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sy622 于 2023-1-23 23:32 编辑
在疫情防控进入了以医疗救治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后,医院很多科室都收满了新冠患者,面对新冠感染危重症患者激增的严峻形势,作为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以多种形式参与救治新冠感染危重症患者。麻醉科在一外科病房承担起建立重症监护病房的任务,并派麻醉医生有支援兄弟科室的、有支援重症监护室的、有支援呼吸内科病房的,充分体现了麻醉医生在危重症抢救中的价值和担当。本人在支援呼吸内科新冠重症病房工作过程中总结出一些个人心得,分享给同行医生参考和交流探讨。
1.环甲膜穿刺注射在新冠重症肺炎患者插管中的运用: 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在插管前都会出现“沉默性缺氧”,患者神智较清醒,气道分秘物多,氧储备极差,在进行插管时如使用静脉全麻加肌松药时,因场所设备有限,通气很难保证,血氧饱和度会明显下降。如无麻醉下直接插管,置入喉镜患者痛苦极大,呛咳反应激烈,患者本来脆弱的肺及心脏带来伤害,也会呛咳出高浓度的气溶胶,带给医务人员危害。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或经鼻高流量通气下,可以先用小剂量的咪达唑仑3-5mg镇静,再经环甲膜穿刺给予2%利多卡因3-5ml局麻,患者在穿刺注射利多卡因后,会有咳嗽,待局麻药在气管内及声门部位分布均匀并起效后,吸除口腔内分泌物,再置入喉镜时,患者反应会轻很多,视野也清晰,插入气管导管无明显呛咳,耐管也很好,插管后循环呼吸稳定,患者轻松。医务人员也由原来的新冠重症患者插管时如临大敌到现在两、三人就可以从容应对,插管时机也可以向前靠,不失为新冠患者插管的一个新改进。
2.镇静镇痛肌松在新冠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心得: 新冠感染ADRS患者机械通气时,因基于小潮气量+高PEEP的肺保护通气策略,由于此类患者的肺顺应差,加上人机对抗、高呼吸频率使呼吸肌用功耗氧增加,清醒下患者也因应激,循环高负荷,也增加氧耗,使本来脆弱的氧供耗关系出现失衡;胸廓顺应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高气道压,不利于肺的修复。把病人置于麻醉医生熟悉全麻机械通气状态,做好镇静镇痛肌松很有必要。镇静可使用咪达唑仑+右美,或交替使用,可以减少咪达唑仑大剂量的使用后患者躁动及后期的谵妄,也可以利用右美抗交感作用,减少患者的应激,降低氧耗。并且右美托咪啶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使用,效果好过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啶400ug+生理盐水配制成100ml,按常规PICA泵参数泵入),患者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无明显躁动及谵妄,循环呼吸稳定。在镇痛方面,因为声门气管部位主要由交感神经和迷走副交感神经支配,可以使用阿片K受体激动剂布托啡诺或纳布啡,此类药物作用时间长,镇痛可靠,不易成瘾,管理上也是按精神类药品,可以开长期医嘱,减少医生的工作量。肌松药在新冠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中有必要的,减少人机对抗、让呼吸肌休息减少氧耗、增加胸廓顺应性,完全机控呼吸,可保证潮气量情况最大限度减少高气道压伤肺,肌松药中顺式阿曲库铵有文献报道,新冠新冠感染ADRS患者机械通气使用顺式阿曲库铵48小时,可明显改善其预后和死亡率。
3.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个人体会: 因为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内的工作需要,一般采用的是经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术,对重症病房使用的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很多麻醉医生并不太熟练,而由于设备条件的有限,B超使用不能普及,以前教科书上定位方法有因病人胖瘦不同,定位锁骨中点不够清晰,使本来信心度不高的穿刺带来困难,为了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水平,本人在手术室利用B超定位,总结到一种从腋静脉到锁骨下静脉的体表投影方法,在穿刺前找到腋窝顶部腋动搏动点为起点,找到锁骨内侧颈内静脉切迹,两点做一连线,腋动静-锁骨下动静脉就在线下,静脉在上靠内侧,穿刺点定在此线锁骨下1厘米左右,用非拿针手拇指抠提锁骨,穿刺方向指向胸骨上窝,贴着锁骨后进针,一般都能穿到血管,穿不到时可调整方向,指向锁骨上颈内静脉切迹,这样穿刺成功率要高很多。
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文赛勇 |