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427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届第二次全委会于布为教授的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 23: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1月30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上海召开了第十届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全体委员、青年委员以及到会嘉宾、领导共130多人。会议上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做了十届委员会工作计划的报告,如下:

于布为:我今天是向各位汇报一下本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首先重点讲一下我们对我们自己这个学科的定位,或者按国外公司的讲法,就是愿景。我们提出,要通过3~5年的建设,使麻醉学科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以及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必须有其市场。过去麻醉学科不受重视,是因为中国经济不发达,中国没有充足的经费来满足医疗的需要。它只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低限度的、或者说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比如小儿的扁桃体挤切术、年轻女性的人工流产术,基本上是从人体活生生地挖出块肉来,非常痛苦。再比如胃肠镜检查等,都是在没有麻醉、镇痛或镇静技术下进行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基本满足了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即诊断的准确性和医疗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它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也就是对就医全过程有尊严、舒适化的需求。人对舒适的要求,取决于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医疗服务的舒适化,在心理层面,就是患者感受到有尊严,受尊重。它主要取决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和服务水平,以及患者所处的就医环境。而生理层面,就是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无痛苦(低层次需求)和舒适(高层次需求)。坦率地讲,人对生理需求的忍耐力要远远低于对心理需求的忍耐力。人可以不听音乐,但不能不吃饭、不喝水。人可以忍耐粗暴的服务态度,但很难忍耐开刀不给麻醉的痛苦。所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对舒适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而能满足这个市场需要的,就是我们麻醉学科。大家可以从每天不断增加的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和无痛人流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这就是社会、医疗市场提供给我们这个学科的历史性机遇。今后的医疗服务,毫无疑问会向舒适化的方向来发展,而这方面的发展,麻醉科毫无疑问是主导学科。也就是说,通过我们麻醉专有的技术和我们使用的这些特殊的药品所提供的无痛服务,使病人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愉悦、舒适。显然,这只有麻醉科可以做这件事。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这种观念,除了学会在新闻媒体宣传外,也希望各位委员向所在单位、当地领导和群众进行宣传。特别是各省的主任委员,要带头在全省范围内宣传这种概念,就是今后医疗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舒适化的方向。我们可以从每天不断增多的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人流、无痛膀胱镜、无痛分娩等等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都做起来的话,我们这个学科在医院里无疑将是有地位的学科。我们昨晚上吃饭时,恒瑞的老总说,你们麻醉科在医院怎么会有地位呀?你产值不够。人家肿瘤科有地位是因为产值多。我说你大概没有想到我们麻醉科产值有一天是会超过肿瘤科的,因为过去肿瘤科有的药一支几千快钱,我们现在也有新药上市,两千块钱一支的。也就是逆转肌肉松弛药作用的环糊精。常规应用肯定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作为急救药,在插管不成的情况下,花两千块钱救一命,也还是非常值得的。再加上舒适化医疗所带来的麻醉市场的扩大,麻醉科对医院的贡献也会逐步增长,甚至成为医院的主要盈利科室。所以,医疗今后的发展就是舒适医疗,那么这个主导学科,麻醉科是当仁不让的。这是其他学科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只有麻醉科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经验、有这个技术、有理论有方法有药物。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关键。

第二就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我很遗憾今天卫生部医政司的赵司长和李大川处长因为公务没有能出席我们的会议,虽然我们很早就发出了邀请。我们应该让卫生部和学会的领导明白,麻醉学科既是一个历史上的高危学科,同时又因为他的高危,使得我们的麻醉科医生在所有医务人员里面,是具有最全面的抢救技能、知识、经验、理论、方法的医生。讲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急诊科怎么好和我们比呢?ICU怎么好和我们比呢?不好比的。你可以讲他们发表的SCI的论文,但是真正急救的技能、知识和抢救的有效性,那是肯定比不过麻醉科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非常好的自信。然后,在我们解决了自身的安全性以后,我们应该主动的承担起保障全院医疗安全的、最后的“守门员”这样位置的学科责任。我们想一下,报纸上讲得沸沸扬扬的几个重大的医疗事件,如果我们麻醉科医生能及时的到场进行抢救,并把病人抢救过来,是不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个学科应该追求成为全行业的安全保障学科。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争取这个学科在整个医疗行业重要地位的关键所在。

