenting Li#, Xiaowen Meng, Ke Peng, Yaobao Han, Hanghang Liu, Weiming Zhao, Gang Wang, Li Deng, Hong Liu, Zhen Li*, Fuhai Ji*. Boosting Microglial Lipid Metabolism via TREM2 Signaling by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to Attenuate the Sevoflurane-Induced 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 ADVANCED SCIENCE, 2023 Dec. PMID: 38145349


【题目】
仿生纳米颗粒通过TREM2信号增强小胶质细胞脂质代谢而减轻七氟醚诱导的发育性神经毒性

【通讯作者】
嵇富海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麻醉学研究所
Zhen Li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江苏高校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放射学与跨学科科学学院(RAD-X),放射医学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成像和核医学中心

【第一作者】
Wenting Li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江苏高校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放射学与跨学科科学学院(RAD-X),放射医学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成像和核医学中心,苏州大学麻醉学研究所

【摘要】
目前认为脂质代谢是七氟醚诱导的神经毒性的潜在治疗靶点,可能影响发育中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最近研究发现髓样细胞2(TREM2)上的触发受体是调节脂质代谢的关键步骤,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据报道槲皮素修饰的Cu2-xSe(简称CSPQ)纳米颗粒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脂质代谢,并通过TREM2 信号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M2样极化,进而改善七氟醚诱导的神经毒性,其中载脂蛋白E(ApoE)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BCA1和ABCG1)水平上调。此外,通过小干扰RNA(siRNA)-TREM2 转染的 BV2 细胞进一步证明,CSPQ纳米颗粒通过TREM2对七氟醚诱导的神经毒性产生保护作用,而这些细胞显然不受CSPQ纳米颗粒的影响。细胞膜包被的CSPQ(称为 CSPQ@CM)纳米颗粒可显著减少七氟醚诱导的学习和记忆缺陷,改善脂质代谢功能障碍,并促进小鼠海马的髓鞘再生。该研究表明,针对小胶质细胞脂质代谢在促进神经元髓鞘再生以治疗神经毒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17.M. Xia#, C. Jin,Y. Zheng, J. Wang, M. Zhao, S. Cao, T. Xu, B. Pei, M. G. Irwin, Z. Lin and H. Jiang*. Deep learning-based facial analysis for predicting difficult videolaryngoscopy: a feasibility study . Anaesthesia, 2023 Dec 13. PMID: 38093485

【题目】
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分析用于预测困难可视化喉镜检查:一项可行性研究
【通讯作者】
姜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M. Xia,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尽管可视喉镜可提高气管插管的总体成功率,但气道评估仍然是安全气道管理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旨在利用神经网络创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以识别困难的可视喉镜检查。基线特征、病史、床旁检查和七张面部图像被纳入作为预测变量。引入ResNet-18识别图像和提取特征。利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以开发预测模型。Cormack-Lehane等级为1或2的视频喉镜检查被归类为“非困难”,而等级为3或4则被归类为“困难”。本研究共纳入5849名患者,其中5335 名为非困难可视喉镜检查患者,514名为困难可视喉镜检查患者。结果发现,面部模型(仅包括面部图像)使用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算法显示,最高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 0.779(0.733–0.825),敏感度(95%CI)为0.757(0.650–0.845),特异度为0.721(0.626–0.794)。与床旁检查和多变量评分(El-Ganzouri 和 Wilson)相比,面部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性能(p < 0.001)。基于人工智能的面部分析是一种可预测可视喉镜检查期间是否存在困难的可行技术,使用神经网络开发的模型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性能。

18.Koichiro Haruwaka# , Yanlu Ying# , Yue Liang , Anthony D Umpierre, Min-Hee Yi , Vaclav Kremen,  Tingjun Chen, Tao Xie, Fangfang Qi, Shunyi Zhao,  Jiaying Zheng, Yong U Liu , Hailong Dong, Gregory A Worrell, Long-Jun Wu*. Microglia enhance post-anesthesia neuronal activity by shielding inhibitory synapses. Nature neuroscience, 2024 Jan 4. PMID: 38177340


