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9-5 10:48 编辑
6个月的成长与温暖 今年三月初,我怀揣着期待与憧憬,携着对浙大一院的向往,在此开启了为期六个月的进修之旅。浙大一院作为浙江省杭州市的医疗 “金名片”,不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更是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疑难重症诊治的 “国家队”。
出发时的我,满心想着学什么?怎么学? 万幸的是,浙一用六个月的时光,给了我最扎实的答案 —— 学新技术,学临床思维,学危机处理,学规章制度,更学那份 “临床与科研共生、严谨与温度并存” 的行风业态。
智能化:颠覆认知的 “未来医院” 图景 初到浙大一院余杭院区,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彻底颠覆了我对 “超级医院” 的固有印象。医院走廊不再是人山人海、愁容满面的景象,而是井然有序,一个个极具科技感的大屏幕映入眼帘,传递着清晰的就医信息。进入工作人员通道后,又看到了天花板奔忙的轨道小车,走廊里穿梭不停的物流车。这里处处体现着智能与医疗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患者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全流程引导式就医。基于阿里巴巴所构建的医院智慧系统更是能高效匹配医疗资源,不仅让看病变轻松,也让治病变高效。余杭院区的目标是,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未来智慧医院”。这一蓝图目前正在徐徐呈现。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社交媒体发布由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首发的展示浙大一院作为浙江智慧型医院标杆的视频。
规范化:以患者为中心的麻醉全程“规范” 麻醉科的工作,相较于其他科室,更显庞杂与不可预料,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工作和细节里找到合适的节奏是最考验人的。得益于浙一人严谨求真的态度,这里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闭环管理方法。比如在手术室,从病人从病房出来的一刻起就已进入了严格的闭环系统。
随着舒适化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麻醉科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不管是术前的访视,术中的维持,还是术后的苏醒,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是合理且熟练的标准化程序。在这里我看到了医疗流程合理性的实例,分工明确,该慢的事情慢下来,不急于拔管,不急于周转,给患者足够多的稳定时间。该快的快起来,快速MDT,急诊快速评估,有问题团队快速反应,为生命争锋夺秒。
新质化:创新无处不在的 “知识活水” 在浙一的进修生活,学习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不仅在日积月累的临床工作中,也在每天的小课堂里。有临床思维的开拓,有最新指南的交流,也有理论知识的拔高。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不断滋养我们的专业素养。
方向明老师从预警-临床研究-教学和大家探讨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麻醉医师,安肖霞老师讲授了超声在判断胃排空情况的应用,程宝莉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在临床中的处理,还有好多老师分享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病历。 除了小课堂,每天的晨交班也是一场巨大的思维碰撞,针对当天的疑难危重患者,大家集思广益,设想哪些可能的风险,提前关注,把风险扼杀在萌芽里。这些火花都将使我们受益无穷。
授课学习日程
卓越化:从临床灵感走到顶刊的 “医学信仰” 有人说,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 “推麻药、打麻醉”,但在浙一的六个月,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份职业的本质:我们始终走在 “救死扶伤” 的第一线,而最求最好的我,是支撑我们在高密度工作中不麻木、不懈怠的核心。
余杭院区的麻醉科日均手术量达 200 台,但老师们依然对每一个细节 “锱铢必较”:这个患者的麻醉剂量能不能再精准一点?那个操作的并发症能不能再减少一点?而方向明老师团队的 “侧卧位气道管理技术”,就是这份 “追求卓越” 的最好见证。
早在 2012 年,团队就注意到急危重症患者易因饱胃反流导致肺损伤、围术期低氧血症的临床痛点,率先提出了 “侧卧位气道管理” 的理念。为了突破空间受限、视觉偏移的技术难点,他们研发了 “柄片分离”“垂直冠状” 等革新技术,最终通过系统化 RCT 研究证实,这项技术能让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 62.5%。而今年发表在 BMJ 的新研究,更是把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 在资源受限、难以获得专业呼吸支持的条件下,侧卧位能成为 “简单、低成本且有效的镇静成人呼吸管理策略”,帮更多患者规避低氧血症风险(要知道,低氧血症不仅会增加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还会消耗宝贵的医疗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