第三,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过去我们的医疗改革,主要是靠“以药养医”的政策来维持的,政府的投入已经降到微不足道了。我们想一想,我不知道其他医院的情况,就上海而言,上海每年对瑞金医院投入4千万元人民币,而医院有3800多个员工,大概就是年人均一万块钱。还比不上大卖场收银员一年的收入,这就是政府给医院的投入。其他的部分呢,无论是通过医保的形式也好、其他形式也好、各方面、社会各个阶层也好,主要是靠药品的批零差价来弥补,当然也包括医疗服务的盈利。但是,药品批零差价越来越少,今后几乎就没有了。从今年开始,医药的批零差价将逐步取消,那么,医院的效益从哪里来?今后医院的效益必须从手术、检查、介入,等等一系列的医疗活动里来,从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来体现,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麻醉学科的工作。所以我们会逐步成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我在我们今年的新年献词里写过,就是,下一轮的医院竞争,人才也好、什么也好,前提是效益的竞争。谁有了效益,你可以重金,花两百万聘一个长江学者。你需要SCI论文,他有几十篇,你把他买过来就可以了。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要认清,今后的医疗发展趋势所带给我们这个学科的机遇。我们会成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也是我们向医院领导要求设备、人员的理由。你逐步扩充,然后你逐步为医院做出更大贡献、在医院的分量越来越重,你的发言权就会越来越多。

第四是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我们过去的院长,大都是从大外科或者少部分从大内科里出来,这种权力的集中和人性的弱点使得他一定会偏向自己的学科。只有麻醉学科,(我不是说当院长),可以有效协调各科关系,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可以更公平的分配手术资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在上海参观过一个医院,他有一个院士,他有专门的手术间,非常现代化。可是院士会议很多,院士一去开会,这个手术间就关着。其他几个科室的医生都挤在拥挤不堪、破烂不堪的手术间里工作。他的现代化手术间就关着,哪天他高兴来开刀他就来开刀。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可是这个奇怪现象就发生在上海,还不是在很偏僻落后的地方。这个现象我相信今后会改变,是因为今后社会压力会逐渐增大,那么在这方面,麻醉学科可以发挥很好的、协调关系的作用。

最后,是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我们这个学科,社会还不熟知、不认可。国家基金委原来是生命科学部,由于医学的分量越来越多,划出一个“医学科学部”。在生命科学部的时候,麻醉还有一个学科存在,在临床八处。划归了医学科学部以后,按系统重新划分,麻醉没有了。所以今年的基金申请,将是对于我们学科水平的实际的考验。如果我们能够拿到比去年更多的基金,国家基金委就不再改了,他觉得你们有能力。因为你在和内科、和搞基础的去竞争。你搞神经、搞认知,你就要跟神经科学、精神学科去竞争,跟搞基础的生理所、脑所去竞争。你搞心肌的保护,你就要去跟循环系统和心内科去竞争。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竞争得过他们。结果说不好,是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或者我们从九十几项自然基金降回二十项,国家基金委承诺可以改变。所以我们的地位大家可以知道,碰到关键的时候,你究竟是个什么地位。

接下来讲一下我们的工作设想。我起了很多名字,大家不要看名字,大家只要看计划就可以了。学会的组织架构、学科的基本家底、大规模培训科主任、培养学科的高端人才、推动各地分会网站建设、编纂各地/全国的麻醉发展史、修订完善已有的指南和专家共识、然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开展华人圈的麻醉学交流、开展政府媒体公司的公关、然后杂志与学会出版物的管理、亚专科的建设还有论文基金、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最后是学科发展战略前沿的调研。

