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15352|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视记者调查报告: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线医生的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9 08:1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 语 此文为资深媒体人,中央电视台记者武卿长达半年的调查报告,得到了武汉协和医院姚尚龙院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李天佐教授以及新青年麻醉论坛部分网友的协助,从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视角来看麻醉界的疲劳工作问题,或许更能反映目前的紧迫问题。
作者:武卿 来源:武卿微信公号qingtan2014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8:23:04 | 只看该作者
二、一线麻醉医生猝死事件频发
      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这个80后姑娘,是安徽省某市的前数学教师徐慧。因为生完二宝只有数月,她看起来还有些微微发胖。不过,目前她没有心思在意这些,怎么更好地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

      四年前,徐慧与麻醉医生吴辉相恋并结婚,日子过得平静幸福。2014年1月18日晚上7点,当徐慧从娘家赶回来和丈夫团聚时,却看到这样让她心痛的一幕:“他在床上歪着,牙咬着,上半身冰凉,冻得有点发紫,我刺激他,他也没反应。”徐慧急了,赶紧拨打120,急救人员赶来后,吴辉被确认死亡。
      32岁的吴辉是安徽某医院麻醉科的骨干医生。他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是家里唯一的读书人,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常年在街边上卖韭菜盒子,兄弟姐妹圈都辍学打工。多年来,全家人把积蓄和精力,全部花在了吴辉一个人身上。他时,大女儿两岁,小女儿刚满两个月。如今,徐慧一个人,全天候地照顾两个孩子。

      除了血脂有点高之外,吴辉生前没有任何疾病。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为何突然死亡?由于当时未做尸解,我们无法分析直接致死的原因。来自吴辉所在医院的工作量统计表显示:2014年1月17日晚至18日早晨的夜班里,他做了9台手术麻醉;而在此前一天的夜班里,做了15台。

       15台---我反复统计,忍不住要问:“他怎么会这么玩儿命”
       徐慧说:“没有办法---这个工作量基本算正常,平时也这样。他同事说过,他们有时候累得连药都掰不动。”

       正常情况下,吴辉的工作时间安排应该是:周一二三四上白班,星期五上夜班,星期六上急诊白班。但是 1月16号下夜班之后,17号他又接着上了一个夜班。无论上白班还是上夜班,每天做七八台手术,对吴辉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徐慧继续回忆,“吴辉在家待的时间很少。除了上班做手术,就是回家补觉。睡醒了,床边放一本书,翻两眼,累了再睡,基本没有时间陪孩子。有时他还得学习搞研究,看他在电脑跟前坐着,两岁多的大宝会趴在他背上说,爸爸你陪我,猪八戒背媳妇。他呢,一手摸着鼠标,一手拖着孩子,糊弄孩子玩一玩儿---当住院总的时候,基本上一个星期不回家。孩子想爸爸,我就带她去医院看爸爸。在一起四五年了,他从来没有请过假,结婚的时候就请了两天。生孩子的时候,就陪了我一夜。我生完后,他都没来得及把我从产房里推出来。还是我自己走回来的。”

      有时候累得厉害,吴辉会跟徐慧发脾气:“有一次跟我抱怨,这个工作确实没法干了!人家跑长途的四个小时还要休息一下,你看我们没明没夜连轴转---”

      吴辉是所在医院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科室对他比较重视,排给他的也是高危手术居多。做这种手术,麻醉医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徐慧认为,长期过劳、心理压力大,是导致丈夫吴辉死亡的主要原因。
      “还有,他从小的梦想就是穿个白大褂,很有职业荣誉感。但是麻醉医生是在幕后,在幕后穿个绿色衣服,还天天把脸蒙着。他觉得不像个医生,还怀疑是不是选错行了---”职业成就感低,价值感不足,似乎是很多麻醉医生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采访徐慧时,他们的大女儿一直在旁边玩。孩子非常漂亮,大眼睛乌黑发亮,睫毛长而浓密。她出生的时候只有2斤,但是目前看起来,身高、发育和正常孩子无异。徐慧有时候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发大女儿的照片。她在第一次和我见面时就说,“我家大宝很漂亮呢。”我当时心里想,呵呵,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孩子长得好看。等见着小家伙,真的被她迷住了。

      吴辉家墙上,贴了不少东西,有喜字,有两口子的婚纱照,还有吴辉的遗像。
      我看着缠了黑布的遗像,不免有些担忧:“孩子不会问爸爸去哪儿的问题吗?”
      徐慧:“---那天到殡仪馆时,她也去了,看到里面有一个火化间,她就问他爸的领导,我爸爸哪儿去了?你把我爸爸推哪儿了?你怎么不还给我---然后我就抱着她走了。孩子现在不是很懂事,她只知道爸爸上学去了。她没有上学,很羡慕小朋友上学,她知道爸爸上学去挺自豪的。唉,从她出生,爸爸就没有正而八经陪过她几天。”

