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的技巧:
1、平卧,且病情允许的话,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约15~25度,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这一措施同时也保证静脉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从而使插管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头低足高位”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上,锁骨下静脉被周围组织所固定,既不会塌陷,也不会扩张,就算是给心跳骤停的患者穿刺,它仍然具备这样的优势。因此Valsalva动作和头低足高位在锁穿中不是必须的。再者,一般的ICU的气垫床也摆不出这个体位,所以平卧即可。
2、平肩位:使锁骨下静脉向锁骨靠近。(感兴趣的可以参看剑版的帖子,里面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解剖)
http://www.dxy.cn/bbs/topic/8425669?ppg=2
3、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或者500ml水瓶,硬瓶或软瓶需根据患者体型体重而定,目的就是使胸廓展开,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借此使锁骨下静脉向锁骨贴近;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4、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但头部略偏向术者,借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走向上腔静脉方向。
简单的记忆体位的摆放:“平卧、平肩、展胸、侧头”,好啦,一针在手,选好穿刺点就准备下手了!
来看看主流的穿法:以锁骨中点下1~2cm为穿刺点,针尖方向指向同侧胸锁关节,进针角度为水平位,这时有师傅会告诉你,此时穿刺针会碰到锁骨骨质,然后把穿刺针稍做后退,再向下按压穿刺针以紧贴锁骨,滑入锁骨下,然后边进针边回抽,OK穿中!
还有师傅会告诉你,如果穿不中,可以调整针尖方向,范围在胸骨上凹至环状软骨之间。看图:
图片此方法很是受用,首先你所穿刺的深静脉的后方被前斜角肌保护着,尔后以平行床沿的水平角度进针,不会有控制不了主针与胸壁的角度,斜刺入胸廓造成气胸之虞;水平下压针头没准是多少的时候还有第一肋挡着。传统的中点法尤其适用于女性患者,甚至是老年患者,女性患者的皮肤一般都比较嫩,且局部脂肪组织丰富,下压针头的时候,很容易就把周围的组织就给挤开了。可是解决得了以下一些体形的患者么。
看图集:壮年体力劳动男性患者,身体强壮,胸前皮厚脂肪薄,且胸肌发达。如果还按传统的做法去穿刺,你的穿刺针进去后是直的,静脉未穿中,退针后穿刺针竟然弯掉了。要知道穿刺针是柔的,在体外实验性折一下,稍稍用力就变弯了。从力学上分析,当主针进入皮下挤压周围组织的时候,周围的组织会给你一个反作用力。你挤了别人,别人会以一个相反的力量给你。OK,进入皮下的穿刺针受到一个强大的反作用力,而露在体外的部分穿刺针没有受到反作用力。穿刺针受力不平衡,变弯在所难免。
仔细观察穿刺点,穿刺点都跑到锁骨中点以外去了。
此时,我是这样定位穿刺点的:当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下胸三角区,也就是锁骨下锁骨中线的外侧时,远离锁骨下任意取一点,再用左拇指压低此处的皮肤低到与锁肋间隙(锁骨中点内侧的锁肋间隙)同等水平高度时候,在拇指下缘水平标记,松开拇指,直接在此点水平穿刺。此种穿法的特点是没有了下压针头的动作,自然主针不会受到前面所讲被反作用力困扰的情况。简单的说,首先你摆好体位后要评估出锁骨中点内侧的锁肋间隙的宽窄和第一肋的水平面。换句话说,穿刺针就是在锁骨底部的水平面和第一肋之间潜行。
看看图中的手势,穿刺点仍旧选择在锁骨下胸三角区,但此穿刺点要靠近锁骨,尽量压低此处的皮肤。你会感觉到锁骨与胸廓上口的前后之间有一段距离。注意,先前我们评估关注的是锁骨与第一肋的上和下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还要关注前后的距离。并且我们要明白的是,穿刺点靠近锁骨后,其第一肋的保护作用就消失了。在这个间隙间潜行的下方就是肺尖。肺尖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在锁骨中内1/3交界处向上突至锁骨上方达2.5cm。再看手法,用力下压穿刺点,直到触摸到第一肋。而且你还要确保评估出第一肋的水平切面要离锁骨底部的水平面有一定的空间。当然,靠近锁骨的锁骨下胸三角区避开了胸大肌,皮下的组织较为疏松。穿法仍旧使用下压针头的做法,但下压针头的距离一定要小于你所评估出的第一肋的水平切面到锁骨底部的平面的距离。肺呈圆锥形,肺尖出了胸廓上口后,其整体的曲面的切面是要小于第一肋的。因为下压的针头已经没有了第一肋的保护,稍有过深就刺中了肺尖。最好的做法是,穿刺针碰到锁骨后,紧贴锁骨骨质向下按压穿刺针。滑入锁骨下后,保持水平的位置,徐徐进针。
很明显,选择穿刺点的时候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穿锁骨下。锁骨下只是一种途径之一,实在是条件不符合,宁可选择股静脉,也不可莽撞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