第一个讲完善学会的组织架构,不是讲前几任主任委员这方面做的不够,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医学会是一个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可是我们现在应该认识到,我们既是学术团体、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学科的领导实体。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学科的中枢来把他的组织架构来完善,就是通过我们的建设,今后形成一个个固定的工作小组,然后去有连续性的保证学会的工作而不因更换学会的主任委员来改变。所以我们还将设立一个上海办公中心,今后这个中心可能就要挪到成都,再以后再挪到北京或者哪里。

完善学科组织架构的第二点是我们要成立更多的专科学组。

第三点比较重要,就是我们要成立相对应的工作小组。不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全面的什么都抓,而是把一项项的具体工作分给各个工作小组,主任委员、相应的副主任委员只起监督作用和确立方向的作用。学科最后的决策当然是领导机构来做。但是要有相应的小组处理相应的事务。然后建立、完善学组和工作小组的汇报制度。大家可以看到这次,我们邀请了所有的学组组长就自己的学组的工作做一个汇报。这是我们寻求改变的一部分。

第二,就是摸清学科的基本家底。这里面实际上以前也做过,特别是在李树人主任在任期间。是由贝朗公司协助做的,但是没有做完全。所以这次我们下定决心,要拿出确切的基本数据,就是我们认定学会必须有我们自己的基本数据。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哪里长得好看,哪里长得不好看,我们连好看不好看在哪都不知道就往自己脸上抹粉,那不是要抹错地方吗?所以在我们向领导申请、向卫生部提出我们的申诉以前,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本数据。到目前为止,按照送来的先后,有下面这些地方学会已经完成这项工作,他们是天津、内蒙古、四川、新疆、甘肃、浙江、吉林、解放军、重庆,已经完成这项工作了。我希望在座的各省的主任委员能在我们学会要求的时间、也就是二月底,把这个工作做完。已经完成的应该提出表扬。没有完成的希望大家抓紧。第二,我们要以这次调查的结果为基础,等一会儿我们同济医学院的方教授会给大家报告一下抽样调查的初步结果,就是卫生部委托医学会,再委托麻醉学会和麻醉医师分会,再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做的一个抽样调查。他们所做的抽样调查和我们做的有点区别。但是已经可以看出我们学科的一些大的问题所在,来确定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第三,我们要开展大规模的县级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培训。为什么要做这一点?就是刘进教授所倡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得到国家认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那就不是我们学会要大力推动去做的事情了,因为有卫生厅、卫生局的科教处来负责,在各地已经开始展开,北京、上海都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我想这是我们麻醉学科率先提倡、然后在全国其他学科推广的第一项活动,是一项非常值得自豪的工作。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安全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出现在县级及其以下医院。就是他的基本的人员培训、基本的麻醉设备、甚至包括麻醉方法,还是停留在比较陈旧的阶段。所以我们要做这项工作。力争使麻醉安全水平在短期内上一个台阶。我们的主要内容,我看刘进教授的“培训规范”已经在《驼人报》上登了,已经做“试点”来办。主要是开拓思路、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更新技术,重点是围绕医疗安全展开。我们计划每年培训1000名科主任,然后通过3-6年的努力,使全国的县级医院主任轮训一遍,这是一个应急的措施,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做的。

第四,就是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有计划地培养学科的高端人才(实际各地的麻醉科主任都在做这项工作,包括送人员出国)。但是我们学会,要通过我们的选拔途径,来选拔一批博士毕业生,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然后有比较好的外语基础,到国外顶级实验室去工作。目的是五到十年以后,中国麻醉界有一批人熟悉西方的游戏规则、有良好的口头交流能力、可以代表中国向新的高度迈进。