      武卿:“你现在打算怎么办?带孩子是非常累人的---你一个人带俩孩子,也不能上班,没有生活来源。”
      徐:“---走一步算一步吧。因为现在孩子小,也没有人能帮我带孩子,所以我现在只能,只能说是等两个孩子都大了,再出去工作 。”眼泪在徐慧的眼眶里打转,但是仅仅七八秒钟后,她就平静了:“我必须坚强。”
     “你觉得有什么遗憾吗?”
     “有---他在年前报了脱产博士,跟我说,考试时可以多请几天假,带着我跟大宝到广州玩一玩看一看,还说可以办签证到香港看一看---我说带不带二宝,他说二宝太小,就带大宝吧。”
吴辉,并不是唯一一个猝死的麻醉医生。

      来自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到2014年4月近一年半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共爆出7起麻醉医生猝死事件(注:网上有11起、13起之说,此处数字为核实过的与过劳直接相关的死亡病例),死者的年龄段和吴辉一样,都在30岁左右,这引起了麻醉医学界的普遍关注。2014年10月24日,阜外医院麻醉科医生昌克勤,也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麻醉医生分会现任副会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李天佐说,相较于全国8万麻醉从业人员的总数,猝死者比例也许不算很高,但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段里,频繁发生猝死事件且死者都年纪轻轻,以前还没有过。

      麻醉医师分会第三任会长姚尚龙说,这些事情让他觉得非常震撼:“是否还有没报出来的猝死案例?确实我们不敢说;是不是基层还有哪些人员?也不好说。像麻醉科这种高强度工作,实际上是慢性死亡的过程。它对人的生理心理一些疾病的诱发,都会起到促发的作用。”
      猝死事件的主角们,年龄大多在三十岁左右。他们正是成家立业有追求有发展的时候,也因此既有工作负担,也有生活负担,压力大于常人。麻醉医生周祥勇和《医学界》出品人陈奇锐在和记者聊天中,把这种三十岁左右的麻醉医生猝死频发的现象,叫做麻醉医生的“三十岁现象”。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8:4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lolo1 于 2014-10-29 13:12 编辑

三、猝死缘何频频发生——一线麻醉医生生存状况调查
      早晨七点半,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今天负责做手术麻醉的医生,已全部进入手术室。

      21号手术室即将展开的是一台,重大心脏杂交手术。在这里当班的麻醉医生,是教授张诗海、主治医师薛飞、住院医生冯颖露。在外科手术大夫到来前,她们要把包括急救药在内的药品,全部准备好。备药、机器质检结束,已经是四十分钟后。

      8点10分,第一针麻药被推进病人体内,病人很快进入全麻状态,手术正式开始。除了药品的气味外,我忽然嗅到一种浓烈的人类皮肉被烧焦的味道,看来要开胸了。几分钟后,我就看到了病人打开的胸膛里跳动着的心脏。它颜色鲜红,有节奏地抖动着——我丝毫不觉得那可以叫做“跳动”。

      就在半个小时前,我还问病人:“今天要做一个重大心脏手术,要搭桥,要放支架,还要做介入,你怕不怕?”这位兄台爽朗地笑笑说:“不怕”。看到此刻他无声无息躺在那里,我忽然想:病人上手术台被麻倒后,真是弱势啊---这一幕,上帝看了都心痛啊。如果他自己和亲人看到这一幕,恐怕心都要碎掉。病人手术中的生命安全、术后恢复情况,以后的生活质量,都在医生们手里捏着呢。所谓人命关天,不过如此。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9:38:26 | 只看该作者
四、深层次原因?
台湾可怕的高麻醉致死率,原因主要是,麻醉人员奇缺。大陆麻醉医学界也认为,影响手术中麻醉安全的第一要素就是缺人——医院发展提速,手术量井喷,人员严重紧缺,在我国已经是普遍现象。

登陆专为医药领域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丁香网,我看到,用人单位对麻醉医生的需求量,是对外科等其它科医生需求量的数倍之多。这种全国性紧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武卿:“那这个问题的形成,到底是因为招不到人,还是医院没有办法放开招人?”
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两个方面因素都有,首先,现在招人有困难,早期我们希望招一些高层次的人员,博士硕士,现在连本科生招人都难。人家不愿意来。此外,就医环境不好,再加上麻醉科社会认同度低,所以很多人读了麻醉,最后都不选择麻醉。还有,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来院里工作,看到压力大,都离开了---”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麻醉科主任吴迪介绍,2014年,他们科的进人指标有1-2个,但是最后连一个人都没招进来,原因是合适的人不好找。
不过,姚尚龙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可不是没人愿意来,而是没有编制导致的没法招人。  
                          
武卿:“那像你们协和医院,现在定的编制是多少?”
“没有编制。正常讲,应该按照医院规模配备麻醉医生,这叫编制,但是现在它没给这个指标,导致各个医院长期招不着人,长期累积,欠得帐越来越多,麻醉医生紧缺现象越来越明显。”说到这里,姚尚龙的声调明显高了起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定有点淡漠。全世界最好的医院是哈佛医院,它有八百张床位,他的医生总数,是两万一千多人。而我们国家最大的一个医院,它将近八千张床位,工作人员也就是一万人。你想想,八千床位一万人,跟八百张床位两万人员比,谁的水平高,谁的质量好?像我们医院这个规模,每天手术量是三百台,再加上外面还有疼痛和ICU,应该有150名到200的麻醉大夫。但现在就九十个来人,缺口至少七八十名。”
同仁医院副院长李天佐认为,编制已经超出了一个医疗机构所能够把控的层面,现在全国麻醉界都在热议的一件事,就是——麻醉科医生到底怎么测算编制。

