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查看: 27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护心情] 角色互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10:3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床边和病床上的体验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生转换,美国有位名叫爱德华·罗森邦的医生,晚年患了喉癌。他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回忆,自己曾经作为医生高高在上,但成为病人后,遭遇和心情与其他病人如出一辙——不敢面对疾病真相、被别的医生误诊……于是,他感慨道:“我成为病人之前,已经行医50年,却等到生病时,才发现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的角度完全不同。”



      每个医生都有成为病人的经历。去年,我的手不小心被生锈的剪刀划伤,就近到一家三甲医院就医。走到急诊室的时候,我发现病人和家属全挤在诊室,每个病人都很着急,觉得自己的问题很严重。“医生你看我流血了!”“医生我痛得动不了!”这些架势让我吃了一惊。就在急诊医生被叫去病房的几分钟时间,一名着急的病人家属狠狠拍了医生的办公桌:“怎么连人都没有?挂急诊怎么人都没有啊?!”
                                  
       疾病的痛苦,加上缺乏专业知识,病人必定缺乏安全感,往往会心急如焚。如果能在这里配备一名护士,先为部分患者止血或做一些心理安抚、疏导,也许病人和家属就不会那么急躁,医患矛盾也会减少很多。

                                  
       近些年,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尝试实施医患角色互换,以促进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北京市卫生局曾经推出“院长当一天患者”活动,19家医院院长扮成普通患者,分别选择一家不熟悉的医院就诊,亲身体验看病全过程。结果,每个院长都有一肚子“苦水”。有的院长感慨:当了一天“患者”,才真正体会到看病有多难。我想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共创一个美好的医疗就诊环境。(赵莹莹)




路不熟步步惊心

                                  
       与病人相比,医生最大的便利条件是,自己生病时可先做初步诊断,根据我们的医学背景,知道哪家医院最出色,了解整个行业领域的杰出专家是哪一位。在这样的内心驱使下,我生病时没有在自己医院就诊,而是去了一家自认为在这个领域比较好的三甲医院。

                                  
       出乎意料的是,早晨8点半,我赶到医院却挂到了89号。当时,我亲身感受到,病人身处疾病状态,还要大清早四五点出门上医院排队挂号的心情,顿感自己面对的每一位病人都非常了不起。

                                  
       虽然我是一名医生,但在一家不熟悉的医院就诊,一点医生的优越感也没有。首先,我不知道该在哪个窗口挂号,询问值班导医,对方让我先填单子,买个病历本,在3号口排队。过去填单子时,我就很不确定报销选项如何填写,旁边一位好心的病人姐姐问我:“你哪里不舒服?哦,和我一样,你应该挂×××科,这里应该选××选项……”

                                  
       终于可以排队了,付款时单子交上去,马上返过来一个卡和病历本,听到对方喊“下一位”,我赶忙问:“好了吗?这是所有的吗?”门诊挂号的医生说:“好了。”而我完全不知道这个返回来的卡有什么用。

                                  
      就这样开始了下一步,赶紧寻找就诊科室在哪座楼的哪个位置,顺着医院平面图指示,我终于找到了就诊科室,当然89号只能默默地在门外走廊等候。在焦虑的等待中,我走来走去,时刻关注呼叫屏,伸头巴望还有多久才能看好一个病人,等待就像煎熬一样难过。

                                  
       终于熬出头,可以面对医生了,可医生拿过病历本就开始在上面写。我就在旁边像倒东西一样说个不停,感觉医生甚至没有抬头看我一眼,一直写写写,然后看她一个个打印检查单说:“好了,先做这些检查,做好拿过来看一下。抽血上午10点半以后停止,看你能不能排上,不行要等到明天了。”闻及此言,我更加紧张,忙说:“好好好。”拿着一打单子先去抽血科检查,万幸,抽血医生手法灵活,迅速搞定一波波病人,自己还能顺利抽上血,不需要明天再跑一趟。

                                  
       接着,赶紧去排一个腹部B超的单子。这个检查非常慢,前面只有四五个人,可就是等了很久,终于到我了,医生说:“你这个单子要到×××科自己科室做。”我顿时绝望,无奈,解释不通,只能屈服,听从安排乖乖到×××科检查。好在这个科室还有人,虽然已经11点,还是幸运地接受了检查。