第五,是加快网络化建设。昨天麦迪斯顿来讲,他们愿意出全额来协助各地学会去做。当然具体方式我是给他建议,当然我没来得及跟全体常委、其他麻醉医师协会的几位会长来交换意见,因为是吃饭前临时讲的。我是觉得有人愿意出钱也是好事,所以中午吃饭前请各省市的主任委员留一下,给他们留一个通讯方式。他们会来和大家协调建立麻醉网站的事。我们希望两年内实现全国联网。同时,这个网他们提出做教学,科主任的远程培训。我们同意。我还建议在我们完成全国联网以后,我们将开放英、法、日、德、西文的网站。把中华麻醉学会真正办成一个国际化的学术团体。

第六,我们做一个“寻根计划”。就是中华麻醉史的编纂工作。为什么想到这一点?是在去年的年会上,我们注意到中国麻醉创业专家只剩下谢老一位,其他都已经过世了。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去做这件事,我们的第二代专家也会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来抢救遗产,来编纂中华麻醉史。山东省麻醉学会做了一本,大家可以参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写中华麻醉史。麻醉学分会来写几位创业人的传记,当然是由各所在单位来供稿,然后我们来统稿,编成一本中华麻醉名人传略。同时鼓励各地编纂各地的名人录。英国人写过一本书,《麻醉史上值得记住的人》,作一些特殊的发明、贡献都可以编入。这样做是需要的。

然后是指南。上届主任委员吴新民主任带领大家全面制定了大概18项指南和专家共识。我们有必要修订完善、并把专家共识逐步过渡为指南。先易后难,不可能全都做,但是要一个个做起来。并制订、发行简明扼要的“快捷指南”,编成一本小册子的形式。使得麻醉科医生在关键的时刻能够随时翻得出来,能够不违反我们现有共识的原则,然后能有效地抢救病人,指导麻醉。我们要建立修订工作制度,每届委员会修订一次。最后还有我们要继续宣讲。以前是和费森公司合作,今后要和哪家公司合作我们再商量。

关于对外交往,我们确立的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双边、对等”。过去我们都是单向的,我们请国际上一些大牌、中牌、甚至小牌无牌的人,都请来。请多了以后,就感觉不那么新鲜了。随着中国麻醉的不断发展,我们会慢慢认识到,我们请来讲的,多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专业英语听力训练课,听他一个小时的专业英语。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今后的基本原则是双边对等。什么叫双边对等?我们已经在几个周边的学会做了良好的尝试,比如和日本的麻醉学会、韩国的麻醉学会、和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今后就是我们邀请他来,他一定要邀请中国的学者去。用这样的方式把中国的学者,带到国际舞台。当然,我们要继续巩固已有的与各个国际学术组织以及各国学会以及协会的学术联系,但是我们要一个一个谈,一个一个建立这种对等的双边联系。我们在座的委员、青年委员,都是麻醉界的佼佼者,然后才能进到这个圈子里来,应该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除了有责任有义务学习以外,还要弘扬、宣传中国麻醉学者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永远只是学习。我们一定要把我们自己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研究成果拿到国际上去,不怕亮丑。你开始去他们一定会挑三阻四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双边对等。然后我们这一届准备与欧洲麻醉学会建立一个学术联系,同时与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建立我们的官方学术联系。就是更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互开开会。我们要更紧密的联系、甚至双边的中美医学交流。现在都是民间的,比如北医-哈佛,比如协和-克里夫兰,是民间的。我们要有学会对学会的紧密的联系。在国外,华人麻醉圈的人数也很多,而且很多人热情很高。他们都是本着对国家建设出力的想法、报效祖国的想法。这个首先要肯定。但是在这个交流工作中,我们必须确立我们自身的学术主导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麻醉学会的联系合作。加强与美国华人麻醉医师协会的联系与合作。我们计划在明年召开一次首届全球华人麻醉科医师的研讨会。来加强与这部分人的联系。我相信这对我们的工作会是有益的。

