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操作因素
穿刺定位不准确:虽最终成功穿刺,但开始选择L3-4未中,改L2-3穿刺时,多次调整进针方向,可能导致穿刺针未准确到达理想位置,影响药物扩散和麻醉效果。
硬膜外导管位置异常:留置硬膜外管时病人诉上侧一过性电感,提示导管位置可能不理想,如偏向一侧,使药物不能均匀扩散,影响麻醉平面和效果。
患者因素
解剖结构差异:不同患者脊柱解剖结构有差异,如椎间隙宽窄、硬膜外腔深度等不同,可能增加穿刺难度和影响药物分布,缅甸患者与本地患者在解剖结构上可能有不同特点。
紧张恐惧情绪:三起患者都紧张害怕,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改变神经纤维的应激性,影响麻醉药物对神经的阻滞作用,还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影响穿刺操作和药物扩散。
既往手术史:该患者曾行剖宫产术,手术可能导致脊柱周围组织粘连、解剖结构改变,影响穿刺和药物在硬膜外腔的扩散。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和浓度:虽然用药剂量和以前一致,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不同体质、不同生理状态的患者,可能需要对药物剂量和浓度进行个体化调整。
药物扩散问题:可能因穿刺位置、患者体位等因素,药物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扩散不均匀、不充分,无法有效阻滞相应神经。
其他因素
手术时间因素:蛛网膜下腔给药5分钟后手术医师就开腹,时间相对较短,药物可能还未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有效的麻醉平面和深度。
监测与评估:在麻醉过程中,对麻醉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可能不够全面和及时,没有准确判断麻醉平面和患者的疼痛程度变化,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