【题目】

小胶质细胞通过屏蔽抑制性突触增强麻醉后神经元活动


【通讯作者】

伍龙军,美国梅奥诊所神经内科,美国梅奥诊所神经科学系和免疫学系

应彦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Koichiro Haruwaka,美国梅奥诊所神经内科
应彦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驻留免疫细胞,在大脑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麻醉期间,小胶质细胞会增加其动态过程监视并与神经元关系紧密。然而,小胶质细胞过程动力学和神经元相互作用在麻醉下的功能意义仍不清楚。利用小鼠体内双光子成像,我们发现,异氟烷麻醉停止后小胶质细胞可增强神经元活性。过度活跃的神经元胞体直接接触小胶质细胞突起,这些突起与GABA能扣带特异性共定位。双光子成像后的基于电子显微镜的突触重建表明,麻醉期间,小胶质细胞突起进入突触间隙以屏蔽GABA能输入。小胶质细胞消融或小胶质细胞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缺失可防止麻醉后神经元的过度活跃。我们的研究证明小胶质细胞过程动力学以往未被认识的功能,这使得小胶质细胞可通过物理屏蔽抑制输入以短暂促进麻醉后的神经元活动。


19. Wen-Ying Duan#, Kang Peng#, Hui-Min Qin, Bai-Ming Li, Yun-Xin Xu, Dan-Jun Wang, Le Yu, Hui Wang,Ji Hu*, Qing-Xiu Wang*. Esketamine accelerates emergence from isoflurane general anaesthesia by activating 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glutamatergic neurones in mice. Br J Anaesth, 2023 Dec 2:S0007-0912(23)00619-0. PMID: 38044237.

【题目】

艾司氯胺酮通过激活小鼠丘脑室旁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加速异氟烷全身麻醉的苏醒


【通讯作者】

王清秀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麻醉科
胡  霁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一作者】
段文莹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麻醉科
彭  康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技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系

【摘要】

背景: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是围手术期严重的安全隐患。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不仅能加深麻醉效果,还能加速异氟烷麻醉的苏醒过程;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艾司氯胺酮比氯胺酮表现出更强的受体亲和力和更少的不良反应,并且在短时间麻醉后苏醒时间更短。由于丘脑室旁核(PVT)在调节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关注其在艾司氯胺酮联合异氟烷麻醉苏醒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在艾司氯胺酮联合异氟烷麻醉期间,通过翻正反射和皮层脑电图来检测小鼠的意识。用c-Fos表达测定艾氯胺酮给药后PVT神经元的活动变化。用光纤记录监测艾司氯胺酮联合异氟烷麻醉对PVT谷氨酸能(PVTGlu)神经元活性的影响,并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PVTGlu神经元活性。


结果:低剂量艾司氯胺酮(5 mg·kg-1)可加速从异氟烷全身麻醉中苏醒的过程(474 [30] s vs 544 [39] s,P=0.001)。艾司氯胺酮(5 mg·kg-1)可增加PVT的 c-Fos表达(508[198] vs 258[87],P=0.009),并增强异氟烷全身麻醉期间(1.9 [5.7]% vs -5.1 [5.3]%,P=0.016)和苏醒期(6.1 [6.2]% vs -1.1 [5.0]%,P=0.022)中PVTGlu神经元总体活性(0.03 [1.7]% vs 6.9 [3.4]%,P=0.002)。化学遗传学抑制PVTGlu神经元可消除艾司氯胺酮的觉醒促进作用(459 [33] s vs 596 [33] s,P<0.001)。


结论:艾司氯胺酮通过激活PVTGlu神经元促进异氟烷全身麻醉的苏醒。这一机制可解释低剂量艾司氯胺酮治疗后表现出的快速觉醒。


20. Hao Wang#*, Huan Yan#, Wannan Chen#, Han Tang, Yanzi Pei, Qi Shan Changhong Miao, Lijie Tan*, Li Tan*. Association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with seve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cal oesophagectomy. Br J Anaesth, 2023 Dec 2:S0007-0912(23)00615-3. PMID: 38044238.