接下来谈谈公关。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扩大麻醉学科的影响力。所以我希望在今年三月三十号,“美国国家医生节”的日子,围绕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主任委员、在座的各位委员、青年委员都写上一两篇科普的文章。为什么美国要选这一天做医生节?纪念什么?是纪念在历史上的那一天实施第一例乙醚麻醉的人Long。由他的家乡发起,经过美国议会通过、最后是老布什总统批准,成为美国的National Doctor's Day。不是很长的历史,我们专门查了wiki百科。围绕这个要做一些工作。要宣传一下美国的著名的麻醉科医生。比如宣传给每一个人出生状态评分的Apgar医生,宣传她作为产科麻醉医生对人类的贡献。再比如Bonica医生,作为疼痛医学创始人的地位,要把这些工作做起来。同时我们要宣传一下已经去世的第一代麻醉学科创始人对中国麻醉发展所做的历史功绩。围绕这一天来做一些文章,来扩大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在公司层面,我们希望公司能积极参与。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公司呢,有钱,但是出了钱以后就很想支配一切。学会在这里面要保持我们自主。这个怎样能做好,我也坦率的提出来,希望能听到大家的建议。

杂志与出版物的管理。我个人认为,各个杂志与出版物都是学会主导的产物。你不能说编辑部不听学会的,或者说自己另搞一套。因为我们的游社长总是宣传杂志是不归医学会管的,是归杂志社管的。我有些不以为然。你的杂志,难道是找了社会上一堆闲人办的?不是学会的专家组成的编辑部?所以,还是不能极端化。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个杂志,还想有生命力,还想更好的发展,是离不开在座各位专家的支持的。那么由于有各位专家的支持,就应该接受学会的一些大的方向的指导。学会当然不会具体去管,但是大的方向性的东西要去讲一讲。我们现在的刊物,等一下几个编辑部领导都会去做汇报。要想一想在电子数字化时代怎么样去竞争的问题,怎么样去生存的问题。但是学会有一点是要有要求的,那就是各个杂志自己必须制定各自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看了一下中华医学会排的刊物排名,我们的中华麻醉大概排在中间40几位,另外几个排在70几和80几。排名应该往上提升。我们应该想办法,怎么样使麻醉学的杂志成为SCI、Medline的收录期刊。要有具体的时间表。你只有定了时间表,才能努力的想去做这件事。天天自然的往上走,这个是有问题的。另外,我们还是要防止明显的学术***。我曾看到有人胆子大到居然把几年前发表过的文章,重新打一遍、重新影印一遍又投过来。这实在是有些太过分了。

亚专科的建设。疼痛、ICU两个亚专科,我们在徐州已经讨论过疼痛的问题了。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不能放而只能抓。ICU我们也会找时间,来开这个会。放掉,麻醉就什么都没了。抓,怎么样来抓?我们怎么样来加强对这个学组的领导?学组是代表学会去参加和对方的合作的。但是和对方学会的合作一定是要学会级的人来做。第二就是强调保障这个学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的合作,大家互相有利共同发展,我们就合作;你的合作是不断挖麻醉科的墙角,这个合作不做也罢。为什么要低三下四去做?没有必要。要做是大家定好协议来做。然后我们再去合作,那叫合作。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合作。我跟他们很明确的讲,我说我要合作,但我要和你们谈好条件,我们互相承认,互相支持,互不挖墙脚,这个基础上才叫合作。

我们要编写各项指南与培训的教材。然后扩大到各个专科学组的工作。

有关SCI基金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中国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学会牵头的还刚刚在做、成果还没有出来。我们希望今后推动SCI论文的写作培训,其他学科都在做,我们也要和公司合作,来推动这件事。然后我们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要召开中外麻醉学杂志的主编的峰会。我们要把主要的麻醉学相关杂志的主编请到一起,利用全国年会的时机,来给大家谈一谈每一个杂志它的投稿方向是什么?他愿意接受哪一类的文章。上次Schafer到上海的松江,我想大部分人都参加了,他很直言不讳,讲他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我们也希望把各个层次的、不同影响因子的杂志的主编都请来。然后我们举办优秀SCI论文的评选。这个要继续下去。还要做好统计工作。我们中国麻醉从有这个专科存在到现在,一共在国外有多少文章?凡是标麻醉科为作者单位的文章都要列出来,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我们这个学科在国家基金委都被取消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来继续申请基金?今年是来不及了,但是我们今年要请他们来听听我们的意见,为明年来做准备。然后怎么样来申请重大课题?学会是要出面组织公关的。如果下面的人有能力提出这个,希望学会帮忙,学会愿意提供协助。然后我们每年组织两项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每项三十万,希望大家提出好的研究课题,经过常委讨论以后确定,然后我们就开始做下去。