编制的问题,说起来挺费劲的。1989年,我国把麻醉学科定为临床二级学科,但是并没有真正按照二级学科要求,给出规范的建制。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并不重视麻醉科,依然把它看做辅助科室、医技科室,麻醉医生的编制如何测算,至今也没有具体规定。大部分医院目前都是,按照二十几年前的标准——即一个手术台配1.5-2名麻醉医生的办法在招人。按照手术台,而非手术量来配备麻醉人员,在手术量井喷的今天,这就使得麻醉医生的紧缺现象,越来越凸显,麻醉医生个体不堪重负。同仁医院麻醉科每年都要人,但是每年都招不够,原因就是没有和现实情况匹配的进京指标。

逻辑延展到这里,我的调查可以结束了。编制是个原因,但是浅表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整个医疗界对麻醉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其资源分配比例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麻醉医生个体的健康被牺牲,受到严重损害的还有学科的发展。“麻醉这个学科承接培养着住院医、培养研究生的职能,有科研有教学,真正立体化发展了才能为今后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但这些目前都受制于临床压力,都让步给临床了。二三十年后,现在这批年轻人起来以后是什么样子?这支队伍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同仁医院副院长李天佐非常忧虑地说。在针对全国近20%的编制内麻醉医生做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对这个职业不满意、如果有机会将不再从事麻醉行业。这些都会伤害麻醉这一重要学科的生命力。更重要的问题是,它时刻都会威胁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我在前面介绍过,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麻醉相关致死率的统计数据,我们的标准,是美国二十年前的标准。原谅我不得不这么比。               
你也许会说,在中国的大医院里,人员紧缺的现象不独麻醉科有啊,超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到处可见。确实,这非常危险。要解决这个问题,非精心做顶层设计不可。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解决的,但也绝对不是无法解决的。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9:4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lolo1 于 2014-10-29 12:58 编辑

希望有更多的文章来描述这一群体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0:1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lolo1 于 2014-10-29 12:59 编辑

     我们非常缺人,非常缺。但是人员增加的速度,第一,匹配不了手术学科这种业务的发展增加,第二,满足不了麻醉科本身发展的需求。其实麻醉科在医院的舒适化医疗,在医院,是起主导作用的,现在已经渗透到内科领域了.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1:5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lolo1 于 2014-10-29 13:00 编辑

最想说的话是:希望麻醉这样一个和病人生死打交道的专业及其从业者得到公平对待。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8#
发表于 2014-10-29 22:33:42 | 只看该作者
看得我一把辛酸泪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9#
发表于 2014-10-29 22:44:26 | 只看该作者
心情很沉重!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0#
发表于 2014-10-29 23:31:17 | 只看该作者
麻醉--------------一个和病人生死打交道的职业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1#
发表于 2014-10-29 23:39:44 | 只看该作者
1、希望有媒体朋友跟我上一周班,体验一下一个三甲教学医院麻醉医师的生活节奏和
     工作强度, 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如实地写出医生的生活;
2、希望那些整天嚷嚷“看病难、看病贵”的媒体朋友,去美国看一次病,
     再评论什么叫做“看病难、看病贵”;
3、国家应该对医疗暴力行为进行严惩,对故意损害医患关系、
     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和记者进行严惩
4、国家应该提高医生的诊疗技术费,体现医生的价值。
5、取消公费医疗、取消干部病房,减少过度医疗,消除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赞同!!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2#
发表于 2014-10-30 10:30: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仅是一家市级三甲医院,我们现在的状态仅仅只能是说生存着,连生活都说不上,更别说省的三级医院了,压力大还不被理解,心更累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3#
发表于 2014-10-30 10:53:48 | 只看该作者
但愿关注的更多一些吧。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4#
发表于 2014-10-30 18:33:29 | 只看该作者
【武卿专栏】人生如此艰难,让我们温柔相待——《索命麻醉》后记
我的文章《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关于一线医生的真相》,经“新青年麻醉论坛”公号转发后,只一天功夫,阅读数已近二十万且还在迅猛增长中。想到全国十万麻醉医生和另外十万其它领域医务工作者都可能看到此文,实在欣慰。
我的微信公号“卿谈”新开不足一月(qingtan2014),用户数不足一千,阅读数竟也破万。感谢各群、“微信朋友圈”所有参与转发的朋友厚爱。
想来,此文的火爆,不过是因为它颠覆了大多数人对医生的认知。而我自己,也一直在不停地修正认知的路上。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15#
发表于 2014-10-31 03:02:43 | 只看该作者
想想自己曾经也加班一百多个小时,痛苦无法言语,累的不想说话还得继续上手术!幸好我舍弃了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2-9 08:44 , Processed in 0.20500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