【题目】
根治性食管切除术患者克隆性造血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系

【通讯作者】
Li Tan  上海医学表观遗传学关键实验室,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浦东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
谭黎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
王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王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Huan Yan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Wannan Chen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克隆性造血(CH)是一种由白血病相关体细胞突变驱动、与年龄相关的血细胞克隆扩增。尽管已有报道CH是白血病和诸多非造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其在围手术期医学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接受根治性食管切除术的患者,采集外周血样本进行DNA测序。DNMT3A基因、TET2基因或这两者有造血体细胞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1%)的患者被定义为CH携带者。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3级),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的主要类型、死亡率和其他常见围手术期参数。

结果:156名患者中,发现21.2%(33/156)的患者存在克隆性造血(平均年龄:66岁[范围:26-79岁];男性占83%)。与无CH携带者的患者(28/123 [22.8%],P=0.024)相比,42.4%(14/33)的CH患者出现严重术后并发。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CH与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相关(OR为3.63;95% CI为1.37-9.66;P=0.010)。在主要术后并发症中,CH患者中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H携带者(33例中的15例[45.5%] vs 123例中的30例[24.4%],P1/4=0.018)。

结论:根治性食管切除术患者克隆性造血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相关,提示克隆性造血在围手术期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21.Wei Wang#, Wenwei Gao#, Ping Gong#,Wenqin Song, Xueshan Bu, Jiabao Hou, Lei Zhang*, Bo Zhao*. Neuronal-specific TNFAIP1 ablation attenuates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via targeting SNAP25 for K48-linked ubiquitination. Cell Commun Signal, 2023 Dec 15;21(1):356. PMID: 38102610.


【题目】
神经元特异性TNFAIP1消融通过靶向SNAP25进行K48连接泛素化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
Wei Wang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高文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Ping Gong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口腔颌面重建再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湖北口腔医学院麻醉科,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张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赵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突触体相关蛋白25(SNAP25)通过促进PTEN诱导的激酶1(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和抑制caspase-3/gasdermin E(GSDME)介导的焦亡,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挥保护作用。然而,SNAP25蛋白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方法: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9(AAV9)-hSyn敲除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1(TNFAIP1)或SNAP25,并研究TNFAIP1在POCD 中的作用。评估认知功能、海马损伤、线粒体自噬和焦亡。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泛素化测定,以阐明TNFAIP1稳定SNAP25的机制。

结果:异氟醚(Iso)麻醉和剖腹手术后,泛素连接酶TNFAIP1在小鼠海马中上调。TNFAIP1的N末端区域(残基1-96)与SNAP25形成偶联物,导致SNAP25在K69位点的赖氨酸(K)48连接的多泛素化。沉默TNFAIP1,可增强SH-SY5Y细胞活力,产生抗氧化、促线粒体自噬和抗焦亡特性,以对抗Iso和脂多糖(LPS)的作用。相反,TNFAIP1过表达,可降低HT22细胞活力,增加活性氧(ROS)积累,损害PINK1/Parkin依赖性线粒体自噬,并通过抑制SNAP25表达诱导caspase-3/GSDME依赖性细胞焦亡。神经元特异性敲除TNFAIP1,可改善POCD,恢复线粒体自噬,并减少焦亡,而SNAP25耗竭可逆转焦亡。

结论:抑制TNFAIP1介导的SNAP25降解可能是缓解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22. Meng Mao#, Qian Xia#, Gaofeng Zhan, Hailong Bing, Chenxi Zhang, Jie Wang, Wangli Tian, Hongkai Lian, Xing Li*, Qinjun Chu*. Vialinin A allevi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nal injuries after ischaemic stroke by accelerating Keap1 degradation through inhibiting USP4-mediated deubiquitinationPhytomedicine., 2023 Dec 19. PMID: 38176274

【题目】

Vialinin A通过抑制USP4介导的去泛素化加速Keap1降解,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损伤


【通讯作者】

储勤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李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湖北老年麻醉与围手术期脑健康重点实验室,同济医院老年麻醉临床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