最后一个是学科发展的战略调研。我们这个学科很多年没有认真做学科发展方向的调研。国家是有的,为什么有863、973这些计划?就是把握一些苗头的东西,然后由一些比较活跃的专家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来研讨学科发展的前景,编制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的报告。我们现在做的调查也是为了这个做准备。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们近期基层医院应该做什么事情?高端的医院做什么事情?有很好研究基础的医院应该追踪国际上哪些重要的科研发展方向?甚至比如自动麻醉系统今后一旦商业化,获得批准应用,对我们这个学科会有哪些冲击,都应该是我们考虑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甚至可以成立相关课题协作组。比如大家研究方向比较一致的,然后开展重大项目基金的申请工作,做重大课题的公关工作。

然后还有一个,探讨麻醉学科更改名称的问题。麻醉科这个名称肯定不太适合现在历史发展的要求了。我在丁香园上回答网友提问的时候讲,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发展很不错,有麻醉前门诊、麻醉准备室、诱导室、恢复室、ICU,然后还有疼痛门诊。除了疼痛科病房还没有外,基本都全了。只是有一个很烂的名字,叫“手术麻醉科”。我说你这个科什么都好,只是名字不好。手麻科,难道还有脚麻科?昨天我都讲过了,不好。所以我们应该把麻醉科更改名称的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最后讲一下,团结是我们这个学科发展的最根本保证。中国麻醉学科走过了辉煌的六十年,我们去想一想当年创业的这一代人,是多么辛苦。最近我去了徐州医学院,看了一下曾老当时实验室的照片,破破烂烂的像现在的机房,到现在真的是很辉煌。但是我们走到了历史的分岔路口,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想放弃疼痛、ICU这两个亚专科,我们必须拿出我们有效的措施。所以,在座的各位是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坐到这里来的,理应为学科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很满意我们这一次绝大部分人,除了个别的因为各种公务、各种健康原因请假,其他的都来了。是大家关心这个学科的表现。我希望我们携手并肩,来共同开创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谢谢各位。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6#
发表于 2010-3-4 20:30:25 | 只看该作者
主委的计划令人振奋,困难肯定会有,需要我们每个麻醉工作者付出努力。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中都要考虑为专业发展作出努力。如在麻醉前探视病人中要注意宣传我们的专业,在做麻醉时要注意尊重我们的专业。麻醉前我们可以发现外科医师发现不了的问题,要给病人及家属讲我们的作用。要达到让病人意识到“除了手术我们管理你的一切”。麻醉中要做到,只有我们的决策才能是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而决不能做其他科室医生的医嘱的执行者。当然做到这一切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麻醉工作者。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5#
发表于 2010-3-4 19:34:12 | 只看该作者
前景十分美好,有了目标就有动力,从自己做起~~加油吧,战友们~!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4#
发表于 2010-3-4 16:26:23 | 只看该作者
前景很好
但要推行是很困难的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3#
发表于 2010-3-4 13:56:44 | 只看该作者
于主委工作报告中所描绘的前景是十分美好的,如果全部都能脚踏实地的落到实处,到是有可能出现麻醉学科扬眉吐气的一个拐点,也能给当前颓废的麻醉界注入一些活力和生机。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2#
发表于 2010-3-4 09:33:58 | 只看该作者
计划很好但是做起来很难啊!大家同舟共济能做多少都是进步!

 友情提示:论坛资源下载与分享的详细说明  (←点击查看详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1-24 03:07 , Processed in 0.13636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