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或目睹过在一个年轻苗条的患者身上进行“困难”的腰椎穿刺的经历?在这些情况下,无论你做什么,你似乎总是会碰到骨头。事实上,我敢说,我目睹过的大多数腰椎穿刺困难的病例都是在体型瘦小、标志易见的患者身上。
在本视频中,你将学习4个特定的提示和技巧,让你的下一次脊椎麻醉或腰椎穿刺变得更加容易和可预测。
当针头一直碰到骨头时,成功的关键是:问问自己:哪块骨头阻止我成功放置针头?或者哪个骨质结构挡在通往蛛网膜下腔的路上?
在本视频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在进行中线入路进行脊椎麻醉或腰椎穿刺时针头要经过的解剖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蛛网膜下腔。然后,哈兹奇克博士描述了在通往 CSF 的 4 个典型场景中,你需要在遇到骨头后做什么。
以下是 4 个典型场景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①在较浅位置触及骨质(1-2cm),表示针尖在棘突的平面上,此时应该完全退针,向上或者向下1公分进针
②在较深的位置触及骨质(2-4cm),提示进针位置不在正中线上,而是偏向了两边,此时应该退针,向患者左或者右一点微调进针方向,也可以尝试针尖向头侧偏移,但是不要尝试针尖向尾侧
③在更深的位置触及骨质(6-8cm),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针尖已经穿过了蛛网膜下腔,而操作者并没有感觉到落空感,此时针在正确的方向上,应该退针1cm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④整个针都进入了皮肤都还没触及骨质,多数时候操作者会认为是针太短了,而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进针偏离中线,针尖向腹腔方向进针,此时应该完全退针重新定位。
我希望这些提示和技巧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