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如果左室收缩结构正常,即使24h内室早次数>1w次,依旧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③ 如果左室收缩功能低下,则应当先治疗室早。
术中麻醉管理原则:
— 术前应当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置管。
— 体表粘贴体外除颤电极
— 备好急救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氯化钙等。
— 尽可能选择区域局部阻滞或椎管内麻醉等方式。
— 维持血压,避免血压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 勤查血气,尤其注意血钾值
术中处理方式:
— 如果血流动力学没受到影响,则可以暂时不处理
— 寻找与纠正诱因
① 纠正电解质紊乱
② 避免出现低血压,最好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③ 可适量使用山莨菪碱,适度提升血压
— 若发生非持续性室速则
① 纠正诱因
② 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用以控制心室率
③ 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IB类药物维持窦律
— 若发生持续性室速则
① 同步直流电复律:一线治疗
② 普鲁卡因/氟卡尼(不合并严重心衰或急性心梗)
③ 如果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则静脉使用胺碘酮(150mg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10min静推,间隔10~15min追加150mg,3~4次不终止则进行电复律)或利多卡因(1~1.5mg/kg 2~3min静推,必要时5min后可重复1~2次,之后以0.015~0.03mg/kg/min静滴,1h内不超过300mg。)
— 若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① 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可静脉推注硫酸镁2g,不终止,可重复给予。无效则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
② 如果恶化为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紧急电除颤
③ 如果发生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则应当首选静脉β受体阻滞剂
— 若发生室颤/室扑
① 心脏骤停:采用非同步电复律治疗。
② 若常规治疗无效,则采用静脉/骨髓内使用胺碘酮(300mg稀释于%葡萄糖溶液快速推注)再次除颤。若无效可间隔10~15min内给予150mg胺碘酮静脉推注,并积极CPR。
三、传导阻滞
特点:
1、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大于0.21s
2、II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 I型:P波出现,PR不断间期延长,直到出现一个QRS波脱落
② II型: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出现
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无关,且房率一般高于室率。
术前评估要点:
— 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类型
— 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 服用哪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 术前是否满足放置起搏器指证?
① 一度/二度I型,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则不予处理。
② 二度II型/三度,则可先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处理,无效则应当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③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般不处理,若为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新发完右,则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充血性心衰,术前需要明确诊断,并予以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