                                  
       回到就诊科室,悲剧了,医生告诉我,某个检查可以当天出结果,某个检查3天出结果,某个检查要1周后才能出结果,等检查结果都拿到了,再来看门诊。就这样,我折腾了大半天,什么解答都没得到,一直在匆忙的检查中不断穿梭。

                                  
       对于这次就诊过程,我百感交集,觉得医术自己不一定能做到最高超,态度也不一定真的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但却真心觉得每一位病人都需要得到充分尊重。病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各个岗位上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与指导。医生面对的只是一个个不同的病人坐在自己对面,病人则需要面对每一个环节,包括导医、门诊挂号医生、就诊医生、检查医生,不可能像医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那样对每个方面都了解顺畅,在面对极其专业的词汇时需要医生给他们更加通俗与耐心的解释,让每一位就诊病人能够得到一个最低的满意度,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不冷落患者的言行能让病人体会到我们是用心在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激化医患矛盾的可能性,让病人更加尊重为他们减轻痛苦的医生,从而得到病人的理解。(史晓盟)




不辜负大夫厚爱

                                  
       说起我的牙,那真是一言难尽,绝对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的牙都不太好,小时候,由于四环素是好药,而妈妈在医院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一感冒发烧就服用四环素。多少年后研究发现,四环素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牙齿发育。因此,我从小就经常光顾牙科,补牙,拔牙……牙钻接触牙时发出的刺耳声音和那种感觉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看牙还有一个很烦恼的问题,就是每次只看一颗牙,每颗牙还要看几次。

                                  
      从小到大一直在看牙,上一次是在7年前,自那时起,我就不想再去牙科了,平时就凑合着用,所以我吃饭比较慢,还好我的胃比较结实。最近,因为门牙出了问题,担心因此破相,不利于行医,也对不起喜欢我的朋友们,我才又开始看牙。我经常对我的病友们说:“医生和患者不是两种人,只是两种角色而已。医生肯定有机会体验患者的感觉,但是患者很少有机会经历医生的感受。”

                                  
      我遇到了一位好大夫,中日友好医院口腔科田大夫是一位50岁左右的女大夫。第一次找她看牙是同事引荐的,说她看得不错。田大夫一看就是很麻利的人,她浏览了一下我的牙,说:“这么多坏牙啊!”我不好意思地说:“我都没信心看了。”田大夫马上说:“没问题,我有信心啊!”听了这句话,我感到很温暖,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对患者来讲是何等重要啊!

                                  
      那天上午,我如约第二次去看牙。一坐到牙科椅上,就被放平了,眼镜被摘了去,戴上一副遮挡墨镜,张口等着,心中不免忐忑不安。田大夫和助手商量着今天怎么修理我的牙,决定补两颗牙,再拔一颗。需要打麻药,看着细细的针管,不免紧张起来,这肯定是所有患者的感受,田大夫习惯性地安慰我:“放松,深吸一口凉气,想想老革命爬雪山、过草地……”我的心里一会儿冷,一会儿热……麻药劲上来了,我感觉上唇和鼻子好像不是自己的。

                                  
       田大夫一边给我补牙,一边教育我:“亲爱的,你对自己太残忍了!”我的头不能动,张着口,只好眨眨眼。田大夫又说:“你要对自己好一点啊!”说得我心里五味杂陈……无以回报,好好配合田大夫的治疗吧!一上午从9点半一直看到11点,我的一颗牙根很难拔,最后田大夫请了科里一位男医生(估计拔牙更有经验,也更有魄力),总算拔下来了,还缝了几针,下周拆线,再约时间看其他的牙。

                                  
      中午回到实验室,上唇和鼻子还不是我的,用手摸摸,感觉很特别。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看牙,不辜负田大夫对我的厚爱。(顾卫红)




给你我的脆弱,给我你的理解

                                  
       医学诞生于神学,这就注定了它必定不能用庸俗的金钱进行度量和评判;医生是生命的工程师,这注定了医生每每看遍了世间疾苦。在很多人看来,医学是神秘莫测的,医生是睥睨众生的,医生不会有自己的疾苦,也不会有自己的烦恼。但医生也是人,同样要经历生老病死。