Meng Mao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创伤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医学院高级医学中心                     

夏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湖北老年麻醉与围手术期脑健康重点实验室,同济医院老年麻醉临床研究中心


【摘要】

背景:氧化应激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标志,其加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进展。Vialinin A来源于中国食用菌,对癌症、川崎病、哮喘和病理性瘢痕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值得注意的是,vialinin A是泛素特异性肽酶4(USP4)的抑制剂,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然而,vialinin 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确切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仍需探索。


目的:研究vialinin A对氧化应激的影响,观测其是否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并探讨其潜在机制。


方法:采用MCAO手术建立小鼠缺血性卒中模型,再灌注后通过侧脑室注射vialinin A 2 mg/kg。随后在适当时间点进行实验。通过TTC染色、神经学评分、尼氏染色和行为分析评估脑卒中结局;采用Co-IP法检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通过免疫印迹分析、qRT-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一步研究其潜在机制。


结果:vialinin A处理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神经功能降低和神经元凋亡。此外,作为抗氧化剂的vialinin A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促进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激活,并增加Keap1的蛋白质降解。过表达USP4可降低vialinin 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上,vialinin A抑制USP4的去泛素化酶活性,导致Keap1的泛素化增强,随后促进其降解。这种级联反应导致Nrf2依赖性抗氧化反应的激活,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的减少,改善神经功能。


结论:抑制USP4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可能是vialinin A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其可能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23. Yong Wang#, Zong-Lin Liu#, Hai Yang , Run Li, Si-Jing Liao, Yao Huang, Ming-Hui Peng, Xiao Liu, Guang-Yan Si*, Qi-Zhou He*, Ying Zhang*. Prediction of viral pneumonia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analyzing pulmonary inflammation index scores.Comput Biol Med, 2023 Dec 25. PMID: 38159398


【题目】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分析肺部炎症指数评分预测病毒性肺炎


【通讯作者】

张英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麻醉科

何其舟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

Guang-Yan Si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药医院介入放射科


【第一作者】

Yong Wang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麻醉科,西南医科大学泸州麻醉科及重症监护医学重点实验室

Zong-Lin Liu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和介入放射科


【摘要】

目的:从胸部CT成像中获得肺部炎症指数评分,并将其与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相关因素相结合,使用计算机学习模型预测病毒性肺炎风险和严重程度。


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收治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CT检查疑似病毒性肺炎的所有患者。通过RT-PCR监测呼吸道病毒,并将其分为病毒性肺炎和非病毒性肺炎患者。根据肺部炎症指数评分(PII)对肺部炎症程度进行量化。收集有关患者人口统计、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病因检查和放射学数据的信息。基于临床相关因素或PII,使用包括随机森林(R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算法(KNN)和核岭回归(KRR)在内的五个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病毒性肺炎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


结果:五个模型中,SVM模型在ACC(76.75%)、SN(73.99%)和F1(72.42%)中表现最好,在预测发展为病毒性肺炎的风险时,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409)更好。RF在预测病毒性肺炎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最佳的总体分类准确性,尤其是在预测PII分类为I级的肺炎方面,RF模型的准确率达98.89%。


结论:机器学习模型在评估病毒性肺炎的风险方面有一定价值,同时,其通过PII预测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预测病毒性肺炎风险和严重程度的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可促进机器学习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4. Shuailei Wang#, Tianqiang Sheng#, Guoqing Yuan, Huixin Li, Xiaoguang Guo, Jianming Mai, Chaojin Chen*, Gangjian Luo*.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susceptible to hypoxemia during procedural sedation for colonoscop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Dec 13. PMID: 38101583


【题目】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用于结肠镜检查镇静过程中低氧血症敏感患者: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通讯作者】

