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的研究进展
来源:华西医学
作者:李平,罗林丽,黄伟,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麻醉科;王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七氟烷是一种新型吸入全身麻醉剂,它血/气分配系数低,使其起效迅速,诱导时间短,苏醒速度也快,麻醉深度易控制;七氟烷气味芳香,对呼吸道无刺激,对血流动力学和自主呼吸影响也较小。七氟烷的这些药理学特点为吸入诱导在技术上和原理上开创了新的方法,使麻醉诱导有了新的选择。本文就七氟烷吸入诱导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七氟烷的理化性质
七氟烷为无色透明、无刺激性液体,无腐蚀性。七氟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5,沸点为58.6℃,血/气分配系数为0.69,油/气分配系数为53.4。七氟烷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具有不燃烧、血/气分配系数小、麻醉效能高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全身麻醉药。有研究显示,七氟烷在晶体液、胶体液内的分配系数与在血液中的分配系数接近,临床上应用两类液体后不会影响七氟烷在血液中的分配系数。
2.七氟烷吸入诱导方法
七氟烷吸入诱导在临床上常用2种方法,即肺活量呼吸诱导法和潮气量呼吸诱导法。肺活量呼吸诱导法,即诱导时让患者做最大吸气并屏气,当患者不能耐受屏气时再进行一次深吸气并屏气,此法的优点在于诱导时间短,但是需进行七氟烷预充麻醉环路,诱导期间的花费更多。潮气量呼吸诱导法,即让患者正常呼吸,此法的优点在于患者易掌握,术前无需进行特别训练。以8%七氟烷进行潮气量呼吸诱导法比 丙泊酚 诱导所需的时间显著延长,但以相同的浓度,采用肺活量呼吸法进行诱导,就能明显节约诱导时间,甚至比丙泊酚所需的诱导时间还短。因此肺活量呼吸诱导法也能够为快速诱导提供新的选择。
七氟烷吸入诱导时,不同的通气方式对麻醉效果也有影响。研究表明,诱导过程中由于呼吸不规则,手控通气常较难实施,而压力控制通气可以降低面罩通气时的最大吸气流速和气道压峰值。Banchereau等将35例成年患者分为压力控制通气组和自主通气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压力控制通气组的脑电双频谱指数值在诱导过程中低于自主通气组;压力控制通气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较自主通气组高;在压力控制通气组插管条件也显著优于自主通气组。说明在七氟烷吸入诱导过程中压力控制通气能补偿麻醉药造成的呼吸抑制,促进七氟烷的吸入与分配,维持较深的麻醉水平,提供更好的插管条件。
3.七氟烷用于儿童诱导
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endotracheal intubation,MACEI),指一个大气压下,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使50%的患者在插管时和插管完成即刻不会发生体动反应的麻醉药浓度。关于七氟烷MACEI的最早研究显示,1~9岁儿童七氟烷的MACEI是2.7%,约1.3MAC。
随后Inomata等采用快速吸入诱导法后行气管插管测定七氟烷的MACEI是3.1%,比其他研究的结果高0.3~0.4个百分点。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设计吸入时间比其他研究短,虽肺泡内浓度比较高,但脑内浓度上升较慢,因此靶组织内浓度可能与其他研究一致。Lerman等发现吸入七氟烷3min后进行无肌松剂插管,只有14.3%的患者达到了优秀插管条件。然而在Devys等的研究中,患儿吸入8%七氟烷10.3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前即刻肺泡浓度是5.0%,却有63%的患者达到了临床可接受插管条件,15%的患者达到了优秀的插管条件。由于颅内和肺泡内的七氟烷浓度达到平衡需要约15min,因此短时间内颅内七氟烷难以达到临床插管所需的浓度。这些研究表明全凭七氟烷诱导短时间内无肌松药插管在大多数儿童难以达到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