                                  
      一位著名的医生在身患疾病住院时这样写道:“病房静悄悄。我回到窗前,沉默片刻。院子里,两株玉兰都长高了,周围绿叶更浓。春天景色,尽收眼帘,喜上心头。我终于能站起来,拉着他的手,跨出病房。这一小步恰是生死关头的一大步。”医生比常人更了解疾病,知道怎样去对抗疾病,但也更清楚病魔的可怕。医学发展至今,还有很多顽疾无法攻克,或亲人,或朋友,更甚至于自身患病时,医生较常人更紧张、更迷茫、更不知所措,因为医生每天都目睹着他人的生老病死。

                                  
      在我身边,经常会听到、看到医生得病的消息,因为是同事、同学,所以这更让我心痛,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耽误了。有人说,医生这个职业不好,工作压力大,每天面对患者的各种病痛,不说别的,就是整天听到、见到的都是不幸的消息,对自己的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医生同样需要人关心,也需要去看病,但能在自己身体好的时候给别人带来健康、平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换来的幸福。

                                  
      给你我的脆弱,但是不要你的同情,只需要你的理解。国家的医疗环境和几十年前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当时的患者给予医生信任、理解、尊重,现在却只把医生当成医疗服务员,把医院当成消费场所。曾在病房听见一个愤怒的声音:“我交了钱住进来的,你们一定要把我伺候好了,我是消费者!”作为医生,怒否?哀否?怨否?恨否?是啊,餐馆里的服务生都敢拒绝给客人服务,大不了不做这笔生意,医生敢吗?能吗?请允许医生为自己留一点防备,这样至少不会太狼狈。

                                  
      “注意身体。”这是每个医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往往忘了对自己说,医生也会得病,为了自己所爱和爱你的人,请珍惜健康,珍爱生命。(宋阳)




 医患沟通的幸福密码

                                  
      角色互换是提升处理医患矛盾能力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它应用了心理学中最简单的换位思考策略。

                                  
      对患者而言,很多医学名词犹如天书,加上我国医疗资源有限,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情绪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往往很难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经历了5年、8年乃至11年的医学专业教育,医生已经很难区分哪些是常识,哪些是专业知识,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很简单,那个很好理解”,对患者缺乏科普化语言的解释。

                                  
      史医生到他院就医才发现了一些自己做医生时未察觉的现象:早起挂号,长时排队,多个检查,结果未出,预知详情,下次再来……如果患者能换位到医生(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也会发现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早起上班,半日须观30个病号;看病稍显缓慢,门外开吵;医闹在外,须自我防护……

                                  
      换位思考,升级沟通,这是开启医患沟通之桥的达芬奇密码。医生和患者需要坦诚相待,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彼此的尊重。想要发怒前,请轻数一至十,换位思考,再大的怒气与怨气都会消除许多。其实,只要医生和患者明确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心胸开阔一点,相互包容一些,襟怀坦荡一点,就会觉得海阔天高,人也会更加开朗乐观,医患关系自然更加融洽。

                                  
      央视曾问:“今天你幸福吗?”当医生换位思考后,也许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幸福感。同样的生活,不同的心态应对,收获不同的人生。(成燕)

                                  
     你不知道下一秒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同样也不会知道下一秒碰到什么事。当某个瞬间你发觉,自己的命运突然不由自己掌控,就好像上帝和你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
楼主热帖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会员注册

x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0:34:52 | 只看该作者
不仅是医患沟通,普通的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做到角色互换,懂得倾听与包容,人人都会成为是别人温暖的天堂,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慰藉。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3#
发表于 2012-12-2 11:47:29 | 只看该作者
只要你在用心做麻醉或其他医疗工作,再加一点微笑或者安慰、疏导的话,病人会很容易接受和配合;
对于所谓“难缠”的病人,更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和医疗本身的局限来综合考虑和解释,大部分是可以化解和处理好的。
而我最苦恼的是对所谓的“关系户”或者熟悉却又很难沟通的人出了问题,该如何面对?谢谢~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纠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4-29 21:53 , Processed in 0.15773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