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onyhelvin 于 2018-9-23 11:48 编辑
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大多收入奖金在一起核算, 业内被戏称“小两口”。
而外科医生就像“隔壁老王”, 有手术来没手术走。
来了手术室护士忙着接病人、准备器械、伺候刷手穿衣, 稍有不顺还免不了要被吵几句。
术后手术室护士忙着洗器械、收拾房间、送病人, 送走一台再来一台。
而边上的麻醉医生所有的药自己抽,所有的监护自己做, 熟练的操作技术在别人眼里“不就是打个针插个管么”, 术后收拾仪器还没人帮忙, 护送病人时还总被催台。
术中需要更换液体呼唤巡回护士, 资格老点的头也不抬:我够不着你自己不会换啊。
一旦有麻醉意外时, 因为专业性极强别人还真帮不上忙, 而其他房间的麻醉医生会蜂拥而至。 因为连麻醉实习生心里都清楚: “内科出事两三天,外科出事两三个小时,麻醉出事两三分钟甚至两三秒”
无一例外都是性命关天的大事, 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手麻分开的医院, 麻醉科很容易赚回麻醉机监护仪的成本, 每月结余收入没准还不低。
累点也就不说了,自己干活自己赚钱。 况且分开后一般就都有麻醉护理单元了。
而手术室要么是院方贴补,要么是划分更多比例的手术费, 不然手术室护士本身的劳动价值难以体现。
手麻未分开的医院, 在国家上调手术费之前, 手术室贵重的仪器成本除了与外科分摊的部分, 其余基本上都是靠麻醉费挣回来的。
手术灯、手术床、吊塔、层流损耗、手术器械消毒费…… 干脆就是没人分担 全靠被扣除比例的麻醉费和手术费往回赚。
时间一长, 麻醉医生不免有些委屈。
最伤心的事就是护士说: 你们麻醉的事我们不懂也不管。
最难受的时候就是外科医生说: 护士都同意加台手术了你们还有啥不愿意的。
穿的刷手衣是绿的也就不说了, 隐隐约约觉得连帽子也绿了。
有的麻醉医生转行去重症了。 下医嘱有人执行了,有护士床旁一对一监护了, 终于不用每时每刻高度紧张盯着监护仪手里还抽着药了, 抢救时能集中精力思考指挥了, 心肺复苏护士轮番去按压, 心里想:我终于像个大夫了。
有的麻醉医生转行去疼痛了。 又能出门诊,又能相对自由安排手术时间, 上手术时有人给穿衣服了,工作有张有弛, 心里想:我终于像个大夫了。
不愿放弃自己热爱专业的临床麻醉医生, 不仅会打针插管深静脉穿刺, 还会扎液体会掰安瓿, 静脉通路注射器三通注射泵输液泵玩得无比纯熟, 精于监护仪线缆收纳麻醉机物表清洁, 熟练处理各类仪器伪差故障, 五颜六色高压气源管路匹配门儿清…… 逐渐“医、护、工本领全get”,技能树逐一点亮。
不是说这些技能对于麻醉专业不重要, 而是每当别的科的医生在门诊看病, 在患者手术结束康复出院后收到锦旗, 收集疾病数据专心科研时, 大部分麻醉医生会有点心酸。
所幸,我们还有 危重疑难麻醉、超声可视化麻醉、困难气道处理、 经食道超声监测、主动脉球囊阻断、体外循环、 疼痛诊疗、无痛诊疗解决方案…… 等等看家本领,身怀绝技以傍身。
但是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种医疗行为 都离不开医护之间相互的配合, 没有专业护士和工程人员协助的麻醉医生, 真的不像人们心目中的“医生”。
2018年8月17日 国家7部委联合签发 “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21号
时隔29年,面临健康中国战略的新形势, 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对麻醉学科发展再次高度关注,进行周密部署。
力图促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在2018年11月底之前, 拿出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1842年,麻醉改写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1948年,中国第一个麻醉科呱呱坠地!
1989年,12号文件让麻醉学科站起来!
2018年,21号文件让麻醉学科强起来!
在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的崭新形势下,
身处“手术麻醉”迈向“围术期医学”的伟大征程中,
您觉得麻醉科和手术室是“分手吧”好呢,还是“在一起”好呢?
看完别走,留下宝贵一票!
(以上。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