罗刚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
陈潮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Shuailei Wa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Tianqiang She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和目的:低氧血症是结肠镜检查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尤其是在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或超重的患者中。因此,本研究评估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PAP)在结肠镜检查镇静期间对高危低氧血症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127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BPAP组或鼻导管组(NC)。主要终点是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NC组相比,BPAP通气显著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从23.8%降至6.3%(绝对风险差[ARD]:17.5% [95%置信区间(CI),5.4-29.6],P = 0.006)。重要的是,BPAP通气可预防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9.5% vs 0%,ARD:9.5% [95% CI,2.3-16.7],P = 0.035)。此外,BPAP组甚少需要气道干预(P < 0.05)。


结论:OSA或超重患者中,结肠镜检查期间使用BPAP通气可显著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25. Guoyang Liu#, Yong Lv#, Yanting Wang#,Zhenzhen Xu, Lu Chen, Shiqiang Chen and Qingping Wu*.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educes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mediated by calpain 1 activatio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calcium channel subunit Cacna2d3. Free Radic Biol Med, 2023 Dec 25:212:80-93. PMID: 38151212

【题目】

远程缺血预处理通过钙通道亚基 Cacna2d3 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蛋白酶1激活介导的线粒体凋亡


【通讯作者】

武庆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Guoyang Liu,Yong Lv,Yanting Wan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为探讨RIPC在心肌保护中的机制,本研究收集法洛四联症患儿心脏手术时的心肌标本进行测序。结果发现,RIPC降低钙通道亚单位cacna2d3的表达,从而影响钙通道的功能。因此,缺血再灌注时钙超载减少,钙蛋白酶1(calpain 1)的激活受抑制,最终导致calpain 1对Bax的切割减少,从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介导的细胞凋亡。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和人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RIPC通过抑制钙通道亚单位cacna2d3的表达和calpain 1的激活,改善心脏功能和组织学结果。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提出RIPC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为RIPC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6. Qing Fang#, Guoqing Jing#, Ying Zhang, Hongyu Wang, Huan Luo, Xiaojing Wu* and Xuemin Song*. Erbin accelerates TFEB-mediated lysosome biogenesis and autophagy and alleviates sepsis-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organ injuries. J Transl Med, 2023 Dec 17;21(1):916. PMID: 38105228


【题目】

Erbin加速TFEB介导的溶酶体生物合成和自噬,减轻脓毒症引发的炎症反应与器官损伤


【通讯作者】

宋学敏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研究中心

吴晓静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Qing Fang,Guoqing Jing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研究中心


【摘要】
脓毒症中自噬-溶酶体途径的缺陷备受关注,然而,脓毒症中自噬-溶酶体过程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团队既往发现 Erbin缺乏会加重脓毒症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本研究通过LC3-II和SQSTM1/p62的生成以及自噬体检测发现,Erbin基因敲除损害胞壁酰二肽(MDP)诱导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和脓毒症小鼠肝脏和肺部的自噬过程。自噬抑制剂氯喹(CQ)预处理可进一步加重体内和体外脓毒症模型的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同时通过ATP6V、组织蛋白酶B(CTSB)和LAMP2蛋白表达下降检测发现,溶酶体功能受损介导自噬阻断。免疫沉淀显示Erbin的C端(aa 391-964)与转录因子EB(TFEB)的N端(aa 1-247)相互作用,影响TFEB-14-3-3和TFEB-PPP3CB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TFEB的磷酸化状态,从而促进TFEB的核内转移和TFEB靶基因的转录。因此,本研究表明,Erbin通过TFEB-14-3-3和TFEB-PPP3CB通路挽救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功能障碍,从而减轻脓毒症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

27. Fang Guo#, Shi-Da Lin#, Yu Du#, Ting-Ting Hu, Yi Wang, Zhong Chen, and Shi-Hong Zhang*. 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glutamatergic innervation of the thalamus facilitates pain. Pain, 2023 Dec 15. PMID: 38112733


【题目】
丘脑的次级体感皮层谷氨酸能神经支配促进疼痛

【通讯作者】
Shi-Hong Zhan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理科和麻醉科

【第一作者】

Fang Guo,Shi-Da Lin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理科和麻醉科

Yu Du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理科和麻醉科,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神经药理学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

