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详细病史与危险因素评估
1. 症状特征分析
- 记录症状与活动的关系(如劳力性加重、休息缓解)、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出汗、恶心)。
- 注意“非典型”表现:女性可能表现为乏力、气短而非典型胸痛。
- 夜间或静息发作可能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微血管病变。
2. 冠心病危险因素筛查
- 重点询问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 即使无传统危险因素,仍需警惕(女性绝经后风险上升)。
二、针对性辅助检查选择
1. 动态心电图(Holter)
- 捕捉症状发作时一过性ST-T改变或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症状间歇性出现者。
2. 负荷试验(优先推荐)
- 运动平板试验:诱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症状。
- 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显像:评估负荷下室壁运动异常或心肌灌注缺损,敏感性更高。
3. 冠状动脉CTA*
- 无创筛查冠脉狭窄,尤其适用于中低危患者或拒绝造影者,但钙化病变可能影响判断。
4. 高敏肌钙蛋白(hs-cTn)
- 即使心肌酶谱正常,可重复检测排除微小心肌损伤(如不稳定性心绞痛)。
三、警惕“假阴性”可能
1. 心电图局限性
- 静息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冠心病,尤其右冠脉缺血可能表现为下壁导联轻微改变,易被忽略。
- 建议症状发作时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如急诊或患者自测)。
2. 心脏彩超盲区
- 静息状态下可能无法发现局部室壁运动异常,需结合负荷试验。
四、及时转诊冠脉造影的指征
- 症状典型+高危因素:即使非侵入性检查阴性,仍需造影(如本例)。
- 无法解释的持续症状:排除痉挛、微血管病变或非阻塞性冠心病。
- 女性患者特殊性:更易出现微血管病变,必要时行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如FFR、IMR)。
五、多系统鉴别诊断
1. 排除非心源性胸痛
- 胃食管反流、胆囊炎、焦虑症等,但需优先排查心脏病因。
- 胃镜 vs. 心脏评估:若无法明确,先完成心脏检查(尤其高危患者)。
2. 注意非冠脉性心脏病
- 如心肌桥、冠脉痉挛、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六、临床思维要点
1. “症状>检查”原则
- 典型缺血症状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线索,检查阴性时需重新评估而非直接排除。
2. 动态观察与随访
- 对检查阴性但症状持续者,安排短期随访,重复检查或升级评估手段。
3. 患者沟通与告知
- 解释检查局限性,强调及时复诊的重要性(如症状加重或频率增加)。
本例经验总结
- 危险信号:活动后加重、女性绝经后,即使检查阴性仍提示缺血可能。
- 决策关键:及时造影避免延误,右冠脉次全闭塞(90%+)属于极高危病变,需血运重建。
- 教训:对高危患者避免过度依赖单项检查,尽早启动侵入性评估。
综上,临床需保持对冠心病的高度警惕,尤其症状与检查不符时,应结合危险分层、动态评估和多模态检查,必要时积极介入诊断,以降低漏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