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胸部术后相关疼痛 胸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影响有效排痰,容易导致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肋间神经阻滞是一种重要的胸部术后镇痛手段,无论是单纯的肋间神经阻滞或联合药物及其他部位的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镇痛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荟萃分析报道,证据等级为 A 级,推荐等级为Ⅰ。
(2) 乳腺手术镇痛
乳腺相关手术在术中或术后可采取不同的区域阻滞技术如肋间神经阻滞、椎旁阻滞、胸廓神经阻滞、前锯肌前平面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胸段硬膜外麻醉等镇痛。基于目前的证据,肋间神经阻滞虽不是减轻术后疼痛最有效的区域阻滞技术,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证据等级为 B 级,推荐等级为Ⅱa。
因此,肋间神经阻滞能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抑制疼痛。但近 10 年对于单纯采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相关报道较少,且多为小规模研究或回顾性研究,常作为对照组或联合不同部位神经阻滞。更多临床研究的证据是在肋间神经阻滞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行肋间神经射频消融术。因此,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证据等级为 C 级,推荐等级为Ⅱa。
用 X 线定位目标节段肋间神经对应肋骨(肋角、腋后线和腋前线处)下缘的体表投影点为进针点,自标记点垂直于皮肤进针,针尖触及肋骨面后,于 X 线透视下(正、侧位)调整穿刺针进针方向和深度,使穿刺针越过肋骨下缘,骨接触感消失后,继续缓慢进针约 2 mm(深度根据患者胸壁厚度适当调整),使穿刺针接近肋间神经即可注入治疗药物或进行肋间神经微创治疗(图 16)。
通常应在阻滞后 10 min 至数小时或数日内进行多次评估,询问患者对阻滞区域的主观感觉(疼痛、麻木、感觉迟钝等),同时采用针刺法测定患者痛觉减弱或消失的节段以判定阻滞效果,也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字等级评分(NRS)等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如果肋间神经阻滞疗法用于治疗胸背、腰腹部疼痛疾病,则还需要联合以下多种方法对肋间神经阻滞疗效进行全面评估。
临床表现有突发性胸痛、胸闷和呼吸困难,可有刺激性咳嗽,严重者出现低氧血症、休克等表现。查体可发现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心率增快、血压降低,脉搏细弱而快等表现。辅助检查: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血气分析等,必要时行胸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