尽管已知次级体感皮层(SII)参与疼痛感知,但其在疼痛调节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SII深层的谷氨酸神经元(SIIGlu)通过改变其放电以响应双侧感觉输入,其中多数神经元受对侧伤害性刺激的抑制。单侧SIIGlu的光学抑制和激活分别降低和增强双侧伤害性敏感性,而不影响情绪状态。追踪实验显示,SIIGlu向丘脑的后外侧核(VPL)和后核(Po)发送密集的单突触投射。单侧VPL和Po中SIIGlu投射末梢的光学抑制和激活分别抑制和促进对侧疼痛。部分坐骨神经结扎后,SIIGlu过度活跃,表现为自发放电频率更高,但对周围刺激的反应模式仍然存在。SIIGlu的光学抑制不仅减轻双侧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还减轻与自发性疼痛相关的负面情绪。抑制VPL和Po中SIIGlu末梢也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表明,SIIGlu及其至VPL和Po的神经回路构成内源性疼痛调节网络的一部分。这些皮层丘脑回路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过度活跃,因此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结果证实适当抑制SIIGlu及相关神经回路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临床策略。


28.Chengcheng Deng#, Lin Yang#, Defeng Sun*, Yan Feng, Zhongliang Sun, Junjie Li. Influence of Neostigmine on Early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Older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esth Analg, 2023 Dec 15. PMID:38100389


【题目】
新斯的明对接受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
孙德峰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Chengcheng Deng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Lin Yang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电生理科

【摘要】

背景:研究新斯的明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疗效,并确定其对氧化应激系统性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118名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65岁),术后被分配至新斯的明治疗组(0.04 mg/kg)或安慰剂对照组(生理盐水)。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Z分数均≤ -1.96,则诊断为POCD。同时比较术后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阿托品剂量调整的多变量回归分析以证明新斯的明对POCD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与安慰剂组患者相比,接受新斯的明的患者在术后第1天的POCD发生率显著降低(-22%,95%置信区间[CI],-37至-7),但在术后第3天(8%,95% CI,-4至20)或第7天(3%,95% CI,-7至13)并无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新斯的明组术后第1天血浆MDA水平明显降低(P = 0.016),而SOD和BDNF水平升高(分别为P=0.036和0.013)。


结论:新斯的明可降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第1天的POCD,抑制氧化应激并增加血清BDNF水平,其对术后第3天或第7天的POCD并无显著影响。新斯的明对POCD的临床影响应进一步研究。


29.Ming-ming Zhao#, Han-wen Gu#, Wei-tong Pan, Pan-miao Liu, Ting-ting Zhu, Hui-jie Shang, Min Jia*, Jian-jun Yang*. SynCAM1 deficiency in the hippocampal parvalbumin interneurons contributes to sevoflurane-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neonatal rats. CNS Neurosci Ther, 2023, Dec 17. PMID:38105652


【题目】
海马小清蛋白中间神经元中的SynCAM1缺乏促进七氟醚诱导的新生大鼠认知障碍

【通讯作者】
Min Jia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疼痛与围术期医学部        杨建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疼痛与围术期医学部,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第一作者】
Ming-ming Zhao,Han-wen Gu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疼痛与围术期医学部,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摘要】

目的:七氟醚广泛应用于儿童全身麻醉。既往研究报道,新生大鼠多次暴露于七氟醚可诱发青春期长期认知障碍,但其潜在机制未明。


方法:出生后第6天(P6)至P8天的大鼠幼仔暴露于含或不含3%七氟醚与空气混合的30%氧气中。P35年龄时部分大鼠行Y迷宫测试(YMT)和Morris水迷宫测试(MWM)以评估认知功能,并在P14、21、28、35和42时取脑测量各种分子指标,P35年龄时进行体内电生理实验。


结果:七氟醚麻醉导致认知障碍,与小清蛋白(PV)中间神经元synCAM1表达减少、PV表型减少、伽马振荡紊乱及海马CA3区树突棘丢失有关。富集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增加PV中间神经元中synCAM1的表达,并减轻七氟醚诱导的认知障碍。海马CA3区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过表达synCAM1,可恢复七氟醚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PV表型丧失、伽马振荡减少和树突棘丧失。