4.七氟烷用于成人麻醉诱导
对于静脉穿刺的恐惧和疼痛感使得一些成年人也愿意采用吸入诱导的方法,且由于七氟烷在心血管方面的稳定性,使得其在老年或一些循环不稳定的患者中应用比丙泊酚更具有优势。另一方面,成人较容易配合,尤其是在肺活量呼吸诱导方面,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浓度、不同方式对成年人进行有效诱导麻醉。Kimura等采用序贯法测定成人七氟烷的MACEI,在目标浓度稳定20min后进行气管插管,测出七氟烷的MACEI约为4.52%,且ED95是8.07%。Muzi等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采用肺活量呼吸诱导法测定吸入6%~7%七氟烷后成功完成气管插管所需要的时间为6.4min,因此成人七氟烷的MACEI要比儿童高。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以下二者导致。其一,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比成人有相对更大的脑灌注量,因此药物摄取更快,颅内七氟烷浓度上升更快,颅内七氟烷浓度也能更接近肺泡浓度。其二,在儿童的研究中,气管插管大多采用无套囊的气管导管,而成人采用的是带套囊的气管导管,成人插管后套囊充气又导致一新的气管刺激,且套囊充气的刺激可能比气管插管本身的刺激更大。由于成人MACEI较儿童高,因此对于成年患者使用七氟烷吸入诱导时,常使用高浓度开始吸入,患者意识消失后才逐渐降低浓度。Thwaites等比较了8%七氟烷与丙泊酚诱导用于成年患者 膀胱镜 检查,其结果发现七氟烷所需的诱导时间长于丙泊酚,但丙泊酚所导致的呼吸暂停发生率显著高于七氟烷,且丙泊酚所导致的呼吸暂停时间长于七氟烷。由于该研究方案只是将七氟烷和丙泊酚用于镇静,而并未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因此患者对2个诱导方案均较满意。所以对于需要镇静而保留自主呼吸的患者而言,七氟烷对自主呼吸影响小的特点是其成为这类患者的最佳选择之一。
5.七氟烷复合不同药物诱导
5.1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nitrousoxide,N2O)
麻醉诱导N2O作为一种重要的气体麻醉药,无论是在麻醉诱导阶段还是在维持阶段,都常与其他挥发性麻醉药一起伍用。N2O麻醉效能较弱,但N2O可减少任何一种挥发性麻醉药的MAC值,伍用时可表现出相加效应。由于全凭七氟烷诱导无肌松剂插管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满意的插管条件,因此后来有学者提出伍用其他麻醉剂以缩短诱导时间和提高插管条件;Swan等在1~7岁的儿童吸入七氟烷诱导时加入66%N2O,结果其MACEI减少40%。在其他研究中,患儿吸入8%七氟烷复合60%N2O3min后行气管插管,甚至可以使可接受插管条件达到87.5%,由于插管条件的评价标准不同,导致了插管条件的评价结果不同,但可肯定加用N2O后,N2O的第二气体效应能有效地降低七氟烷的需要量,且提高插管条件。
5.2丙泊酚复合七氟烷用于麻醉诱导
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全身麻醉药物,诱导平稳,能迅速加深麻醉,苏醒快而安全,无兴奋现象,且可提供一定的肌松作用,减少病理性增高的肌 张力 ,阻止药物引起的肌强直,为传统的气管插管提供松弛下颌和减少咽反射,使插管时的喉 痉挛 发生率降低。既往研究显示单用丙泊酚进行气管插管虽然可使73%的患者插管成功,但有93%的患者出现了剧烈的肢体反应和呛咳反射。因此单用丙泊酚进行气管插管难以达到良好的插管条件。七氟烷吸入诱导后追加丙泊酚,能迅速加深麻醉,提高插管条件和短暂抑制呼吸,减少插管时的喉痉挛和呛咳反应等。Lerman等研究60例儿童吸入8%七氟烷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后行气管插管,观察到随着丙泊酚剂量的增加,插管条件和呼吸暂停发生率也随之提高。丙泊酚每增加1mg/kg,呼吸暂停发生率就增加1.83倍。
Jo等研究结果显示当儿童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3%~4%时,1.5~2.0mg/kg丙泊酚剂量够提供满意的插管条件。因此七氟烷复合适当剂量丙泊酚可为无肌松剂气管插管提供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