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心用药方案
1. 咪达唑仑(轻/中度镇静):成人初始剂量1-2mg(或<0.03mg/kg)静脉推注,每2分钟可追加1mg(或0.02-0.03mg/kg),具有“顺行性遗忘”优势,患者清醒后对诊疗无记忆。
2. 芬太尼/舒芬太尼(镇痛辅助):芬太尼成人初始50-100μg,每2-5分钟追加25μg;舒芬太尼初始5-10μg,每2-5分钟追加2-3μg,用于增强镇痛效果,配合镇静药使用。
3. 丙泊酚(单用或复合,轻/中/深度镇静):
❶单用(诊断性胃肠镜、简单息肉摘除):成人初始1.5-2.5mg/kg缓慢静注,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即可操作;需追加时每次0.2-0.5mg/kg,或持续泵注6-10mg/(kg·h)。
❷复合用药:先静注咪达唑仑1mg和/或芬太尼30-50μg(或舒芬太尼3-5μg),1.5-2分钟后,静注丙泊酚1-2mg/kg(或依托咪酯0.2-0.3mg/kg,防肌震颤),患者托下颌无反应时开始操作;追加剂量为丙泊酚0.2-0.5mg/kg或依托咪酯0.1mg/kg,或持续泵注对应药物。
4. 氯.胺.酮(1-5岁儿童):肌肉注射3-4mg/kg,开放静脉后入睡操作;必要时持续泵注2-3mg/(kg·h)维持;条件允许时,也可七氟烷吸入诱导后用丙泊酚维持。
5. 右美托咪啶(长时间操作):静脉泵注负荷剂量0.2-1μg/kg(10-15分钟),再以0.2-0.8μg/(kg·h)维持,可复合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增强镇痛,患者循环稳定、呼之能应,无明显呼吸抑制。
6. 气管内插管全麻:适用于操作体位影响呼吸、诊疗可能干扰呼吸的情况,如经口小肠镜、食管中上段EUS等,需常规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操作流程与监护
(一)关键流程
1. 术前访视:告知患者/受托人诊疗方案、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病史、体格(重点排查困难气道、恶性高热易感)、实验室检查,确认无禁忌。
2. 术前准备:患者术前禁食≥6h、禁水≥2h,可服<50ml黏膜清洁剂;胃排空障碍者延长禁食禁水时间;轻度/中度镇静需口咽部表面麻醉,深度镇静/全麻无需;麻醉医师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与操作项目。
3. 术中实施:患者入室后摆体位、连监护仪、吸氧去氮(8-10L/min,3-5分钟)、开放静脉,按方案给药,待达到目标镇静深度后开始内镜操作。
4. 术后恢复:未清醒或肌张力未恢复患者进入恢复室,监测生命体征与神志,防坠床;门诊患者需达离院评分(表2)≥9分,且有人护送方可离院。
(二)核心监护项目
心电图:监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心动过缓(心搏骤停前90%会出现)。
呼吸:观察频率、幅度,反常呼吸提示气道梗阻(多为舌后坠,托下颌可缓解)。
血压:常规每3-5分钟测无创血压,高危患者需有创监测;血压波动超基础值±20%(高危)/±30%(普通)时需干预。
脉搏血氧饱和度:术前即开始监测,持续至清醒,其下降提示通气已明显异常。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深度镇静或无法直接观察通气时监测,可在血氧下降前发现低通气,比视觉观察更敏感。
特殊人群用药与管理1. 老年患者:选依托咪酯替代丙泊酚,减少循环抑制;需预先用麻醉性镇痛药防肌震颤,药物剂量酌减。
2. 儿童:常用氯.胺.酮(需防喉痉挛、呼吸暂停),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术前评估牙齿、扁桃腺、心肺情况,关注心理状态。
3. 妊娠/哺乳期妇女:避免用地西泮(FDA D级,致胎儿腭裂);咪达唑仑(D级)仅在哌替啶效果不佳时用,早孕期尽量不用;保障母体不缺氧、不低血压,避免胎儿风险。
4. 肝功能异常患者:麻醉药多经肝脏代谢,需减少药物用量;大量腹水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
5.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180/110mmHg方可诊疗,术前持续服降压药;术中血压波动不超基础值±20%,下降25%为低血压,需及时干预。
6. 心脏病患者:3个月内心梗者尽量避免操作;保障心肌氧供-氧耗平衡,维持循环稳定、适度通气,充分镇静镇痛。
常见并发症处理
呼吸抑制:舌后坠者托下颌或放口咽/鼻咽通气管,增加吸氧浓度;血氧<85%时刺激患者加深呼吸,无效则辅助/控制呼吸,必要时插管;苯二氮卓类药物所致者,静注氟马西尼。
2. 反流误吸:立即退出内镜、吸引口咽,患者头低足高右侧卧位;必要时插管,纤维支气管镜下吸尽异物,机械通气纠正低氧。
3. 血压下降:加快输液,静注去氧肾上腺素(25-100μg)或去甲肾上腺素(4-8μg);窦性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者,用麻黄碱(5-15mg);长时间操作患者预防性补液。
4. 心律失常:心率<50次/min时,静注阿托品(0.2-0.5mg);必要时用肾上腺素(0.02-0.1mg)。
5. 心肌缺血:术中吸氧减少ST段压低,加强监测,维持心肌氧供-氧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