结论:新生儿七氟醚麻醉通过降低海马PV中间神经元中synCAM1的表达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30. Lei Ye#, Ming Su, Xinyi Qiao, Shaowei Wang, Ke Zheng, Yang Zhu, Huitao Li, Yiyan Wang*, and Ren-Shan Ge*. Chalcone derivatives from licorice inhibit human and rat gonadal 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s as therapeutic uses. J Ethnopharmacol, 2023, 12(317): 116690. PMID: 37245711


【题目】
甘草中的查尔酮衍生物治疗可抑制人和大鼠性腺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通讯作者】
王义炎,葛仁山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麻醉科与围术期医学科

【第一作者】
Lei Ye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病理科

【摘要】

民族药理学相关性:传统中医中,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根)被用于治疗炎症和性功能障碍已有1000多年历史。药理学研究已从甘草中鉴定出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查尔酮衍生物。


研究目的:人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h3β-HSD2)催化性激素和皮质类固醇前体的形成,在生殖和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查尔酮抑制h3β-HSD2的抑制强度和作用模式,并将其与大鼠3β-HSD1进行比较。


材料与方法:研究5种查尔酮对h3β-HSD2的抑制作用,并与3β-HSD1比较物种依赖性差异。


结果:对h3β-HSD2的抑制强度为异甘草素(IC50,0.391 μM)>甘草查尔酮A(0.494 μM)>甘草查尔酮B(1.485 μM)>刺甘草查尔酮(1.746 μM)>查尔酮(100.3 μM)。对r3β-HSD1的抑制强度为异甘草素(IC50,0.829 μM)>甘草查尔酮A(1.165 μM)>甘草查尔酮B(1.866 μM)>刺甘草查尔酮(2.593 μM)>查尔酮(101.2 μM)。分子对接显示所有化学物质以混合模式结合类固醇和/或NAD+结合位点。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强度与化学物质的氢键受体相关。                              


结论: 部分查尔酮衍生物是h3β-HSD2和r3β-HSD1有效的抑制剂,可能是治疗库欣综合征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潜在药物。


31.Chang-dong Feng#,Yu Xu#,Shaomu Chen, Nan Song, Xiao-Wen Meng, Hong Liu, Fu-Hai Ji*, Ke Peng*. Opioid-free anaesthesia reduces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horacoscopic lung resec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IT J ANAESTH, 2023.PMID: 38042725.


【题目】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减少胸腔镜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
嵇富海,彭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麻醉学院

【第一作者】
冯昌栋,许玉,陈少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麻醉学院,苏州相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

【摘要】

背景: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与术后恶心呕吐(PONV)呈正相关,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FA)可能减少PONV的发生。本研究观察OFA与阿片类药物麻醉相比是否能减少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前2天的PONV。


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120例成年患者按性别分层,以1: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七氟醚OFA麻醉,另一组接受舒芬太尼+七氟醚阿片类药物麻醉。术中采用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20 ~ 50进行指导镇痛。所有患者均预防PONV(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和多模式镇痛(氟比洛芬酯、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和患者自控舒芬太尼)。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48 h内PONV的发生情况。


结果:中位年龄53岁,女性占66.7%。与阿片类药物麻醉相比,OFA显著降低PONV的发生率(15% vs 31.7%;比值比(OR)=0.38,95%可信区间(CI), 0.16 ~0.91;需要治疗的人数为6;P = 0.031)。除OFA组呕吐发生率较低(OR=0.23,95% CI,0.08~ 0.77)和PACU停留时间较长(差值中位数为15.5 min,95% CI, 10 ~ 20 min)外,其他次要结局和安全性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预设的性别、吸烟状况和PONV风险评分亚组中,OFA对PONV的影响无差异。


结论:在预防性PONV措施和多模式镇痛的背景下,SPI指导下的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可使胸腔镜肺切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减半,但与较长的PACU停留时间相关。

检索:唐子元,李慧
翻译:林子诗
校对:洪璞,赵伟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23 21:21 , Processed in 0.15181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