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评估,快速判断
手控通气感受阻力:立即切换到手控呼吸囊,直观感受气道阻力。如果阻力大但胸廓能有起伏,说明气道尚可通,但存在梗阻或肌松不足。
听诊检查: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颈部是否有漏气音。这有助于判断喉罩位置和漏气程度。
观察麻醉深度指标:如有肌松监测(TOF),可直接评估肌松恢复程度。若无,需综合判断:患者有无出现自主呼吸(观察呼吸机波形或胸腹活动)、有无体动、血压心率是否升高。这些可能提示麻醉过浅。
针对性处理:安全优先
首要行动——手控通气:无论原因为何,立即切换至手控通气都是正确的第一步。这让你直接了解肺和气道情况,为后续决策提供信息,同时确保患者氧合。
如果怀疑肌松过浅:手术即将结束,追加肌松药需权衡。若漏气影响通气安全(如SpO下降),或手术需要(如关腹),可考虑追加小剂量短效肌松药(如罗库溴铵)。这样既能保证手术结束前通气平稳,也因药物短效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苏醒时间。同时,若患者因意识早期恢复而出现躁动迹象,可推注适量丙泊酚(如案例中推注60mg),让患者平稳过渡到肌松药代谢完毕。
如果怀疑喉罩位置问题:应首先尝试调整。手法包括:检查并调整牙垫固定、给喉罩气囊少量补气或放气、轻柔地将喉罩推进或退出少许。若调整后漏气消失,则问题解决。
平稳过渡到苏醒
确保肌松完全逆转:手术结束后,必须评估肌松恢复情况。使用肌松监测仪或临床指征(如抬头5秒、潮气量充足、最大吸气压等)判断。如有残留,应使用新斯的明等拮抗剂。
掌握拔管时机:在患者保护性反射(如咳嗽、吞咽)完全恢复,呼吸平稳,意识清醒后再拔除喉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