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氧仪是惊艳的,但并不完美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 刘岗译
令人惊讶的是,除了温度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航空研发、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用于麻醉监护的脉氧仪现在可能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医疗器械。20世纪40年代,Glenn Allen Millikan开发了一种耳血氧仪来估计血红蛋白饱和度,以确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原驾驶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飞行员何时需要辅助供氧。由于Millikan血氧仪需要繁琐的校准,因此在随后的30年里仍只是一个研究设备。1974年Takou Aoyagi独创性的观察到,假如动脉血是组织中唯一博动的、可吸收发射光的物质,就可以在获得动脉信号后无需校准。Aoyagi的脉氧仪包含一个相对简单的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探测器,使用脉动吸收信号来估计动脉血红蛋白饱和度。一旦这种测量方法在实验室受控的缺氧条件下确立了人类受试者的经验校准,则无需进一步校准脉氧仪。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脉氧仪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脉氧仪相同。
在脉氧仪之前,临床医生依靠观察发绀来发现低氧血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Julius Comroe在20世纪40年代使用Millikan脉氧仪进行志愿者研究,以评估医生在临床上觉察发绀能力的准确性。他证明,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医生观察并不可靠,直到氧饱和度<80%才能发现发绀,受试者和观察者间还存在高度变异。本研究是在光线充足时在白人受试者中进行的,认识到皮肤越黑发现缺氧体征就越困难,因此,快速采用脉搏血氧测量应作为监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